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怀旧影像

触摸中国百年雕塑史

2017-09-11 13:46 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全国雕塑艺术展展览现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刘开渠、滑田友、萧传玖、曾竹韶、傅天仇、张松鹤、王丙召、王临乙等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由“胜利渡长江”等八个题材共十幅作品构成,概括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艰苦历程。周恩来总理提名刘开渠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美工组组长。在刘开渠主持工作期间,他以行政领导和雕塑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带领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统一认识,对协调整体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浮雕的创作与制作历时9年,1958年竣工。其风格写实,手法朴素,构图虚实结合、张弛有度。作品并未以伟人、领袖作为表现对象,而是刻画了大小近于真人的人民形象,其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各具特征。整件浮雕作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凝结着激动人心的历史,彰显着民族史诗的气息。可贵的是,其内容表现了时代而艺术水平则超越了时代,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不但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博大的胸怀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成为新中国里程碑式的雕塑。“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使用3D扫描技术复制全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展示于中国美术馆圆厅,成为大展亮点。


《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 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作者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遇难者群像的惨烈,足以佐证侵略者反人类行径的凶残。在此,重要的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雕塑家以自己真诚的声音和激越的情感,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唤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是新时期以大构成以及写意雕塑的方式建构民族苦难历程纪念碑的扛鼎之作,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纪念碑。


《鲁迅坐像》 张文新创作的《鲁迅坐像》(中国美术馆馆藏),塑造了一个硬朗坚毅的鲁迅形象,他目光朝向远方,自信从容,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鲁迅是文化的自觉者、审美的觉醒者。他以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透彻和锐利,揭示了社会真实。在民族危难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以悲剧与崇高,斗争与反思为基调,以大众的艺术引领青年艺术家,启迪了一个时代。因此,“鲁迅形象”始终是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普遍、也是最“刻骨”的存在。《鲁迅坐像》是刀刻的鲁迅,是铜铸的鲁迅,它是鲁迅精神的凝固,是形神俱佳的雕像,更是民族魂的象征。


白山魂 贺中令 1984年 石雕 65×101×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滑田友 出浴身段 1940年 32×47×99cm 中国美术馆藏


潘鹤 开荒牛 1984年99×24×34.5cm 中国美术馆藏


钱绍武 阿炳 2004年 50×29×56cm 青铜


田金铎 走向世界 1985年 34×18×58.8cm 中国美术馆藏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支持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于2017年9月6日至9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及户外空间展出。展览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艺术为切入点,对中国美术馆馆藏及当代创作雕塑作品进行梳理、研究,共展出中国百年以来316位雕塑艺术家的精品力作590件,全面呈现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成就。小至十几厘米的雕塑,大到几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图像展示,大量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都在本次展览中都有所呈现。展览还借助3D扫描和打印技术,在展厅内重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雄浑悲怆的场面,同时也从西藏自治区征集到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著名泥塑《农奴愤》残存的头像30余件。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全面的雕塑展。在展示中国雕塑百年历程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美术馆在雕塑领域收藏、典藏与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些藏品在中国美术馆历次重大展览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展览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共同叙述中国百年雕塑的历史。

“砥砺铭史”主要展现国家重大题材的主题雕塑,通过对民族苦难历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表现,唤醒民众,勿忘国耻,缅怀先辈,为民族伟大复兴而振奋力量。代表作品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孙中山总理铜像》(江小鹣)、《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表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不仅以艺术雕刻了历史,也展现了中国雕塑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拳拳之心。

“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以“人”为中心的塑造是人类美术史上永恒的主题,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历史、自然的反思和心灵的表达。从民国时期留学欧洲的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雕塑教学体系的普及;再到新时期雕塑艺术家重新面向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

“时代丰碑”探索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变迁。中国几代优秀雕塑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他们以炽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座座时代丰碑。

“匠心着意”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雕塑。以“惠山泥塑”“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雕塑,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夸张的形与色塑造了喜闻乐见的形象,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创造力。譬如,德化白瓷中的佛像丰颐秀目、宁静安详,观音像质感温润凝洁、动静相宜;檀香木雕气势恢宏、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尤其强调线与面的结合与变化,洋溢着浪漫的欢愉。

