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收藏

博物馆如何“+科技” 互联网思维助力文博开发

2017-09-22 08:40 中国文化报

当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期。科技、互联网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趋势。在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期间,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文博+科技——博物馆未来之路”主题研讨会,邀请文博主管机构负责人、科研机构专家、大专院校相关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从政策、研发、技术、应用、互联网五方面共同解读“文博+科技”未来发展前景。

科技改变博物馆面貌

近20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同步上升,提升展览、服务、运行的系统化建设成果显著。从藏品资源、藏品管理数字化建设到展览多媒体展示,从文博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到专用业务系统,虽然整体发展结果喜人,却还远远不够。“从业者需要对博物馆建设与运行基本规律有所认识,更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想、扎实做。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博物馆在此方面好的做法。”北京市文物局信息中心主任祁庆国说。

对于人工智能及博物馆的未来,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加万说:“人工智能将改变博物馆展示导览方式,为博物馆个性化、知识化、互动化提供技术支撑,新时期的博物馆科技化需要技术和内容两方面的创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近年来,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在地上和水下考古发掘,在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重大的突破,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推的工具。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是博物馆发展的未来之路。当下比较热门的AR、V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和宣传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展览的吸引力,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了观众对文物、历史学习的兴趣。”

还原文物曾经的鲜活与生动

当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期。科技、互联网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趋势。在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期间,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文博+科技——博物馆未来之路”主题研讨会,邀请文博主管机构负责人、科研机构专家、大专院校相关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从政策、研发、技术、应用、互联网五方面共同解读“文博+科技”未来发展前景。

科技改变博物馆面貌

近20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同步上升,提升展览、服务、运行的系统化建设成果显著。从藏品资源、藏品管理数字化建设到展览多媒体展示,从文博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到专用业务系统,虽然整体发展结果喜人,却还远远不够。“从业者需要对博物馆建设与运行基本规律有所认识,更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想、扎实做。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博物馆在此方面好的做法。”北京市文物局信息中心主任祁庆国说。

对于人工智能及博物馆的未来,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加万说:“人工智能将改变博物馆展示导览方式,为博物馆个性化、知识化、互动化提供技术支撑,新时期的博物馆科技化需要技术和内容两方面的创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近年来,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在地上和水下考古发掘,在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重大的突破,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推的工具。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是博物馆发展的未来之路。当下比较热门的AR、V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和宣传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展览的吸引力,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了观众对文物、历史学习的兴趣。”

还原文物曾经的鲜活与生动

“博物馆”的英文Museum从“缪斯”(Muse)而来。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女神的总称,因此,博物馆也被赋予了科学、教育、收藏、知识等人文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认为,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应分为几个层面:文物考古信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二维纹理、三维几何信息数字化保存、展示;文物虚拟修复、展示、研究;文物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要合理利用文物数字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文物‘活’起来。虽然文物是‘死’的,但如果加上数字技术,它就可以完全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性。”周明全说。

在去年首都博物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VR技术一显身手,将那一时期的建筑及大量文物进行科学复原,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妇好墓的建筑构造以及下葬的全过程。中国测绘科技馆借助数字技术与实体沙盘,把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来给观众讲解。天水民俗博物馆则使用异形投影技术,在模型上依次幻化出不同角色的秦腔戏剧脸谱图案,观众还可以DIY戏剧脸谱并打印出来作为留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新媒体系教授费新碑说:“在数字博物馆中,借助数字技术以物理和非物理的信息表现方式,从感觉、听觉、触觉的角度使文物可观、可鉴、可触、可知、可玩,就能够还原文物在历史现场中曾经的鲜活与生动。”

 互联网思维助力文博开发

在主题演讲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详细分析了新时期文博开发的思维模式、数字经济下创意设计对文博产品的意义等。他表示,“文博+科技”的根本性问题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启发在于注重新业态下观念的转变。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之后,文博资源扮演的是优质原创IP的角色,要继续深入挖掘文博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技术、营销等手段发展‘体验经济’。”范周说。

在互联网环境下,博物馆的内容与公众社会存在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博物馆不仅可以在现实中创办展览,也可以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创办展览,供观众欣赏、参观。”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小朋说。

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胡江则结合“一带一路”数字上博的具体例子,分享了上海博物馆在推进文物数字化、建设数字展厅等方面的经验。

与会者认为,从文化资源中探索、发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博物馆行业的优势和职责所在。博物馆行业借助科技手段展现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以VR、AR、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智慧博物馆新形态正在形成。(连晓芳)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热点推荐

最新 社会 理财 军事 娱乐

进入新闻频道
进入社会频道
进入理财频道
进入军事频道
进入娱乐频道

社区热贴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