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新闻主播联手创立朗读公号 侧耳有诗读出佳作之美

2017-08-15 07:21 解放日报  

“朗读热、文化热在上海这座城市是一直存在的,它星星点点,时不时地会闪一闪。《诗词大会》《朗读者》带起了朗读热,说明真正好的、艺术的平台和形式不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填补这种平台和形式的空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视新闻主播印海蓉说起了创立微信公众号“侧耳SH”的初衷。

这个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组成的朗读团队已经成立一年了,他们从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朗读、做节目,用悦耳的声音、专业的语言表达、新颖而又富现代感的样式,采撷经典片段、传播优秀文化。在即将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他们将推出《侧耳有诗——我的心是一座城》,并举行首发签售活动。

  带着专业精神做业余爱好

2016年6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主播印海蓉、周瑜、王幸、臧熹策划创立了侧耳,发动融媒体中心的20多位新闻主播参与献声,至今已经推出130多期精彩内容。

“新闻主播读诗肯定是靠谱的,你们的朗读与作品本身更接近。”听说他们要读诗,受邀担任文学顾问的上海作协专家这样感慨,而这也恰恰让印海蓉他们感到压力。侧耳团队的主播毕业于专业院校,其中包括多位“金话筒”得主以及近十位SMG“名优新播音员主持人”。但专业也是把双刃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传统播音教学已经成为他们声音里的烙印,要让朗读贴近人们心灵,必须改掉“播音腔”。“第一次录制时,很多主播还留有这样的表现痕迹,我们只能不断地交流讨论,让大家慢慢接受和理解。朗读艺术也要与时俱进,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印海蓉说。

“朗读热、文化热在上海这座城市是一直存在的,它星星点点,时不时地会闪一闪。《诗词大会》《朗读者》带起了朗读热,说明真正好的、艺术的平台和形式不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填补这种平台和形式的空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视新闻主播印海蓉说起了创立微信公众号“侧耳SH”的初衷。

这个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组成的朗读团队已经成立一年了,他们从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朗读、做节目,用悦耳的声音、专业的语言表达、新颖而又富现代感的样式,采撷经典片段、传播优秀文化。在即将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他们将推出《侧耳有诗——我的心是一座城》,并举行首发签售活动。

  带着专业精神做业余爱好

2016年6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主播印海蓉、周瑜、王幸、臧熹策划创立了侧耳,发动融媒体中心的20多位新闻主播参与献声,至今已经推出130多期精彩内容。

“新闻主播读诗肯定是靠谱的,你们的朗读与作品本身更接近。”听说他们要读诗,受邀担任文学顾问的上海作协专家这样感慨,而这也恰恰让印海蓉他们感到压力。侧耳团队的主播毕业于专业院校,其中包括多位“金话筒”得主以及近十位SMG“名优新播音员主持人”。但专业也是把双刃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传统播音教学已经成为他们声音里的烙印,要让朗读贴近人们心灵,必须改掉“播音腔”。“第一次录制时,很多主播还留有这样的表现痕迹,我们只能不断地交流讨论,让大家慢慢接受和理解。朗读艺术也要与时俱进,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印海蓉说。

因为每位主播工作时间不同,侧耳在录制作品时会制作一个时间表,大家恪守。每期侧耳作品排好版,在朗读群里都有“三审制度”把关,大家检查错别字、做校对、选题图,追求完美。除了按部就班的朗读录音,有时还要处理“突发事件”。印海蓉记得去年里约奥运会时的惊心动魄:“我们发现奥运会开幕式上用了巴西著名诗人安德拉德的一首小诗《花与恶心》,立刻赶在当晚做了中文、英语、葡萄牙语的朗读版本。”

那天晚上8时,SMG 新闻主播徐惟杰正在家里和朋友聊天,接到朗读任务后,连忙打开电脑录制诗歌的中文版,完全把客人晾在了一边。为了原汁原味地表现葡萄牙语诗歌,创作团队几经辗转“抓”到了在现场的一名葡萄牙语记者,说服其“临危受命”。节目制作到第二天凌晨1时,终于赶在早间时段推出。至今回想起来,印海蓉仍然对自己一大早电话轰炸睡梦中的排版编辑满是愧疚。“之所以要这么抢时效,是觉得这件事情非常特别,连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都出现了诗,说明诗是无处不在的。后来G20峰会上也有诗。我们也一直绷着这根弦,围绕各个热点事件寻找相符合的诗去朗读。”

做事情认真,对外界敏感,侧耳团队把媒体人的专业性带到了读诗节目里,为诗歌寻找当下更好的传播途径。

  用声音把读者引导到作品中

除了线上节目,“侧耳SH”也重视线下互动,他们经常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新书发布会和读书会上,通过朗读,把文学之美播撒到读者心里。

在连环画泰斗贺友直逝世一周年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贺友直《小二黑结婚五绘本》画册。首发式上,印海蓉作为侧耳团队代表和美术评论家谢春彦朗读 《小二黑结婚》原著小说片段。印海蓉以沉稳、亲切的声音为读者诠释了《小二黑结婚》的语言之美,给现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得到最多的评价是有现场感、有画面感、有代入感,而且我们也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引导大家借由朗读的媒介进入到作品中去。”

在思南文学之家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赠书仪式上,侧耳团队现场朗读了其中的《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开山治水》3个故事,为神话瑰丽的想象插上声音的翅膀,飞进读者的心中。

“生活不是每天都是忙忙乱乱的,每天花两三分钟时间聆听这些文字,享受片刻的宁静,对现代人来讲尤其宝贵。我们希望借这个平台介绍更多好作品和文本给大家。”

  “小众”作品成为“爆款”

将在上海书展上推出的诗集 《侧耳有诗——我的心是一座城》是“侧耳SH”上线一年多来推出的诗歌作品选编,读者可以通过文字阅读诗歌,还可以扫描二维码聆听新闻主播诵读的诗歌。

为了找这些作品,王幸的办公桌几乎被书山埋没。每次选择好作品,她都会听取作家顾问的建议,以保证朗读“选本”的专业性。侧耳也成功参与了《思南文学选刊》的朗读。“每一期杂志上的诗歌专栏都有我们念诵的二维码,读者看杂志时也听到杂志里的诗歌音频,以后《萌芽》杂志上也会有这样的呈现。”王幸介绍。无疑,侧耳团队主播们的参与,让传统文学杂志多了一种传播方式。

其实,刚开始时,他们也怀疑:这样的读诗节目能做成吗?“诗歌说起来小众,但当好诗真的读出来时,我们才发现可能低估了现在的受众品位。”周瑜记得,弗罗斯特的那首《未走之路》是一首很小众的作品。然而,施琰的朗读和音乐编辑翟松选择的音乐配在一起,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作品推出后,朋友圈突然像爆棚了一样,有听众留言:“第一首听哭我的诗”;也有人感慨,“我突然间好渴望年老。”这也让侧耳团队的主播们意识到,把文字通过朗读、配上音乐送到观众耳朵旁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接受作品,甚至让“小众”成为大众。

书展期间,在诗集签售会上,侧耳团队的主播们将为大众带来精彩的朗读:黄浩将用沪语诵读《繁花》选段,李菡、徐惟杰则打算为读者诵读诗歌《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和《致纽约》,施琰则会与诗人张定浩、包慧怡访谈互动,带领读者走进文学世界。

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钟菡)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