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增强理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

2017-08-17 10:02 人民日报  作者:闵绪国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科学的理论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就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讲好中国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

讲好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只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获得广泛认同和创新发展。经典作家与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对理论话语缺乏本土化解释,就会造成民众的理解困难,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的发挥。因此,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话语来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形成符合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中国话语体系,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也就是说,只有关注中国实践,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说明。这就需要及时回应并正确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构建中国理论,讲好中国话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科学的理论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就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讲好中国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

讲好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只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获得广泛认同和创新发展。经典作家与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对理论话语缺乏本土化解释,就会造成民众的理解困难,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的发挥。因此,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话语来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形成符合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中国话语体系,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也就是说,只有关注中国实践,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说明。这就需要及时回应并正确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构建中国理论,讲好中国话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讲好时代话语。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倾听时代声音、体现时代风貌。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科学理论都是在回答时代课题中产生和发展的,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习近平同志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创造话语新表达,让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掌握群众。在当今网络时代,理论话语表达中适当采用一些网络话语,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讲好大众话语。理论要掌握群众,就要多说老百姓想听、爱听、听得懂的话,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都是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我们党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提出解决方案、实现理论突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立场。与此相适应,要让我们的理论话语更加接地气,说群众熟悉的话,不断增强说服力感召力。接地气的话语最易深入人心。在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各种思想观念激烈交锋的今天,尤其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表达深邃思想,用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阐释深刻道理,进而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7日 07 版)

(责任编辑:王倩)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