“多元交响”放眼改革开放以来雕塑领域的多元创造。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雕塑界在艺术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上发生了转变,逐渐由审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从纯语言形式的探索转变为对观念的探讨。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融入雕塑创作,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艺术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雕塑也更多地与建筑、绘画、表演等艺术相互融合,强调与大众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借助大众文化的资源展现更具当代文化特征的生活样貌。新一代雕塑艺术家们对于过去的具象、抽象争论不再纠结,而是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元的手段来传达思想与观念。

“文心写意”熔铸写意雕塑的核心精神。写意雕塑洋溢着对孕育自身文化的礼敬,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光。具体表现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气韵生动”的内在生命、“游观洞察”的观照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写意雕塑还一直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焕发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气象!

“溯源追梦”展示的是从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与雕塑相关的部分杂志、书籍、画册,汇集了《良友》《北洋画报》《上海画报》等刊物,展现了百年来中国雕塑界对中外雕塑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与传播,也整理了王济远、张澄江、熊松泉、叶绍钧等编纂的一系列雕塑著作。以文献与图像的形式来呈现上世纪初期以来的雕塑脉络与艺术实例就显得尤为必要,也成为本次展览的学术特色。观众们可以走进那逝去的文化时空感知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百年雕塑的心路轨迹。

“几代中国雕塑家用指纹和刻痕,将民族精神铸就为不朽的丰碑,成就了无数永恒的经典。”作为展览学术总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展览中的这些作品都是在这100年当中创作出来的。但是,这100年所包含的意义远非于此:它表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当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实现的进程当中,人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情感,以及在这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和事情,这个事情就是普通平凡的事情,这个人是大写的“中国人”,这里面有英雄,有领袖,有劳动模范,有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当中所渗透的人文理想以及最宝贵的、最可贵的、最珍贵的道德品质,真正的体现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这温度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部分展品介绍:


全国雕塑艺术展展览现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刘开渠、滑田友、萧传玖、曾竹韶、傅天仇、张松鹤、王丙召、王临乙等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由“胜利渡长江”等八个题材共十幅作品构成,概括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艰苦历程。周恩来总理提名刘开渠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美工组组长。在刘开渠主持工作期间,他以行政领导和雕塑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带领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统一认识,对协调整体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浮雕的创作与制作历时9年,1958年竣工。其风格写实,手法朴素,构图虚实结合、张弛有度。作品并未以伟人、领袖作为表现对象,而是刻画了大小近于真人的人民形象,其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各具特征。整件浮雕作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凝结着激动人心的历史,彰显着民族史诗的气息。可贵的是,其内容表现了时代而艺术水平则超越了时代,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不但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博大的胸怀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成为新中国里程碑式的雕塑。“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使用3D扫描技术复制全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展示于中国美术馆圆厅,成为大展亮点。


《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 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作者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遇难者群像的惨烈,足以佐证侵略者反人类行径的凶残。在此,重要的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雕塑家以自己真诚的声音和激越的情感,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唤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是新时期以大构成以及写意雕塑的方式建构民族苦难历程纪念碑的扛鼎之作,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纪念碑。


《鲁迅坐像》 张文新创作的《鲁迅坐像》(中国美术馆馆藏),塑造了一个硬朗坚毅的鲁迅形象,他目光朝向远方,自信从容,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鲁迅是文化的自觉者、审美的觉醒者。他以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透彻和锐利,揭示了社会真实。在民族危难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以悲剧与崇高,斗争与反思为基调,以大众的艺术引领青年艺术家,启迪了一个时代。因此,“鲁迅形象”始终是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普遍、也是最“刻骨”的存在。《鲁迅坐像》是刀刻的鲁迅,是铜铸的鲁迅,它是鲁迅精神的凝固,是形神俱佳的雕像,更是民族魂的象征。


