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

2017-09-05 11:16   作者:徐利德

来源:《青年记者》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整体性、动态性的媒介史观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悲观者不仅没有看到媒介的整体发展,也没有看到媒介的个体发展。莱文森在媒介进化理论的建构和阐释过程中,始终将目光放到整个媒介进化历史,注重媒介历史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媒介环境学运用独特的媒介历史分期法将媒介时代分为四个阶段: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这是媒介环境学者对历史分期达成的共识,但并非每位学者都将每个不同的时代占据主流地位的媒介进行整体性研究,并将它们视为后生媒介对先生媒介的补救——动态性过程。他们只对不同时代的媒介做了深度剖析,如伊尼斯分析了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的时空偏向对国家权力的影响;尼尔·波兹曼分析电子媒介对印刷媒介塑造的传统社会文化的消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地球村等观点。这些研究为莱文森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媒介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基础。最能体现莱文森媒介史观的著作是《软边缘》,在该书中,作者没有局限于对各个时代各种媒介的描述和分析,而是采用了更为宏观的媒介史观,他将各个时期的不同媒介放在一个统一的时间轴上作整体性观察。正是基于宏观的、整体性的观察,莱文森将媒介个体发展看成媒介整体发展,这个发展是一个动态、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他看到了各个媒介之间存在补救的关系,各媒介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后生媒介对先生媒介的功能进行补救和补偿,这导向是人的需求,而人的理性决定媒介能否满足人的需求。

媒介进化的动力因素

来源:《青年记者》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整体性、动态性的媒介史观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悲观者不仅没有看到媒介的整体发展,也没有看到媒介的个体发展。莱文森在媒介进化理论的建构和阐释过程中,始终将目光放到整个媒介进化历史,注重媒介历史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媒介环境学运用独特的媒介历史分期法将媒介时代分为四个阶段: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这是媒介环境学者对历史分期达成的共识,但并非每位学者都将每个不同的时代占据主流地位的媒介进行整体性研究,并将它们视为后生媒介对先生媒介的补救——动态性过程。他们只对不同时代的媒介做了深度剖析,如伊尼斯分析了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的时空偏向对国家权力的影响;尼尔·波兹曼分析电子媒介对印刷媒介塑造的传统社会文化的消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地球村等观点。这些研究为莱文森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媒介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基础。最能体现莱文森媒介史观的著作是《软边缘》,在该书中,作者没有局限于对各个时代各种媒介的描述和分析,而是采用了更为宏观的媒介史观,他将各个时期的不同媒介放在一个统一的时间轴上作整体性观察。正是基于宏观的、整体性的观察,莱文森将媒介个体发展看成媒介整体发展,这个发展是一个动态、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他看到了各个媒介之间存在补救的关系,各媒介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后生媒介对先生媒介的功能进行补救和补偿,这导向是人的需求,而人的理性决定媒介能否满足人的需求。

媒介进化的动力因素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①因此人、技术和社会是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莱文森看来,人的需求(理性)和社会环境是推动媒介进化的重要因素。

(一)人的因素

莱文森指出,媒介进化不取决于任何别的因素,而是完全由人的需要主宰,人的生存发展决定着媒介的使用和发展。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媒介进化过程中,人的理性可以有效解决媒介发展以及媒介自身的不足,通过媒介的补救能够使技术越来越完美和人性化。

在以往的媒介环境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强调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认为技术的发展有失去控制的趋势,对技术产生了悲观主义的情绪,如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会消解人的理性、社会文明。虽然莱文森师承尼尔·波兹曼,但他走向相反的道路——媒介乐观主义,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思想的表现,这是人对技术的控制,“通过技术,我们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客观世界,我们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塑造世界”。人的理性决定了媒介之间的补救,而人也总有办法实现媒介间的补救,实现媒介的完美进化。

(二)社会环境因素

“人类社会中发明产生、影响和保存不仅仅遵循发明人的意志。起选择作用的社会环境像树上的苔藓一样可能发生改变;某种发明可能在根本没有树而只有灌木和花的环境中得到迅速的发展。”②换句话说,社会环境对媒介的进化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媒介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作为环境研究”的观点一脉相承。“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③所以,新媒介要在现实环境中得到认可和生存,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媒介生态位。

莱文森认为决定技术成功与否的环境本身,是存在的各种方式和侧面的组合。在环境学者的研究中,时间和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媒介时代,人类对偏向时间的媒介和偏向空间的媒介的需求会有不同,口语时代,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口语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印刷时代,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对空间偏向的需求增加;到了电子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人类在时空中都得到了突破和满足,因此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媒介进化的取舍,而对于人的理性来说,所有的媒介进化都是权衡的结果。

