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新建社区应强制建设生态公园

2017-09-29 19:33 新民晚报  

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鲁明)今天(29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主题为“大国治霾之城市责任”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应积极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逐步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应通过政策强制要求城市新建社区周围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公园,并且要建成自然生长型的、以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立体式森林生态公园,避免过去那种园林式公园。

研究显示,在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相对完整、生态环境容纳能力和自净功能较强时,很多大气污染物都会被森林、草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所吸收、消纳。但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森林、水体、林地、草地等被开发占用,导致各类生态用地减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城市普遍存在过度建设与过度硬化的问题,自然降水不能渗入地下,水土交换功能丧失,大量污染物无处消纳,只能悬浮于大气中,遇有局部静稳天气就会形成雾霾。

目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公园数量与面积并不少,但大多是景观式园林设计,假山、甬路、名贵树种、花卉较多,却无法形成立体的生态系统,不具备净化空气的能力。蓝皮书建议,这些公园除保留一定数量的特色型园林式绿地之外,均可改造成城市森林公园。对除古建筑较多的名胜古迹公园之外的一般性公园,采用生态恢复办法,让其自行修复。以华北地区的降雨水平这些公园仅需3~5年即可转变为森林、草地、藤蔓多种植被立体叠加的城市森林公园。

新开发社区应强制要求建设生态公园隔离带。我国城市在外扩过程中,忽略了新建社区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生态隔离带,导致这些新建社区逐步靠拢,消灭掉中间原来的农田和生态用地。今后应强调这种生态隔离,应通过政策强制要求新建社区周围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公园,并且要建成自然生长型的、以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立体式森林生态公园,避免过去那种园林式公园。

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鲁明)今天(29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主题为“大国治霾之城市责任”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应积极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逐步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应通过政策强制要求城市新建社区周围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公园,并且要建成自然生长型的、以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立体式森林生态公园,避免过去那种园林式公园。

研究显示,在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相对完整、生态环境容纳能力和自净功能较强时,很多大气污染物都会被森林、草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所吸收、消纳。但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森林、水体、林地、草地等被开发占用,导致各类生态用地减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城市普遍存在过度建设与过度硬化的问题,自然降水不能渗入地下,水土交换功能丧失,大量污染物无处消纳,只能悬浮于大气中,遇有局部静稳天气就会形成雾霾。

目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公园数量与面积并不少,但大多是景观式园林设计,假山、甬路、名贵树种、花卉较多,却无法形成立体的生态系统,不具备净化空气的能力。蓝皮书建议,这些公园除保留一定数量的特色型园林式绿地之外,均可改造成城市森林公园。对除古建筑较多的名胜古迹公园之外的一般性公园,采用生态恢复办法,让其自行修复。以华北地区的降雨水平这些公园仅需3~5年即可转变为森林、草地、藤蔓多种植被立体叠加的城市森林公园。

新开发社区应强制要求建设生态公园隔离带。我国城市在外扩过程中,忽略了新建社区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生态隔离带,导致这些新建社区逐步靠拢,消灭掉中间原来的农田和生态用地。今后应强调这种生态隔离,应通过政策强制要求新建社区周围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公园,并且要建成自然生长型的、以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立体式森林生态公园,避免过去那种园林式公园。

(责任编辑:初梓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