白山魂 贺中令 1984年 石雕 65×101×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滑田友 出浴身段 1940年 32×47×99cm 中国美术馆藏


潘鹤 开荒牛 1984年99×24×34.5cm 中国美术馆藏


钱绍武 阿炳 2004年 50×29×56cm 青铜


田金铎 走向世界 1985年 34×18×58.8cm 中国美术馆藏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支持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于2017年9月6日至9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及户外空间展出。展览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艺术为切入点,对中国美术馆馆藏及当代创作雕塑作品进行梳理、研究,共展出中国百年以来316位雕塑艺术家的精品力作590件,全面呈现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成就。小至十几厘米的雕塑,大到几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图像展示,大量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都在本次展览中都有所呈现。展览还借助3D扫描和打印技术,在展厅内重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雄浑悲怆的场面,同时也从西藏自治区征集到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著名泥塑《农奴愤》残存的头像30余件。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全面的雕塑展。在展示中国雕塑百年历程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美术馆在雕塑领域收藏、典藏与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些藏品在中国美术馆历次重大展览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展览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共同叙述中国百年雕塑的历史。

“砥砺铭史”主要展现国家重大题材的主题雕塑,通过对民族苦难历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表现,唤醒民众,勿忘国耻,缅怀先辈,为民族伟大复兴而振奋力量。代表作品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孙中山总理铜像》(江小鹣)、《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表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不仅以艺术雕刻了历史,也展现了中国雕塑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拳拳之心。

“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以“人”为中心的塑造是人类美术史上永恒的主题,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历史、自然的反思和心灵的表达。从民国时期留学欧洲的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雕塑教学体系的普及;再到新时期雕塑艺术家重新面向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

“时代丰碑”探索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变迁。中国几代优秀雕塑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他们以炽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座座时代丰碑。

“匠心着意”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雕塑。以“惠山泥塑”“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雕塑,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夸张的形与色塑造了喜闻乐见的形象,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创造力。譬如,德化白瓷中的佛像丰颐秀目、宁静安详,观音像质感温润凝洁、动静相宜;檀香木雕气势恢宏、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尤其强调线与面的结合与变化,洋溢着浪漫的欢愉。

“多元交响”放眼改革开放以来雕塑领域的多元创造。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雕塑界在艺术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上发生了转变,逐渐由审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从纯语言形式的探索转变为对观念的探讨。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融入雕塑创作,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艺术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雕塑也更多地与建筑、绘画、表演等艺术相互融合,强调与大众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借助大众文化的资源展现更具当代文化特征的生活样貌。新一代雕塑艺术家们对于过去的具象、抽象争论不再纠结,而是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元的手段来传达思想与观念。

“文心写意”熔铸写意雕塑的核心精神。写意雕塑洋溢着对孕育自身文化的礼敬,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光。具体表现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气韵生动”的内在生命、“游观洞察”的观照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写意雕塑还一直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焕发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气象!

“溯源追梦”展示的是从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与雕塑相关的部分杂志、书籍、画册,汇集了《良友》《北洋画报》《上海画报》等刊物,展现了百年来中国雕塑界对中外雕塑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与传播,也整理了王济远、张澄江、熊松泉、叶绍钧等编纂的一系列雕塑著作。以文献与图像的形式来呈现上世纪初期以来的雕塑脉络与艺术实例就显得尤为必要,也成为本次展览的学术特色。观众们可以走进那逝去的文化时空感知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百年雕塑的心路轨迹。

“几代中国雕塑家用指纹和刻痕,将民族精神铸就为不朽的丰碑,成就了无数永恒的经典。”作为展览学术总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展览中的这些作品都是在这100年当中创作出来的。但是,这100年所包含的意义远非于此:它表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当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实现的进程当中,人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情感,以及在这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和事情,这个事情就是普通平凡的事情,这个人是大写的“中国人”,这里面有英雄,有领袖,有劳动模范,有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当中所渗透的人文理想以及最宝贵的、最可贵的、最珍贵的道德品质,真正的体现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这温度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部分展品介绍:

(责任编辑:张淑燕)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