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活水解了陇中“渴” 过去挑咸水 今天洗淋浴

2017-09-13 08:12 人民日报  作者:林治波  刘海天


  变化,来自于兴修水利,引洮工程、引大入秦工程、景电工程,这三大水利工程给甘肃带来了大变化。  甘肃最缺的,就是水。因为缺水,不但工农业难以发展,就连群众饮水都十分困难。定西市葛家岔镇北坪村的李全福大爷说:“我一生喝过三种水:小时候喝沟水,青壮年喝雨水,现在喝上了洮河自来水。”

受益人口约330万、面积1.97万平方公里

洮水清兮润陇中

“春风跃马望洮河”,古人的这句诗,成了陇中人如今的心境写照。引洮工程留住了这里的生机,更孕育出小康的希望。

左宗棠曾说“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联合国官员更是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党和国家关怀下,甘肃上马引洮工程——把洮河水引到干旱的定西一带,2014年底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东岳村,紧邻引洮工程水厂。村民成志明现在既有时间也有条件品茶了。易地搬迁前他住在山上,每天光是去沟里给牛挑水就得用半天,难得有时间闲坐品茶。何况水质不好,泡啥好茶都咂不出滋味来。同样是给8头牛饮水,他在新家里几分钟就搞定了。

“喝的是黄泥汤,住的是茅草房。”李全福大爷说,从前定西人就过这样的生活,而现在喝的是自来水、住的是砖瓦房。以前除了浆水面,吃啥都能觉出水的苦咸味,天再热身子再脏也没水洗澡,现在随时可以淋浴冲凉,还可以用太阳能洗热水澡。“以前衣服从新穿到扔,都难见着水,现在洗衣机随便用。洗脚也不用等下雨了。”


  变化,来自于兴修水利,引洮工程、引大入秦工程、景电工程,这三大水利工程给甘肃带来了大变化。  甘肃最缺的,就是水。因为缺水,不但工农业难以发展,就连群众饮水都十分困难。定西市葛家岔镇北坪村的李全福大爷说:“我一生喝过三种水:小时候喝沟水,青壮年喝雨水,现在喝上了洮河自来水。”

受益人口约330万、面积1.97万平方公里

洮水清兮润陇中

“春风跃马望洮河”,古人的这句诗,成了陇中人如今的心境写照。引洮工程留住了这里的生机,更孕育出小康的希望。

左宗棠曾说“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联合国官员更是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党和国家关怀下,甘肃上马引洮工程——把洮河水引到干旱的定西一带,2014年底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东岳村,紧邻引洮工程水厂。村民成志明现在既有时间也有条件品茶了。易地搬迁前他住在山上,每天光是去沟里给牛挑水就得用半天,难得有时间闲坐品茶。何况水质不好,泡啥好茶都咂不出滋味来。同样是给8头牛饮水,他在新家里几分钟就搞定了。

“喝的是黄泥汤,住的是茅草房。”李全福大爷说,从前定西人就过这样的生活,而现在喝的是自来水、住的是砖瓦房。以前除了浆水面,吃啥都能觉出水的苦咸味,天再热身子再脏也没水洗澡,现在随时可以淋浴冲凉,还可以用太阳能洗热水澡。“以前衣服从新穿到扔,都难见着水,现在洗衣机随便用。洗脚也不用等下雨了。”

引洮工程水可供饮用,也可供灌溉,将来还可用作生态水。人们形容一个地方干旱,往往说“十年九旱”。鲁家沟镇小岔口村村民张勇却说当地是“十年十旱”,种地经常白忙活。现在有了洮河水,张勇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带领大家种了1000亩地的蔬菜,今年预计收入百万元。

与安定区一样从引洮工程受益的,有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的11个县(区),总人口约330万,总面积达1.97万平方公里。

天堂水引入后,草木繁盛高楼成群

姑娘告别“高原红”

引大入秦工程,把来自天祝县天堂寺镇的大通河水,引到了久旱风沙的秦王川。当地群众把它称为“天堂水”,不仅因为水源地是天堂寺,更因为水给他们带来了“天堂”一样的生活。

“天堂圣水挽你手,城际列车带你游……”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兰州新区秦川镇五道岘村的村民们。来水之前的秦王川,“丰收”年景麦子亩产才有120斤。引来大通河水后,麦子亩产轻松就能达到800斤。如今不愁温饱,大家开始追求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

村民王有志说,当地人喝水经历了四个阶段:“引大”之前挑咸水喝,“引大”初期藏窖水喝,“引大”竣工后接自来水喝,现在则逐渐用上饮水机、喝上纯净水了。

“引来天堂水,姑娘变凤凰。”乡亲们介绍,从前秦王川一片荒凉,人要直面风沙,姑娘们的脸都是“高原红”;引水后草木繁盛高楼成群,风沙小了,姑娘们的皮肤逐渐褪红变白。

没有“引大入秦”,就没有兰州新区。新区中川机场早已突破了年吞吐量千万人大关,需要建设新的航站楼。为保城市用水,新区20万吨水厂日夜运转,把净化处理的大通河水送入千家万户。根据设计,新区还将打造多湖之城并发展水上娱乐产业。干旱千年的秦王川,正向水城目标迈进。

大通河水不只是给兰州新区带来了“天堂”生活,它还将扩大供水范围,造福兰州和白银的大量人口,哺育“兰白经济圈”的成长。

化腐朽为神奇,变垃圾为资源

荒漠里长出“彩虹”

景色怡人、泰然自得、米粮之川——现在的景泰川地如其名。但在景电工程竣工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以李培福为代表的第一代景电人,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命运,也避免了景泰变楼兰。

赵建林从李培福身上继承的,不只是拼搏奋斗,更有创新奋进。作为景电水利工程管理局现任局长,他除了常规的水利工作,还重视做水的文章,依托景电的水管、水渠、泵站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一条条彩色长龙,从黄河里一跃而出,一路上翻山越岭,把幸福和快乐送进千家万户……”景电“荒漠彩虹”工程,听起来像童话——它通过漆画输水管道,进而发展文化旅游。在景电灌区,创意比比皆是:利用输水明渠进行皮划艇漂流,利用缓坡进行山地自行车运动,利用陡坡进行登山活动等。

海归博士宋阳,是这些项目的总策划人。在一般人眼里,他是个怪人——法国、德国他不待,北京、深圳他不住,偏要跑到甘肃荒漠里来受罪。可是在宋阳的眼里,这片地方简直是个宝藏,可供艺术设计和旅游开发。

利用灌区水利设施发展文化旅游,只是宋阳设想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想促成景泰与周边的永登、兰州新区等地形成联合大景区,最终打造一个全球著名的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基地。为此,他动员国内外各种人脉,一起参与这个大项目:艺术家们来画水管,摩托车手们来炫车技……跬步正积,以图千里。

宋阳说,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不开发好,对不起祖先。而他的基本思路,正是中国最高深的文化:化腐朽为神奇,变垃圾为资源。

英国一家旅游杂志把甘肃列为亚洲最佳旅游目的地,再次证明了甘肃文旅圣地的地位。景电所做的,是参与开创一个更好的甘肃文化旅游大格局,更多的百姓将因此受益。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13日 10 版)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蒋琪)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