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17:19 北京日报 作者:金燕
战争题材影片一直为电影市场所钟爱,从《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细细的红线》到近年来的《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血战钢锯岭》,反映二战的史诗级战争大片往往以宏大场面、逼真视效震撼观众,以残酷背景下闪光的人性感动观众。真实再现历史,还原战争场景,是人们对史诗级战争片的普遍期待。而诺兰为我们呈现的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的方式却是主观的、任性的。
任性的蒙太奇
1940年5月25日,40万败北的青年士兵聚集在一个叫敦刻尔克的法国海滩上等着海上撤退,后有追兵,上有空袭,下有鱼雷,前来营救的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士兵生还的希望十分渺茫。诺兰用蒙太奇的方式,将英军在这一周中所经历的种种惨烈密集地缝合在一起,并穿插进一天的海上救援和一小时的空战,为观众制造出一种密不透风的恐惧感和压抑感。两个试图蒙混过关的士兵抬担架上船的一瞬间,对岸的少年果断地将救生衣装船,同时空中三架飞机冲上云霄;民用船只解开缆绳的一刹那,军舰同时开拔,三架飞机俯冲过来又迅速兵分三路。这边厢飞行员海面迫降打不开机舱即将被没顶;那边厢一小队躲在搁浅船只里的士兵,也正对着从船舱弹孔灌进来的海水手忙脚乱。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把紧张的心理氛围演绎到极致。
战争题材影片一直为电影市场所钟爱,从《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细细的红线》到近年来的《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血战钢锯岭》,反映二战的史诗级战争大片往往以宏大场面、逼真视效震撼观众,以残酷背景下闪光的人性感动观众。真实再现历史,还原战争场景,是人们对史诗级战争片的普遍期待。而诺兰为我们呈现的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的方式却是主观的、任性的。
任性的蒙太奇
1940年5月25日,40万败北的青年士兵聚集在一个叫敦刻尔克的法国海滩上等着海上撤退,后有追兵,上有空袭,下有鱼雷,前来营救的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士兵生还的希望十分渺茫。诺兰用蒙太奇的方式,将英军在这一周中所经历的种种惨烈密集地缝合在一起,并穿插进一天的海上救援和一小时的空战,为观众制造出一种密不透风的恐惧感和压抑感。两个试图蒙混过关的士兵抬担架上船的一瞬间,对岸的少年果断地将救生衣装船,同时空中三架飞机冲上云霄;民用船只解开缆绳的一刹那,军舰同时开拔,三架飞机俯冲过来又迅速兵分三路。这边厢飞行员海面迫降打不开机舱即将被没顶;那边厢一小队躲在搁浅船只里的士兵,也正对着从船舱弹孔灌进来的海水手忙脚乱。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把紧张的心理氛围演绎到极致。
平行蒙太奇是指将同一时间不同物理空间发生的事情剪辑在一处,只有诺兰却匪夷所思地将不同时空的同类元素串联在一起,大撤退空中的一小时,海上的一天,沙滩上的一周,被诺兰打乱剪碎之后又重新拼贴,组成他想呈现给我们的战争,却又没有任何违和感;他要的是刻不容缓的主观感受,任性的蒙太奇正是帮他实现了这个效果。
主观的画面与声音
影片进行到半小时,许多观众已然被那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望压得透不过气,为了缓解紧张,时常要提醒自己这是电影,然而瞬间又被带入,与片中绝望的小士兵们一起绝望。而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影片节奏的,是众多“亲历者”视角的主观镜头。比如空中对战的部分,所有的空镜都是左摇右晃甚至颠倒天地的,这是空中飞行员眼中的大海和天空,观众由此感受到空中对战的紧张和激烈。比如跳海逃生的士兵在水中窒息但头顶却是火海,镜头一再扫向火光熊熊的水面,观众便不由得与士兵一起经历这种走投无路的绝望。
