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国际

厦门大学的人文情怀:陈嘉庚“面朝大海”夙愿得偿

2017-08-30 10:04 人民网  


厦门大学建筑特色鲜明。 (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厦大白城夜色。 (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俯瞰厦门大学。(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陈嘉庚集美学村景象。(厦门日报王火炎 摄)


陈嘉庚集美学村新貌。(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编者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临近,人民网记者走进厦门,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触摸这座有山、有海、有白鹭的美丽城市,倾听厦门人共同为这座城市唱的动听情歌,带您一同感受大街小巷中散发出喜迎会晤的浓烈氛围。敬请关注厦门会晤特别报道《鹭游记》。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纪念邮票8月19日发行,邮票中,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被作为厦门地标性建筑。

得到这个消息后,自称“厦门土著”的郑启五老人非常开心。郑启五说,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诞生地,百年来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河,而厦门大学15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则让陈嘉庚“面朝大海”的夙愿得偿。

陈嘉庚的“心血”登上厦门会晤纪念邮票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厦门大学校歌里唱出“南方最美大学”的求知和博爱,而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自强不息”则来自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

厦门大学的建设则凝聚了陈嘉庚多年心血,体现他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思想,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也成为厦门大学四种精神之一。

1952年,郑启五在厦门大学校园里出生,这一年,陈嘉庚开始亲自参与设计并督建厦大校园内的一大批新建筑。其中,就包括面向大海的标志性建筑建南大礼堂。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建楼资金是由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等南安华侨捐赠的。

建南大礼堂被认为是陈嘉庚倾注最多心血的建筑,他把建南大礼堂安排在海边一座高高耸起的坡地上,让这座仅三层的中西合璧建筑看上去极为壮观。1959年8月23日,建南大礼堂建成5周年,超强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台风摧毁无数房屋和树木,重创整个厦门岛,但建南大礼堂安然无恙。今年,这座面朝大海的杰作落成63周年,依然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座位最多的大礼堂,还容纳了2017届7000多名毕业生在此举办盛大的毕业典礼。

“建南大礼堂登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纪念邮票是厦门的殊荣,是厦门大学的骄傲,也是对陈嘉庚心血的告慰。”郑启五认为,无论是人文历史承前启后的高度,还是面朝大海放眼世界的襟怀,建南大礼堂都是厦门大学的嘉庚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代表厦门当之无愧。

校园改造“面朝大海”人文情怀一以贯之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厦门大学参观,总有人会不由自主地吟出诗人海子的诗句。 8月8日,“面朝大海”的厦门大学南校门正式启用,新校门上启用“嘉庚体”校名致敬陈嘉庚。

这是厦门大学15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也圆了陈嘉庚先生“要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的时候,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的夙愿。如今,厦门大学不断扩展壮大,除了校本部的思明校区,还有漳州校区、翔安校区,还在马来西亚建了分校。

陈嘉庚修建厦门大学时,很重视校舍质量和人文细节。厦门大学已故教授何大仁当年是见证者,他生前告诉过郑启五不少关于陈嘉庚的感人细节。厦门大学创办的初期,除了海路,没有别的路可通厦门。陈嘉庚便直接从集美乘小船到厦门大学校园“督工”,经常可以看到陈嘉庚拄着拐杖巡视工地。陈嘉庚会关心校舍建设,不时用拐杖敲打建筑材料,还直接用闽南话向惠安石匠问这问那。修建“丰庭第一楼”作为全校的女生宿舍时,陈嘉庚一再强调:走廊的采光和栏杆的高度要适合女生一早起床梳头或早读……

近百年来,厦门大学将人文情怀一以贯之。历经近两年建设,厦门大学演武运动场更具人情味了。演武运动场原地转了90度,从东西走向改成了南北走向。这样一来,清晨和傍晚运动的师生们,将不再迎着刺眼的阳光。运动场跑道颜色从传统的赭红色改为蓝色,能让运动的师生们内心更加专注。

厦门大学不仅有建南楼群、群贤楼群、建南大礼堂、芙蓉楼群、嘉庚楼群等美丽的建筑,更有陈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陈嘉庚情牵桑梓,报国情深,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13年,陈嘉庚开始在家乡集美相继创办十多所各级(类)学校。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生效。6年后,1921年5月9日,陈嘉庚先生将这天作为厦门大学第一座校舍群贤楼的奠基日,就是为了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一起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林长生、实习生林韦臻)


