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

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报道如何突围

2017-08-15 13:3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何苏鸣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擅长的时政报道,正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各级党报,都在对此作出一定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转换视角、关注细节和深度融合,是时政报道的发展方向和出路所在。

一方面,移动终端在新闻传播上,凭借快速推送的资讯信息,便捷的阅读与互动方式,满足了受众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对传统纸质媒体来说,在传播时效等方面先天不足,唯有在深度和视角上下功夫,才能留住受众。况且,如今新媒体尤其是一些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在这方面逐渐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

另一方面,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党报的时政报道,往往千篇一律,甚至是“八股”的代名词,枯燥且无“干货”的报道形式,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等,创新难度很大,创新余地很小。

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传统媒体是不是只能无所作为、“坐以待毙”?而实践证明,只有在主题立意、表现形式、作品质量、技术支撑、用户体验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时政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困境一:“守着金山饿肚子”

对策:转换视角,挖掘“金矿”

对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而言,时政报道无疑是“主业”。可面对这样一座“金矿”,多数时政记者却只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而新媒体的时政报道,却没有这样的“束缚”,因此可以从中挖掘新闻亮点,放开手脚进行解读。其实,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新媒体时政报道,主要还是在传统媒体的这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做文章,只不过换了一种视角或者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而已。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擅长的时政报道,正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各级党报,都在对此作出一定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转换视角、关注细节和深度融合,是时政报道的发展方向和出路所在。

一方面,移动终端在新闻传播上,凭借快速推送的资讯信息,便捷的阅读与互动方式,满足了受众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对传统纸质媒体来说,在传播时效等方面先天不足,唯有在深度和视角上下功夫,才能留住受众。况且,如今新媒体尤其是一些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在这方面逐渐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

另一方面,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党报的时政报道,往往千篇一律,甚至是“八股”的代名词,枯燥且无“干货”的报道形式,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等,创新难度很大,创新余地很小。

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传统媒体是不是只能无所作为、“坐以待毙”?而实践证明,只有在主题立意、表现形式、作品质量、技术支撑、用户体验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时政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困境一:“守着金山饿肚子”

对策:转换视角,挖掘“金矿”

对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而言,时政报道无疑是“主业”。可面对这样一座“金矿”,多数时政记者却只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而新媒体的时政报道,却没有这样的“束缚”,因此可以从中挖掘新闻亮点,放开手脚进行解读。其实,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新媒体时政报道,主要还是在传统媒体的这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做文章,只不过换了一种视角或者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而已。

视角拓展了,报道领域也就宽泛了。其实,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时政记者,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现场。新媒体的采编人员,无法跟传统媒体的记者一样,可以出现在所有重要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现场。因此,只要操作得当,传统媒体的独家时政报道,依然会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层出不穷。

困境二:宏大叙事“吃力不讨好”

对策: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对时政新闻来说,除了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主题报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这类报道主题先行,很多人为了保持政治上的正确和所谓的宏大叙事,往往通篇都是宏观层面的成果展示,在报道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这样的报道方式,正越来越受到“排斥”:在新媒体语境下,“讲故事”才是最受欢迎的,有细节的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而且,好的时政新闻,理应做到“以小见大”,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拥有真正的大众视角。

写综述,不愁没有“料”。每一项规定的实施背后,一定会有翔实的数据,足以说明成效。可读者们愿意看这些数字吗?因此,找到小的切入口是突破点之一,关注细节、以小见大是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报道必不可少的。

困境三:酒香也怕巷子深

对策:巧借东风,深度融合

怎样既挖掘新闻价值,又成功引导受众“可读易读悦读”时政报道?新闻学教授梅尔文·曼切尔在论述新闻的表现手法时曾说,要表现,不要陈述。

媒体的快速融合进程,给表现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在新媒体语境下,我们要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种种新闻实践都告诉我们,无论是受众的接受度还是传播效果,都必须要深度融合,必须要借助多种平台,不然,酒香也怕巷子深。

自从众多媒体开启多端融合以来,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等多维度呈现报道内容,成为每位记者的基本功。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融合并不是媒体形态的简单堆砌,更不是所用表现形式越多越好。文字、视频、照片、动图各有所长。文字的优点在于直接,又留有想象的空间;视频的优势在于画面呈现,有冲击力,在深度融合的尝试中,一定要取长补短,才能让报道效果达到最佳。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