音乐也是主观的。比如两个试图蒙混过关的士兵抬担架上船时,音乐是心脏剧跳的节奏;再比如三个一再被命运卷回绝境的士兵在白沙滩上呆坐,无望地看着一个士兵走进大海试图游回对岸,任凭白色泡沫侵入身体,这时的音乐如同白噪音,没有旋律,反复起落,随着潮汐一浪高过一浪地袭来,压抑和恐惧也如海啸般一层层叠加着向观众压来。
有人说,《敦刻尔克》的音乐特牛,而另一群人则不解地说:这里哪有音乐?没错,诺兰不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不用抒情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他硬生生地将音乐做成与主观感受共起伏的音效,音乐因而成为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诺兰在用声音营造心理氛围的方面做到了极致。
极简的叙事风格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几十万人的壮举,这是天然的大场面题材,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沙滩上可以数得出来的几千名列队士兵,传说中的40万呢?33万人在一周之内被成功救援回国,我们看到的却是平静海面上无比孤单的小船,传说中的千帆竞发呢?而空中,则通篇只有区区三架战斗机!(实际上当时共出动了2739架战斗机护航)没有大场面,但观众对战争却感同身受。显然,诺兰的兴趣点不在陈列战争的恢弘,而只在意让观众和战争亲历者一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他用表意的方式来处理画面,用极简的元素和极简的构图来创造极为复杂的心理环境。
极简不等于简陋,正如我们看到的,诺兰的每一幅画面构图都极为考究。比如三个已经精疲力竭的孩子追随一队士兵走向搁浅船只的那个段落,大面积的灰白色沙滩上十几个黑色的埋头行进的身影,其黑白色调所呈现出来的清晰对比,把人在绝境中的渺小和脆弱衬托得更加强烈,他们求生的渴望也因而显得更加执着而悲壮。
克制的人性表达
除却枪林弹雨肢体横飞的场面,严酷背景中人性的展现,同样是战争片的必备元素——人们需要看到一些绝境中的亮色,以安慰自己的玻璃心。而现实情境中,人性的光辉也的确总在绝境中闪现。《珍珠港》中的爱情,《硫磺岛家书》里的亲情,《辛德勒名单》里的救世情怀,《血战钢锯岭》中的信仰,《太极旗飘扬》中的手足情等等,都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亮色。
《敦刻尔克》中的人性亮点是对同胞的爱与救助。人类集体的灾难中,最稀缺的是无私的拯救,因而这种情怀也就最令人震撼。这是人类延续的希望和力量。真实的敦刻尔克大撤退,33万人被营救的奇迹是得益于861艘民用船的无私奉献。对于这一无私的壮举,我认为怎么表现都不过分。但诺兰却表现得相当克制,他尽量避免煽情,只节约地选取三架战斗机和一艘民用小游艇作为爱与希望的代表。
在令人窒息的漫长恐惧中,有一艘小船拼命驶向绝境,即便在邻家少年意外死亡的情况下,依然没改航向。一边是40万需要被营救的士兵,一边是只能承载几十人的小小民用船,这种“杯水万吨薪”的悬殊对比本身就令人窒息。但那一线希望依旧在。
而这一艘小船只是861艘民用船的一个代表,影片尾声,随着将军的望远镜,我们才看到了神兵天降一般降落在海面上的密密麻麻的小船,一个女人站立的侧影随船滑过画面,自由女神一样勇敢坚定;另一艘船上,高声呼应着将军问话的大妈,大地母亲一样的踏实温暖。将军慨叹一声“home”,许多观众就与将军同步泪涌。
至此,影片的中心思想才开始大面积逐渐浮出水面——33万士兵因败退和逃离而沮丧和羞愧,但迎接他们的却是宽容和爱,是理解和鼓励。当举着啤酒的群众高呼:“干得漂亮!”士兵们惶惑不解地说:“我们只是逃生而已。”而回应他们的是:“那就够了!”这种爱的力量激励这些受到惊吓和被溃败打击的士兵们重新作战,也温暖着观众的心。
执导过《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诺兰,天马行空地重组时空,以营造出悬疑、诡异的超现实气氛,一直是他的趣味所在。他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将脑中幻象表现出来的出色叙事技巧,使得诺兰的每一部影片都打上他自己的风格烙印。即便是这样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他依然不甘于线性叙事,依然要践行自己的影像风格。而观众,则因为诺兰的这点任性而经历了一次相对真实的战争体验和人类情怀的再度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