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0 15:40 手机人民网 原创稿 作者:王震
在高校,我们可以听到很多这样的“吐槽”,有人看起来穿戴高档却拿着助学金,有人在助学金的“制约”下无法享受一次奢侈消费。有人说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尊严和爱美之心,有人说既然有进行奢侈消费的空间就不算“贫困”。
【聚】
大学生常去网吧不得认定为贫困生,你怎么看?
近日,陕西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出炉。该办法规定,学生或学校能够证明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①家庭投资办企业、拥有豪华楼房、小汽车的;
②经常消费高档通信工具、高档电脑(特殊专业除外)、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或有其他奢侈消费行为的;
③节假日经常外出旅游、消费超过当地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
④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
⑤平时消费水平明显高出周围同学平均生活水平的。
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过程中评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记载不诚信记录。
事实上,对于贫困生的评定一直是很多高校的难题,也曾屡屡引发争议。为了鉴别贫困家庭,高校往往会设一些硬标准,有助于简化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刀切不仅容易产生误伤,往往还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
在高校,我们可以听到很多这样的“吐槽”,有人看起来穿戴高档却拿着助学金,有人在助学金的“制约”下无法享受一次奢侈消费。有人说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尊严和爱美之心,有人说既然有进行奢侈消费的空间就不算“贫困”。
【聚】
大学生常去网吧不得认定为贫困生,你怎么看?
近日,陕西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出炉。该办法规定,学生或学校能够证明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①家庭投资办企业、拥有豪华楼房、小汽车的;
②经常消费高档通信工具、高档电脑(特殊专业除外)、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或有其他奢侈消费行为的;
③节假日经常外出旅游、消费超过当地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
④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
⑤平时消费水平明显高出周围同学平均生活水平的。
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过程中评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记载不诚信记录。
事实上,对于贫困生的评定一直是很多高校的难题,也曾屡屡引发争议。为了鉴别贫困家庭,高校往往会设一些硬标准,有助于简化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刀切不仅容易产生误伤,往往还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
【议】
变味的评定
有些高校贫困生认定靠“比惨”
我国高校现行的贫困生助学金金额,少至1000余元,多达8000元,这笔钱对贫困生而言意义非凡,但贫困生助学金依然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在贫困程度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如果助学金名额有限,必然需要从贫困程度相近的学生中进一步筛查。筛查的目的已不再是量化他们的贫困差异,而是希望通过学生自述让其他申请者服气。甚至有些高校的贫困生评定变成了“比惨大会”,表面上是将决定权交给学生,其实是让学生自己承担后果,它既不能精准区分贫困生之间的贫困差异,更直接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
今年1月份,教育部就曾发文要求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办法、改进认定方式,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但怎么精准认定贫困生,仍旧是个难题。虽然理论上学校会要求申请贫困生的同学提供一份家庭贫困证明表。这张表包含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陈述,还有村、乡、县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盖章。但以往的经验证明,该表格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都有待商榷,所以学校不得不采取自己的方式重新筛查。
强加的标准
“常去网吧不是贫困生”未免太武断
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的新规,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作了详细的阐述,这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但是,其中“经常出入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的认定标准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常去网吧,就说明不是贫困生吗?
尽管在很多地方,网吧被“黑化”成了网游天堂,是耽误学生学习的祸源地。但是,学生只要是年满18岁,可以正正当当地进入网吧,而进入网吧也不是只能打游戏,还可以通过网络开阔眼界、进行学习,甚至是完成作业。要知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也在逐渐改变传统模式,我们都应该有深刻的体验,上学那会儿,有很多作业的完成都必须依靠一台电脑。可是,贫困生家境贫寒,学费都要靠东拼西凑、或是依靠资助,哪里还有钱能够买一台电脑供学习所用,所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花几块钱到网吧去化解“尴尬”。
因此,把“常去网吧”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是武断的、不妥当的,最起码是没有细化到可以公正地操作的程度。既然是要给贫困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那就更应该从贫困生切身感受的细枝末节出发,考虑周到,才能保全人才的积极性。
对此,陕西省教育厅微博回应: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如果真是营业性网吧里的一股清流,在网吧查资料做作业,舍友、大学同学、导员总会看到知道的,也会积极推荐让真正该拿贫困补助的学生拿到的!
贫困的偏见
贫困生改善生活并非是“弥天大罪”
申请助学金不是海选PK“比惨”,而贫困生改善生活也并非“弥天大罪”。近年来,有关贫困生的话题屡见不鲜,有些事件简直令人拍案称奇:有大学生因为穿耐克鞋助学金被一笔勾销,然而这是家人省吃俭用买的打折鞋;西北师范大学被曝以助学金名义强迫学生打扫公寓、华中农业大学中晚餐平均消费超6.2元或无缘助学金……
在很多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贫困生认定的各异标准,有的说不能穿名牌衣服,有的说不能外出旅游……这些作为道德层面的监督、自省都还能说得过去。可是把“不能常去网吧”“不能在外租房”“不能外出旅游”以硬性规定的方式和贫困生绑定到一起,是否存在歧视之嫌?今后会不会更多的贫困生不能去饭馆、不能做卧铺、不能坐飞机……诸如此类的规定出现呢?贫困生在经济方面可能算是“弱势群体”,但他们不能像是上了“失信人员黑名单”那样,被限制本该享有的权利与尊重。
尽管今天精准扶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过时和单一化的贫困认定标准,与对贫困的偏见,仍存在和充斥在不少地方。高校“精准扶贫”要体现资助贫困生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在同学们的知情权和贫困生的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讲究关怀艺术,既考虑贫困生的经济需求,也要考虑贫困生的情感需求;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莫忘记了精神关怀,让贫困生保持健康心理、形成完善的人格。
【听】
网友们这样说…
有的网友表示支持:
@你好宇宙:支持!不能拿着国家的钱玩乐!
@哈皮哼:这样的人不仅物质贫困,还精神贫困!
@底座及时呸:这种规定十分及时,防患于未然!有些接受资助的人就是不自觉!
也有网友反对和不解:
@272爱374:不支持!更何况如何界定常去还是不常去?
@青烟如流:我朋友就是贫困生,为了给家里省钱,在网吧里通宵。他说这样一天才10几块钱花销。
@leeme鸿:电脑不给买,网吧不给去,出门连个电脑都不会用,你是在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
@杰森飞:经常去网吧算什么,我们学校很多拿着贫困补助的助学金买爱疯,和男友逛街,去酒吧!就当是一次犒劳自己而已!
@orrrkax:谈不起恋爱,网吧也不让去了?
(综合华商报、南方日报、北京晚报、济南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