媒介进化的规律

(一)媒介个体进化规律:“玩具、镜子和艺术”

莱文森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初入社会时往往只是一种娱乐玩意儿,常常在社会的边缘起作用,然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成为一种写实的工具,最后随着新媒介的组合而蜕变成为稀有的艺术品。该规律呈现了一种新媒介如何由边缘化的玩具逐渐进化成为大众艺术的过程,其辩证逻辑可以表述为“前现实—现实—后现实”。

在玩具阶段,新媒介作为“意料之外的进化结果”仅是婴儿属性的玩具,“观众的乐趣存在于技术的工艺流程中,不在工艺的结果,而在工艺本身”,④在这个阶段,人们无法看清媒介的潜在功能。新媒介在早期往往被当做玩具,但当玩具演变成为镜子之后,人们的情感取代了对技术本身的关注,开始关注媒介所展示的现实内容,于是传达现实、与现实互动成为技术的主要作用。传播技术很快就能够有效地、大规模地捕捉或取代现实,并凭借这种“欺骗性”手段对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但莱文森也认识到了媒介个体进化的三个过程不是每种新媒介都能完成的,如果技术停留在刻板复写现实阶段,技术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被人淘汰。如果技术要实现第二阶段的飞跃,就应该反映现实同时更要超越现实,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策略。

(二)媒介整体进化规律:适者生存

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介技术不适应人类或者失去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那就表明它自身已经不适应人类的需要,因为“媒介的发展是‘适合人的选择而生存’”。适者生存是莱文森吸收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媒介整体进化的规律的总结。在莱文森的理论中,一种新媒介要生存需要适应两个方面:小生境和平衡。

所谓小生境就是“一种媒介对前技术世界做出了满意的回应,或者接近于前技术世界的某些基本要素”,小生境原理显示,媒介和前技术传播模式里某种要素对应时,就能够存活。在莱文森看来,媒介的进化和有机体的进化一样,如果一种媒介符合前技术传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模式,那么这种媒介就一定会存活下来。这种符合的程度越高,就越能存活。同时媒介的进化遵循“人性的回归”,满足人类在感官上的平衡,是新媒介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当然任何媒介都是不完美的,需要后生媒介的补救,而其补救的就是前先生媒介所引起的感官失衡。

适者生存强调了媒介整体进化的基本规律,但当一种新的媒介在特定的领域中胜过旧有的媒介时,并不意味着旧有的媒介即将衰落和死亡,而实际上:旧媒介被迫进入一个较小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它因为自身的独特性,适应环境并因此而生存下去。总之,只要旧媒介能够找到适合人类需要或者感官的媒介生态位,依然可以存活。

媒介进化的尽头

媒介进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媒介在人和社会环境的推动下,不断向着人性化的方向进化,其自身也会变得更加完美。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补救,使得媒介更加满足人类需求,与社会环境达成一致。

一方面,随着媒介进化的持续,媒介技术与人类传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有趋同的可能。莱文森认为人类根据自身需要使媒介得到演化,媒介具有人类的属性,具有了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的发展需要媒介,而任何媒介在进化中总会有取舍,因此在人性化趋势和媒介补救性原则的指导下,逐渐恢复技术进化失去的人类交流中视听等生理感官方面的功能平衡。在补救的过程中,媒介会越来越多拥有类似人类的感官属性,在功能和形态上愈加像人类,媒介看来越来越朝着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发展。

另一方面,媒介的进化,也使得媒介技术在形式上越来越有融合成统一体的趋势。随着媒介的进化,所有的设备逐渐融合一体,能够处理来自社会环境不同属性的信息,成为统一、多面的信息处理系统。媒介的进化必然造成新旧媒介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淘汰赛,而是旧媒介作为技术逐渐成为新媒介的内容,新媒介成为旧媒介的技术载体。

结 语

莱文森是一位忠实的技术乐观主义拥护者,强调人的理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媒介进化过程中的人性化选择,认为技术是人思想的物化,人类可以通过向技术注入思想,实现对技术的控制,而不是悲观地认为人会被技术控制。莱文森以整体宏大的眼光考察人类媒介进化史,认为媒介进化的过程,就是新媒介补救旧媒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推动进行的。在谈及媒介进化中媒介的“生死”问题时,莱文森并没有完全否认旧媒介的意义,而是认为旧媒介在找到适合人类需要的媒介生态位时,依然可以存活。莱文森对媒介依然乐观,认为媒介的进化会让媒介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完美。

注释:

①【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②【美】保罗·莱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③杨陶玉:《媒介进化论——从保罗·莱文森说起》[J],《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

④【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责任编辑:马潇(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