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重视编剧,让好故事更多回归

2017-09-29 13:14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作者:叶观晨

文艺九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国产影视剧制作从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原”状态,大荧屏、小屏幕,剧集满满,片类多元。然而伴随着“井喷”的制作数量,投资大、“星味儿”足、佳作少、缺经典依旧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动辄数亿票房、几十亿点击量的“叫座不叫好”的作品不时出现;许多剧作“星光”闪耀、阵容空前,但故事尴尬、槽点满满。虽有演技、制作上因素,但所反映出国内编剧行业的发展短板不容忽视。

国内影视行业对编剧工作长期重视不足。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编剧手中的笔影响着作品的灵魂与气质。但长期以来,“重演员而轻编剧”的风气,使得无论是剧组地位上还是实际收入上,编剧整体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位业内出众的金牌编剧,所获酬劳可能远不如一个当红小鲜肉;作品成功,带来的光鲜荣耀常常聚焦于演员和导演,背后付出无数心血的编剧却知者寥寥。而诸如硬性的广告植入,不合理的剧情要求,很多编剧迫于压力也只能委曲求全,被迫删改,导致蹩脚台词、荒诞剧情不绝流出。

当下影视剧的编剧水准也颇让人“忧伤”。回看近些年上映的诸多影视剧,一个鲜明的感受是“似曾相识,套路明显”。少女玛丽苏的爱情故事轮番上演,“霸道总裁”总会用高冷的温柔让女一号最终倾心;频频上映的“大女主”励志逆袭故事让不少观众恍惚,甚至分不清这是哪个朝代哪部剧。套路化的故事走向,同质化的内容题材,甚至剧情的“槽点”和“爆点”都透着相似,暴露的是当下编剧行业创意匮乏、投机取巧、盲目跟风的创作局限。

文艺九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国产影视剧制作从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原”状态,大荧屏、小屏幕,剧集满满,片类多元。然而伴随着“井喷”的制作数量,投资大、“星味儿”足、佳作少、缺经典依旧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动辄数亿票房、几十亿点击量的“叫座不叫好”的作品不时出现;许多剧作“星光”闪耀、阵容空前,但故事尴尬、槽点满满。虽有演技、制作上因素,但所反映出国内编剧行业的发展短板不容忽视。

国内影视行业对编剧工作长期重视不足。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编剧手中的笔影响着作品的灵魂与气质。但长期以来,“重演员而轻编剧”的风气,使得无论是剧组地位上还是实际收入上,编剧整体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位业内出众的金牌编剧,所获酬劳可能远不如一个当红小鲜肉;作品成功,带来的光鲜荣耀常常聚焦于演员和导演,背后付出无数心血的编剧却知者寥寥。而诸如硬性的广告植入,不合理的剧情要求,很多编剧迫于压力也只能委曲求全,被迫删改,导致蹩脚台词、荒诞剧情不绝流出。

当下影视剧的编剧水准也颇让人“忧伤”。回看近些年上映的诸多影视剧,一个鲜明的感受是“似曾相识,套路明显”。少女玛丽苏的爱情故事轮番上演,“霸道总裁”总会用高冷的温柔让女一号最终倾心;频频上映的“大女主”励志逆袭故事让不少观众恍惚,甚至分不清这是哪个朝代哪部剧。套路化的故事走向,同质化的内容题材,甚至剧情的“槽点”和“爆点”都透着相似,暴露的是当下编剧行业创意匮乏、投机取巧、盲目跟风的创作局限。

图片1

这与主创团队求多求快、迎合市场的功利心态有关。一些制作者将影视作品视为纯粹商品,力求周期短、回报快,不愿花时间钻研打磨剧本,直接找成功的“模板”,模仿复制,跟风照搬,“捞一笔就走”。

这也暴露出很多编剧内功不足、储备不够的问题。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市场对编剧的需求量激增。然而专业编剧数量有限,入行门槛并不算高,导致大量“半路出家”的写手涌入编剧行业。很多编剧知识底蕴不够,又不愿出门吃苦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路枯竭,经历有限,交稿时间紧,文字任务重,最终只能照搬好莱坞常用套路,“借鉴”同题材剧作的故事模式,甚至凭空臆想、胡编乱造,导致诸多桥段相似、脱离实际、令人哭笑不得的剧情纷纷上演。

一部影视作品想要立得住,首先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内核。演技再好,制作再精良,剧本平庸,故事俗套,也只有华而不实的结果。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画面唯美,制作精良,但故事剧情差强人意,人物台词广被吐槽,最终口碑并不理想。当明星光环、大片视觉的名头逐渐祛魅,观众开始回归本质——你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

因此,中国影视产业要想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迈进,获得长足的发展后劲,提升编剧水准,强化编剧价值,打造一流的编剧队伍,是势在必行之事。

不久前,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编剧行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要求,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编剧的重视态度和培养意识。其中提到“实施电视剧编剧培训计划,由中央和省区市主管部门、文联、作协及影视行业组织举办编剧创作研讨班、写作班等,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骨干编剧。”加强对编剧整体性系统性培养,是保证编剧队伍质量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国内外诸多影视院校都设有编剧专业,有完整的学习体系和训练周期,其对戏剧理论功底、剧本创作技巧方面的培养是一个合格编剧应有的知识历程。通过行业组织和相关文艺团体来强化编剧的培训指导,恰是为那些“半路出家”的写手提供从“门外汉”到职业化的转型契机。放弃抄袭套路,掌握知识技巧,编剧水准才会真正提升。

有知识,更要有生活。好故事从来都源自于火热的生活实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影、长影等大型电影制片厂都有文学部,研究策划选题,定向组织编剧深入生活,挖掘素材。新世纪以来,大多数制片厂体制改革,文学部被解散,但这种深入民间,扎根百姓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不能“解散”。广袤的生活土壤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好故事。相比于闭门造车,从生活中汲取来的素材不仅有着独一无二的新鲜感,更有着为人信服、贴近人心的感染力。《鸡毛飞上天》《湄公河行动》等近些年火红一时的影视佳作,都是取材于现实,聚焦于现实的有力示范。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原创性和精彩度往往是胜出的法宝。真正走入生活去寻找好故事,搜集好内容,是保证创造力和原创力的最好“捷径”。

图片2

从唯明星意识回归到精品故事的打造上,真正建立起重视编剧、尊重编剧的行业风气,是国产影视制作应有的方向转变。在韩国,编剧具有很高的行业地位,对拍摄制作有足够的话语权。这种理念渗透的是重视好题材、好故事的本心意识。未来中国打造出更多精品力作,也需要强化对故事负责、对内容负责的创作心态,提升对编剧价值的重视理念。面对不合理的商业植入和剧本改造,主创团队要敢于说不,恪守艺术底线,尊重故事品质,不能让文艺作品以牺牲叙事为代价,被资本绑架。保证有骨气的艺术创作,才能换来有人气的市场回报。

当代中国正迎来一个宝贵的文艺发展的黄金时期。期待更多好编剧涌现出来,书写出更多深入人心、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剧作,以好作品打动人,用好故事感染人,不辜负这蓬勃发展的文艺时代。(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叶观晨 图片选自网络)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