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健康

“喝普洱茶”考验公众健康素养

2017-09-21 08:48 健康报  作者:刘也良

近日,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成热点,文中称:“在这种发酵、储存条件下,各种有毒真菌也容易生长,所以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文章一出争议四起。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有一套说辞,而更多的普通人,尤其喝茶人则“蒙圈”了,这茶到底还能不能喝?

我们的社会对待健康风险一直存在恐慌、焦虑的心态,很多人总是寄希望于科普可以简单粗暴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比如某个食品吃还是不吃。在这样心态“作祟”下,讲科学反而容易给公众健康造成困扰,甚至带来伤害。

人类对于科学的研究仍有很多“蛮荒地带”,但不能因此不做研究,不发表评论,不进行讨论。科学的、负责任的健康科普往往根据实验的阶段性成果,采取“设置前置条件”“给出提示性建议”的表述方式。比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已被证明可危害健康,但科普并不会将这些行为等同于得病、患癌,而是希望以此帮助大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取舍和权衡。但是对科学表达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因噎废食、左右摇摆、讳疾忌医等问题。

当然,健康科普在科学和规范传播上也有些迷失。比如,权威渠道不发声、发声过晚或者发声力度不够;发声晦涩艰深,让听的人、看的人摸不着头脑;标题党横行,一些机构和个人出于利益或吸引眼球等目的,有意无意用夸张、渲染,甚至欺骗等手法进行传播,误导受众。此外,一些自媒体缺乏应有的科学素质,发声时存在不细究事实真相、不讲究表述方式等问题,对科普乱象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代对科普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需要专业人士以科学、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准确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的健康知识,也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制度加强信息管理和规范,通过监管来鼓励和保护正确的健康传播行为,更需要社会公众改变传统的对于健康科普的认知,提高健康素养和辨别判断能力,理智地为自身的健康负责。

近日,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成热点,文中称:“在这种发酵、储存条件下,各种有毒真菌也容易生长,所以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文章一出争议四起。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有一套说辞,而更多的普通人,尤其喝茶人则“蒙圈”了,这茶到底还能不能喝?

我们的社会对待健康风险一直存在恐慌、焦虑的心态,很多人总是寄希望于科普可以简单粗暴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比如某个食品吃还是不吃。在这样心态“作祟”下,讲科学反而容易给公众健康造成困扰,甚至带来伤害。

人类对于科学的研究仍有很多“蛮荒地带”,但不能因此不做研究,不发表评论,不进行讨论。科学的、负责任的健康科普往往根据实验的阶段性成果,采取“设置前置条件”“给出提示性建议”的表述方式。比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已被证明可危害健康,但科普并不会将这些行为等同于得病、患癌,而是希望以此帮助大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取舍和权衡。但是对科学表达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因噎废食、左右摇摆、讳疾忌医等问题。

当然,健康科普在科学和规范传播上也有些迷失。比如,权威渠道不发声、发声过晚或者发声力度不够;发声晦涩艰深,让听的人、看的人摸不着头脑;标题党横行,一些机构和个人出于利益或吸引眼球等目的,有意无意用夸张、渲染,甚至欺骗等手法进行传播,误导受众。此外,一些自媒体缺乏应有的科学素质,发声时存在不细究事实真相、不讲究表述方式等问题,对科普乱象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代对科普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需要专业人士以科学、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准确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的健康知识,也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制度加强信息管理和规范,通过监管来鼓励和保护正确的健康传播行为,更需要社会公众改变传统的对于健康科普的认知,提高健康素养和辨别判断能力,理智地为自身的健康负责。

(责任编辑:盛月)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