2017-08-03 07:52 手机人民网 原创稿
【说热点】
“12岁女生被老师强奸案”反转 人民日报:旁观者更应羞愧
“河南12岁女生被两教师强奸,而警方竟然拒绝立案。”近日这一爆炸性的新闻发生“反转”,涉事女学生承认,强奸的文字是她随便编的,没想到这件事会有这么大的影响。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些在网络上猛烈抨击当地警方和政府的人是否会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其实,也不用感到难为情,近年来被“反转新闻”打脸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丢肾门”事件最终证实肾没丢,还在患者体内,只是萎缩了;“偷鸡腿”事件最终证实,那位偷超市鸡腿给女儿过“六一”的贫穷母亲是个惯偷;而引发众多媒体严肃讨论的“年夜饭分手”事件,最终证实是某少妇和丈夫吵架后,为宣泄情绪而编造的……面对频频反转的新闻,感到羞愧的不应仅仅是新闻的发布者,更应是那些积极转发并评论的旁观者。但实际上很少有旁观者反思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更没见有评论者因损害医院、警方、教师等的名誉而道歉。
老实说,能在这些极富刺激性的新闻面前保持冷静客观心态的人是少数,只有具备丰富社会经验和媒体素养的人,才会在事件发生之际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消息的来源是哪里?有谁去核实过?”绝大多数读者恐怕都按捺不住发言的冲动。之所以如此,是这些新闻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大多数发生反转的新闻都涉及教育、医疗、警务以及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等敏感领域,是最能挑动大众情绪的话题。如同用一块红布在公牛面前抖动,网民们一旦看见这样的话题,很容易情绪化,而顾不得思考事件本身是否为真。
【说热点】
“12岁女生被老师强奸案”反转 人民日报:旁观者更应羞愧
“河南12岁女生被两教师强奸,而警方竟然拒绝立案。”近日这一爆炸性的新闻发生“反转”,涉事女学生承认,强奸的文字是她随便编的,没想到这件事会有这么大的影响。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些在网络上猛烈抨击当地警方和政府的人是否会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其实,也不用感到难为情,近年来被“反转新闻”打脸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丢肾门”事件最终证实肾没丢,还在患者体内,只是萎缩了;“偷鸡腿”事件最终证实,那位偷超市鸡腿给女儿过“六一”的贫穷母亲是个惯偷;而引发众多媒体严肃讨论的“年夜饭分手”事件,最终证实是某少妇和丈夫吵架后,为宣泄情绪而编造的……面对频频反转的新闻,感到羞愧的不应仅仅是新闻的发布者,更应是那些积极转发并评论的旁观者。但实际上很少有旁观者反思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更没见有评论者因损害医院、警方、教师等的名誉而道歉。
老实说,能在这些极富刺激性的新闻面前保持冷静客观心态的人是少数,只有具备丰富社会经验和媒体素养的人,才会在事件发生之际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消息的来源是哪里?有谁去核实过?”绝大多数读者恐怕都按捺不住发言的冲动。之所以如此,是这些新闻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大多数发生反转的新闻都涉及教育、医疗、警务以及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等敏感领域,是最能挑动大众情绪的话题。如同用一块红布在公牛面前抖动,网民们一旦看见这样的话题,很容易情绪化,而顾不得思考事件本身是否为真。
事实证明,任何人都不宜对超出自己经验的事情表达愤怒。在你根本就不知道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时候妄加评议,很可能与事实相距甚远。网络舆论频频被“反转新闻”打脸,和许多人在没有了解到事情真相前就急于发言有直接关系。这一特点在互联网兴起后更突出了。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参与新闻事件的门槛,但也导致参与者缺少“沉淀”的时间。你第一时间发表了评论,但几天后新闻反转,你的评论就会因基于虚假的事实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反转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大V的作用不容小视,往往他们的一条评论就能引发数万人跟帖,甚至数十万次转发,造成虚假信息大范围扩散。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之难,在自知之明”,人特别容易高估自己,比如有七成的司机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而这是绝不可能的。与此类似,大V们往往有一个错觉,以为自己的认识水平高于别人,对不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话题也敢发言。其实,即使是在某专业领域知识渊博的权威人士,在面对大众话题时,其认识水平也未必就比别人强。但他们会认为,既然自己掌握的知识比大众多,那么指导社会如何运转、人民如何生活就是他们的责任。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觉罢了。不少大V因此在反转新闻中被频频打脸。(人民日报)【详细】
【谈台海】
台风来袭台湾全岛陷入电荒 人民日报:民进党品格有问题
7月30日,受台风影响,位于宜兰的一座输电塔倒塌,岛内立刻陷入电荒。民进党当局一边呼吁全民节电,一边要求公务机构每天停开2小时空调,直至输电塔修好。如此“厉行节约”“以身作则”的姿态,不仅没有赢得喝彩,反而招致“杯水车薪”“鸵鸟式节电”等质疑和嘲讽。
看似“苛刻”的指责背后,其实是台湾人民又一次感到“被欺骗”的愤怒。蔡英文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曾大肆宣示民进党执政“保证不缺电”。不料执政一年多,电力供应竟四度亮起红灯,倒了个输电塔,全台就陷入电荒之中。据台媒测算,公务机构停开2小时空调新增的0.03%备载容量率,相较于4%的缺口,根本无济于事。
台湾四面环海,能源短缺,电力供应一直是老大难。上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台湾不得不开建核电站增加发电量。在此后的台湾工业发展和经济腾飞中,核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受切尔诺贝利、福岛等地核事故影响,台湾民间反核情绪日增。马英九执政期间,民进党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既能捞选票又能打击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机会,掀起了数次声势浩大的“废核”运动。
选举阶段,民进党在劳工、观光、两岸关系等议题上捞足了选票,当选后却都变成了空头支票,现在来看又轮到供电了。眼看2025年“废核”为期不远,替代能源发展还没有眉目,当局只能一味要求民众节电度过危机,如鸵鸟般回避实质问题。试问,即使生活用电可以节约,占总量超过七成的工业用电如何省?
能源问题不解决,台湾经济发展就没有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就是空话。民进党执政一年来的拙劣表现,不只是施政水平的问题,更显示其以一党之私枉顾台湾人民整体福祉的政治品格。(人民日报)【详细】
【观民生】
人民日报关注"高薪难撑娃暑假":“烧钱”能买孩子未来吗?
“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余温还未散去,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又成为朋友圈热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
一位母亲抱怨,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孩子钢琴考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等,3万的月薪所剩无几。对此,有人共鸣,认为这位母亲说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有人则批判:与其说是在抱怨,不如说是在炫富。
教育是极其特殊的“服务”,我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心灵打动另外一个心灵”,就是在强调教育的特殊属性。不少家长陷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认识误区,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谛,而是在物质投入过程中寻找获得感,或通过购买教育服务来逃避本该对孩子有效陪伴的责任。
最值得警惕的是,在父母一味付出的过程中,孩子的诉求有可能是被忽视的,如孩子真正喜爱什么,孩子的意愿是什么,孩子究竟在意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父母付出越多,孩子的压力越大、自由空间越小、快乐越少,孩子快乐越少,父母越想更多付出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烧钱经济”,孩子“被”成为“碎钞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距教育的本原也越来越远。人们常说,做父母是天下最没有门槛的事情,但是科学和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最考验智慧与责任的事情,正是在强调这个道理。(人民日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