厦门大学建筑特色鲜明。 (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厦大白城夜色。 (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俯瞰厦门大学。(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陈嘉庚集美学村景象。(厦门日报王火炎 摄)


陈嘉庚集美学村新貌。(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编者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临近,人民网记者走进厦门,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触摸这座有山、有海、有白鹭的美丽城市,倾听厦门人共同为这座城市唱的动听情歌,带您一同感受大街小巷中散发出喜迎会晤的浓烈氛围。敬请关注厦门会晤特别报道《鹭游记》。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纪念邮票8月19日发行,邮票中,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被作为厦门地标性建筑。

得到这个消息后,自称“厦门土著”的郑启五老人非常开心。郑启五说,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诞生地,百年来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河,而厦门大学15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则让陈嘉庚“面朝大海”的夙愿得偿。

陈嘉庚的“心血”登上厦门会晤纪念邮票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厦门大学校歌里唱出“南方最美大学”的求知和博爱,而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自强不息”则来自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

厦门大学的建设则凝聚了陈嘉庚多年心血,体现他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思想,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也成为厦门大学四种精神之一。

1952年,郑启五在厦门大学校园里出生,这一年,陈嘉庚开始亲自参与设计并督建厦大校园内的一大批新建筑。其中,就包括面向大海的标志性建筑建南大礼堂。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建楼资金是由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等南安华侨捐赠的。

建南大礼堂被认为是陈嘉庚倾注最多心血的建筑,他把建南大礼堂安排在海边一座高高耸起的坡地上,让这座仅三层的中西合璧建筑看上去极为壮观。1959年8月23日,建南大礼堂建成5周年,超强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台风摧毁无数房屋和树木,重创整个厦门岛,但建南大礼堂安然无恙。今年,这座面朝大海的杰作落成63周年,依然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座位最多的大礼堂,还容纳了2017届7000多名毕业生在此举办盛大的毕业典礼。

“建南大礼堂登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纪念邮票是厦门的殊荣,是厦门大学的骄傲,也是对陈嘉庚心血的告慰。”郑启五认为,无论是人文历史承前启后的高度,还是面朝大海放眼世界的襟怀,建南大礼堂都是厦门大学的嘉庚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代表厦门当之无愧。

校园改造“面朝大海”人文情怀一以贯之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厦门大学参观,总有人会不由自主地吟出诗人海子的诗句。 8月8日,“面朝大海”的厦门大学南校门正式启用,新校门上启用“嘉庚体”校名致敬陈嘉庚。

这是厦门大学15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也圆了陈嘉庚先生“要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的时候,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的夙愿。如今,厦门大学不断扩展壮大,除了校本部的思明校区,还有漳州校区、翔安校区,还在马来西亚建了分校。

陈嘉庚修建厦门大学时,很重视校舍质量和人文细节。厦门大学已故教授何大仁当年是见证者,他生前告诉过郑启五不少关于陈嘉庚的感人细节。厦门大学创办的初期,除了海路,没有别的路可通厦门。陈嘉庚便直接从集美乘小船到厦门大学校园“督工”,经常可以看到陈嘉庚拄着拐杖巡视工地。陈嘉庚会关心校舍建设,不时用拐杖敲打建筑材料,还直接用闽南话向惠安石匠问这问那。修建“丰庭第一楼”作为全校的女生宿舍时,陈嘉庚一再强调:走廊的采光和栏杆的高度要适合女生一早起床梳头或早读……

近百年来,厦门大学将人文情怀一以贯之。历经近两年建设,厦门大学演武运动场更具人情味了。演武运动场原地转了90度,从东西走向改成了南北走向。这样一来,清晨和傍晚运动的师生们,将不再迎着刺眼的阳光。运动场跑道颜色从传统的赭红色改为蓝色,能让运动的师生们内心更加专注。

厦门大学不仅有建南楼群、群贤楼群、建南大礼堂、芙蓉楼群、嘉庚楼群等美丽的建筑,更有陈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陈嘉庚情牵桑梓,报国情深,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13年,陈嘉庚开始在家乡集美相继创办十多所各级(类)学校。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生效。6年后,1921年5月9日,陈嘉庚先生将这天作为厦门大学第一座校舍群贤楼的奠基日,就是为了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一起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林长生、实习生林韦臻)

(责任编辑:覃博雅)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