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75岁冯骥才:“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画句号”

2017-09-21 18:23 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道正

中新社天津9月21日电 题:75岁冯骥才:“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画句号”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已经75岁了,但仍有理想。”头发斑白的冯骥才说,“我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经历者,这个时代的干预者,也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9月19日,为期两天的“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启幕。图为冯骥才。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19日至20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海内外50余位学者齐聚天津,共同研讨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铁凝、韩美林、张炜、张平、魏明伦、吴为山等冯骥才的文艺界老友出席。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思小说”道路,并竖起“津味小说”的大旗,《神鞭》《三寸金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挑山工》《珍珠鸟》等散文名篇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几代人。

“我有太多的对时代的干预,当然,我也太多地受到了时代对我的人生和命运的干预。”冯骥才说,在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我投入了文学,用文学干预;当文化转型的时候,我用文化干预。

中新社天津9月21日电 题:75岁冯骥才:“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画句号”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已经75岁了,但仍有理想。”头发斑白的冯骥才说,“我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经历者,这个时代的干预者,也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9月19日,为期两天的“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启幕。图为冯骥才。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19日至20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海内外50余位学者齐聚天津,共同研讨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铁凝、韩美林、张炜、张平、魏明伦、吴为山等冯骥才的文艺界老友出席。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思小说”道路,并竖起“津味小说”的大旗,《神鞭》《三寸金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挑山工》《珍珠鸟》等散文名篇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几代人。

“我有太多的对时代的干预,当然,我也太多地受到了时代对我的人生和命运的干预。”冯骥才说,在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我投入了文学,用文学干预;当文化转型的时候,我用文化干预。

冯骥才用文学“干预”时代的成就斐然。除小说、散文、随笔、游记外,他还著有剧本、散文诗、创作谈、评论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其创作体量巨大,洋洋数百万言,近年所著《俗世奇人》被誉为“小小说”的典范,《凌汛》《炼狱·天堂》等新作更为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立下标杆。

“文化的先觉者应该是率先的行动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发起对天津老城和小洋楼的抢救。进入本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遭受冲击,冯骥才毅然放下文学和绘画两支笔,转身为民间文化上下奔走呼号。

“我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感情太深了,所以我的文学更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冯骥才称,“当我们的文化全面遇见冲击、风雨飘摇的时候,大量的传承人几乎艺绝人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伸以援手,这都是情不自禁的。”

由冯骥才倡议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时十三年,对中华大地上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普查与盘点;他首倡中国传统村落普查,并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的身份,推动文化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遗产日的设立、《非遗法》的制定、四大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期等,都有他的努力与贡献。

“我今年75岁了,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往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下一个季节。你还觉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龄上你已经是老年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自己,我们要活得明白。”冯骥才指出,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就得追求纯粹,就得洁身自好,就是理想主义者,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

“我更希望的是总结我的文学,继续新的事业。”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是冯骥才的“四驾马车”,他说,“哪一驾马车我到今天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走进我的生命,我放不开。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完)

(责任编辑:王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