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一个县级报的"自救路" 社长:不改没出路 改了没退路

2017-09-07 13:3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赵新乐

王平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自救’。不改没出路,迟改没新路,改了没退路。过程的确艰难,但一步一步走过来了,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当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问及过去5年的感受时,他的回答非常坦率。

这是一个新媒体影响力位居中国县市级党报20强榜单第一名的媒体当家人的心里话。2016年,萧山日报社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利润2950万元,超过了全国大多数地级市报纸。

“踩着生死线,我们没得选择”

萧山,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行政区。《萧山日报》仅仅是一个县级报。

在传统媒体整体面临寒冬之时,萧山日报社逆势而上的成功经验,已然成了同行学习的榜样。

但在王平看来,他们之所以走在前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报社较早实施了转型。当大家遇到普遍困难时,他们已经走出了低谷。

王平说的低谷,来自于2004年报刊整顿后的“财政断奶”。作为浙江省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县级报之一,失去了财政拨款的《萧山日报》面临着生存的大问题。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踩着生死线,我们没得选择。”王平回忆道。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萧山日报人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改革之路。

2005年,报社按照行业进行细分改革,将原始粗放式经营的一个广告部改为10个广告经营口,努力把每个行业做深、做透、做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行业一平台一公司”的结构模式。

王平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自救’。不改没出路,迟改没新路,改了没退路。过程的确艰难,但一步一步走过来了,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当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问及过去5年的感受时,他的回答非常坦率。

这是一个新媒体影响力位居中国县市级党报20强榜单第一名的媒体当家人的心里话。2016年,萧山日报社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利润2950万元,超过了全国大多数地级市报纸。

“踩着生死线,我们没得选择”

萧山,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行政区。《萧山日报》仅仅是一个县级报。

在传统媒体整体面临寒冬之时,萧山日报社逆势而上的成功经验,已然成了同行学习的榜样。

但在王平看来,他们之所以走在前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报社较早实施了转型。当大家遇到普遍困难时,他们已经走出了低谷。

王平说的低谷,来自于2004年报刊整顿后的“财政断奶”。作为浙江省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县级报之一,失去了财政拨款的《萧山日报》面临着生存的大问题。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踩着生死线,我们没得选择。”王平回忆道。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萧山日报人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改革之路。

2005年,报社按照行业进行细分改革,将原始粗放式经营的一个广告部改为10个广告经营口,努力把每个行业做深、做透、做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行业一平台一公司”的结构模式。

2011年,萧山日报社开始围绕“建媒体、强媒体、融媒体”的目标,推进全媒体平台建设,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实现全媒体经营,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实施从单一纸媒向全媒体、传统报业向现代文化传媒企业的战略转型。

2016年12月,报社全面启动以组织人事、薪酬体系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

三次改革,让挣扎在困境中的萧山日报社一次次崛起,成为行业新秀。

“越往后越难,只有破釜沉舟”

2017年上半年,报社顺利实施了第三次改革。

体制机制的突破,重点是理念的转变,核心是人的融合。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却也是媒体改革中难以逾越的沟壑。

“这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格局的一次变革,是向慵懒散现象的一次‘开刀’。”在王平看来,这也是传媒裂变式发展倒逼传统媒体不得不进行的战略变革。

在这次改革中,报社在坚持各部门内部采编和经营岗位分开设置、兼顾上市公司法人治理规范运作的大前提下,以全媒体新闻中心(政务形象运营中心)为改革试点,建立内容生产、内部管理和媒体经营深度融合的运营新体制,设立8个报社与萧报传媒公司融合部门;创新推出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下属公司总经理选聘、报社(萧报传媒)全员定员定岗、双向选择和首席主管的选聘工作;同时,改变“身份不同”“论资排辈”现象,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移,岗变薪动,“不论身份,同一岗位统一岗位工资,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岗位工资不同”的新的分配机制。

王平告诉记者,这次人事制度改革最直接的效果是:9名原中层干部退出了中层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有2名首席记者(主编)破格被选任为中层正职。

“这在原来的体制中是绝对不可能的。”王平直言,要改革就要涉及人的利益,越往后越难,但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尽管改革的难度大,但也必须要做。”

最近几年,互联网的高薪吸引也让萧报的部分人才流失。优化报社内部创业机制、提供发展平台,实行员工项目持股合伙是萧报敢为人先的大胆尝试。

谈到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王平说,要发展一定需要有人负重前行。的确,就像他所说,破解改革中的难题,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以项目跨界,才能聚合天下”

尽管每次改革难度都很大,但“刮骨疗伤”带给萧山日报社的不仅是起死回生,还奠定了迈向未来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整个过程中,萧山日报社一直秉承“新闻创造价值、价值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新闻”的发展理念,并逐渐成为报社良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也正因如此,当全国媒体传统经营收入受到重创时,萧山日报社的多元产业已经占据整个报社收入的半壁江山,也因此支撑报社走过风雨。

“未来3到5年,我们要打造一个新的《萧山日报》。因为报社全体员工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观念、统一的意识,也打好了基础。”在王平的预测中,媒体未来的转型,将会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这些都要以项目为核心。

从去年开始,萧山日报社连续两年主办传媒创新项目合作交流大会。很多媒体带着自己的项目到场进行路演,一些带着很强互联网基因的项目得到了创投公司的青睐。王平将其看作媒体同行打造的“黄埔军校”,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勇者无惧。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试错。如果不加快布局,未来依然不可预期。既然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现在看来,至少方向是准确的。”王平说。

越是走在前列,越是不敢松懈。

从王平的回答中,记者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在萧山日报社工作了21年的当家人,对于报社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