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论治格言与仕宦箴规是相通的

2017-10-11 13:30 北京日报  作者:安丽梅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丽梅

陈宏谋是清代雍乾时期有名的封疆大吏,他不仅能力突出、政绩卓著,而且即仕即学、教化有方,因而被誉为“太平宰相,理学名臣”。他担任江西巡抚期间,秉持“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原则,以“文以载道”的精神“采择古今论治之格言,为民之实事,凡古人行之有效,而切于今时利病,可为仕宦箴规者,荟萃成编,捐资刊发”,编写成《从政遗规》一书。该书采纳了宋元以来代表性官员学者经世济民、为官从政方面的嘉言懿行、为政告诫,因而称为“从政遗规”,展示了古代丰富的为政思想。

心至公、理至明的报国观

在处理君臣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从政遗规》阐明了明确的报国观,即要以尧舜君民为志,以保国安民为职,做到心公理明。首先,心公指要有至公心,而非利己心。至公心何谓也?“以君心为心,承顺不忘,愿国家之事,都得成就。即是至公心”,在这里,至公心与君主、国家意志保持高度一致。在儒家理想图式里,君主不仅是有位者,还是有德者,是德位兼顾的圣王,因而既能代表上天的意志,又能代表广大百姓与整个国家的利益。作为臣下所具有的至公心,就是能代表天下意志的君心,或者说是天下为公之心。其次,要即学即仕、即仕即学,以明儒家教化之理。古代士大夫需要系统学习儒家经典明晓事理,并加强道德修养,从而由士入仕,为官从政。王阳明在《告谕》中提出“学之可以为政”“政之可以为学”的观点,陈宏谋对此非常赞同。他认为不仅从政之前需要学习儒家经典,为政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做到即学即仕、即仕即学,以此深化对国家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深刻认识与践行。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丽梅

陈宏谋是清代雍乾时期有名的封疆大吏,他不仅能力突出、政绩卓著,而且即仕即学、教化有方,因而被誉为“太平宰相,理学名臣”。他担任江西巡抚期间,秉持“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原则,以“文以载道”的精神“采择古今论治之格言,为民之实事,凡古人行之有效,而切于今时利病,可为仕宦箴规者,荟萃成编,捐资刊发”,编写成《从政遗规》一书。该书采纳了宋元以来代表性官员学者经世济民、为官从政方面的嘉言懿行、为政告诫,因而称为“从政遗规”,展示了古代丰富的为政思想。

心至公、理至明的报国观

在处理君臣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从政遗规》阐明了明确的报国观,即要以尧舜君民为志,以保国安民为职,做到心公理明。首先,心公指要有至公心,而非利己心。至公心何谓也?“以君心为心,承顺不忘,愿国家之事,都得成就。即是至公心”,在这里,至公心与君主、国家意志保持高度一致。在儒家理想图式里,君主不仅是有位者,还是有德者,是德位兼顾的圣王,因而既能代表上天的意志,又能代表广大百姓与整个国家的利益。作为臣下所具有的至公心,就是能代表天下意志的君心,或者说是天下为公之心。其次,要即学即仕、即仕即学,以明儒家教化之理。古代士大夫需要系统学习儒家经典明晓事理,并加强道德修养,从而由士入仕,为官从政。王阳明在《告谕》中提出“学之可以为政”“政之可以为学”的观点,陈宏谋对此非常赞同。他认为不仅从政之前需要学习儒家经典,为政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做到即学即仕、即仕即学,以此深化对国家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深刻认识与践行。

养民化民安民的爱民观

在如何对待平民百姓、如何处理官民关系问题上,《从政遗规》强调关怀人民,常怀赤子之心,用真心去探求百姓的诉求与需要。爱民的重点在于“养民生,复民性,禁民非”。首先,多管齐下以养民。养民的重点在于广开源头,如劝喻垦荒、广植树木、兴修水利、建立社仓等,还在于不夺民时、爱惜民力,通过养民以富民,使百姓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以德化民复民性。《从政遗规》秉持性善论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但是性随化迁,人的善性同样需要后天的教化以保持。道德教化的途径包括发展公学私学、设立义学、广发书籍、重视乡约教化、推行家教家训等。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家庭中开展家训活动,对家人进行德育训诫,是《从政遗规》教民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促进德育教化生活化、家庭化的有效方法。再次,礼法并施禁民非。《从政遗规》认为,礼、法两种方式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二者之中又以礼治为先,“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明责负责尽责的职责观

在如何处理自己的职责问题上,《从政遗规》提出了系统的官吏职责观,即明责、负责、尽责。任职莅事,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吕新吾从人情物理、世道人心出发,循名责实,专门写了涵盖各级官吏职责的《明职》一篇,以便各级官吏对照反观、恪尽职守。陈宏谋在前注中提纲挈领地指出,“官因事而设,事即待官以理者也”,深刻指出了国家设官与社会需要官员的必然联系,表明了官吏明职的重要性。其次,要有审而后发、奋发有为的责任担当意识。任职莅事之初,需在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审而后发,这就是所谓的“视俗以施教,察失而后立防也”。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问题上,要勇于担责、积极作为,努力造福一方。天下若不能长治,如出现弊端弊病,则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而不能“溺于宴安,而因循弗革”,也不可“率意更张,而躁求速效”。再次,要有尽心竭力、不计难易的尽责意识。在明责、负责的基础上,《从政遗规》还提出了尽责问题,即面对种种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不计难易,而志在必为”,还要“事事发乎至诚”“事事出于无伪”。如若做到事事至诚、无伪,则有实心,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忠君爱民之心,而非利己心、利家人心。

清廉耐烦律己的修身观

官员作为社会的有位者,担负着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的职责,《从政遗规》同样重视官吏的榜样示范作用,强调修身进德。首先,保持清廉的职业道德。身处官场会面临功名、钱财、美色等各种诱惑,如何保持清正廉洁是摆在官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政遗规》认为,士大夫需确立不以公权力为自我和家人谋私利、不以公权力为子孙积财富的观念,同时,要培养节俭的美德,清心寡欲,不铺张浪费,不为富贵利禄所干扰,视廉洁为做官之基本操守。而要做到清正廉洁,还需戒之在初。其次,虽烦而不厌其烦。居官莅事,不能不面对诸多事务,甚是辛劳。尽心事上可能招致批评,“如不耐烦,则愤怼之心生。愤怼之心生,则上下之情睽矣”。对于查考核实、库狱防范等琐事,如不耐烦,“则蠹孔弊窦,酝酿于兹矣”。唯有耐得住琐屑之事,习惯于烦苦,不计事情难易,方能上下相感、官民和谐。再次,严于律己,不随波逐流。大抵初入仕途的士人多有经世济民之志,但面对亲友同僚的糖衣炮弹,往往身不由己地违背初心,皆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之故。因此,“凡世俗所谓不妨、有例、不见得、未必知、众人都如此、也是常事之类,皆不可听”。此外,每日反思也是官员修身进德的必修课之一。不仅要每日反思所行之事是否公正廉明、合情合理,同时也要笔录以自警,不吝于改过,时时提升自我德性修养。

(责任编辑:董博识)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