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砥砺奋进的5年>驻村蹲点看脱贫

变“软资源”为“硬实力”——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文化扶贫述评

2017-10-05 13:27 光明日报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文化扶贫这五年】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山峦滴翠,溪水流韵,野花遍布山野。这个夏天,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让拉萨市郊达东村的乡村旅游“火”了,共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为当地村民解决数百个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全村原有的51个贫困户全部脱贫奔小康。

文化旅游让达东村这个以传统农牧业为生的千年古村脱贫致富,脱贫攻坚离不开文化扶贫,全面小康离不开文化小康。十八大以来,文化扶贫不仅把资金、资源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助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还通过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变“软资源”为“硬实力”,使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的文化福利。

扶贫先扶智的新理念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个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过去这里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不少人家中除了电灯没有别的电器,年收入也就1000多元,地远家穷婚嫁难,小伙子都熬成了大龄单身男青年。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方略。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文化扶贫这五年】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山峦滴翠,溪水流韵,野花遍布山野。这个夏天,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让拉萨市郊达东村的乡村旅游“火”了,共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为当地村民解决数百个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全村原有的51个贫困户全部脱贫奔小康。

文化旅游让达东村这个以传统农牧业为生的千年古村脱贫致富,脱贫攻坚离不开文化扶贫,全面小康离不开文化小康。十八大以来,文化扶贫不仅把资金、资源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助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还通过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变“软资源”为“硬实力”,使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的文化福利。

扶贫先扶智的新理念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个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过去这里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不少人家中除了电灯没有别的电器,年收入也就1000多元,地远家穷婚嫁难,小伙子都熬成了大龄单身男青年。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方略。

3年多来,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五大产业齐头并进,使十八洞村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今年9月23日,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又来到十八洞村,伴着飘香的米酒、原生态的苗族歌声,艺术家们用彝族、藏族等民族的祝酒歌为村民们献上吉祥的祝福。而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模式”,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又给予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和养分,激发艺术家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展现村民们脱贫奔小康的新气象、新面貌。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不仅经济贫困,而且文化贫乏,其文明程度、思想观念也落后于发达地区。“扶贫先扶智”,把扶贫工作上升到文化高度,变成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让贫困地区也能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素质、享受文化福利。

近年来,中宣部联合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体育总局等部门,累计安排资金80多亿元,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建设1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近年来,中央还支持中西部2104个县级城市建设了数字影院,全国县级城市实现数字放映场所“全覆盖”。这些文化设施和服务,把丰富的文化生活带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增添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激励他们去创造新的幸福生活。

非遗成产业的新贡献

新疆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农户们农忙时下地干活,侍弄庄稼;农闲时,锯木雕花,制作器乐。村民们纯手工制作的都塔尔、弹拨尔、沙塔尔等民族乐器深受各族群众青睐。五年来,民族乐器制作产业发展成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特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文化产业,全村年均销售制作的乐器达20000余件,户均增收5000余元。

同样,在西藏林芝地区的真巴村也靠文化脱贫致富。这个77户人家的小村落,从2013年起,建立了珞巴族服饰藏族服饰纺织工艺传习示范基地,全村47名妇女经训练后掌握了多种缝制技法,具备了工艺品加工制作的能力,与设计师合作,开发出高品质的工艺毯、手工包等新产品,还带动邻村50余位村民纺织氆氇,为工坊提供面料。现在村民们每月能增收3000元至4000元。

各族各地千百年的生活,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地域性强、民族印记鲜明,加上现代广阔的市场作支撑,对各地非遗资源的整理和挖掘,能覆盖千家万户、带动就业,既能解决非遗手艺人技艺传承的问题,又能解决贫困地区经济来源等实际问题,变“软资源”为“硬实力”,共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文化部积极推动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驻哈密、湘西、雷山工作站的企业会同当地手工艺人开发出数百款运用当地民族元素的新产品。随着订单的增加,带动手工艺人收入的增加,扩大了地方传统工艺的传承队伍,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中得到复兴。

产业重融合的新力量

9月18日,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公演一年,累计演出700多场次,接待国内外观众35.7万名,实现营业收入8300多万元,改变了敦煌市旅游严重依赖于景区门票销售状况,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增加了就业和收入。

新的创意和项目助力文化脱贫。在云贵山区,面向高端市场的品牌服装企业北京依文集团,将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签约培训手工艺绣娘,助力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依文集团的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带动贵州5000名绣娘脱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性举措,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能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为此,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藏羌彝特色文化产业走廊”应运而生,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在规划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建设、展示推介、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14年以来以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共安排金额1.22亿元,在走廊区域相关7省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据统计,走廊区域各省区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四大重点领域增加值平均增速超过13.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在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拉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助力扶贫攻坚、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读这五年

为进一步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夯实文化阵地,2016年中宣部会同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贫困地区范围内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涉及288个县,约2万个村。

(记者 张玉玲)

(责任编辑:姜萍萍)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