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艺术表达

2017-10-18 16:14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杨骁

电影《十八洞村》已于10月13日在全国上映。首映式那天,很多观众在全国政协礼堂提前观看了该片,《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被影片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有人说“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在河边敲打着洗衣服”,也有人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

当影片中,有智力缺陷的“小南瓜”在万丈悬崖边蹦蹦跳跳时,大家屏住了呼吸,当她被奶奶麻妹和同村人紧紧抱住的一刻,礼堂内响起了掌声。陈瑾饰演的麻妹在影片中说:“‘小南瓜’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她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很多观众听了这句台词,开始擦拭泪水。而当影片结尾,十八洞村的村民为了美好生活,热火朝天地忙碌时,大家带着笑容走出了礼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影片《十八洞村》取材于全国精准扶贫典型——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以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的过程中发生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述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王学圻说:“杨英俊是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退伍老兵,但他凭借着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不畏艰难,带领村民打赢扶贫攻坚战。扶贫先要扶的就是精气神。”

“很多人对精准扶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帮助谁,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我们想通过这部影片让全社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怎样去精准扶贫,要用感情的力量告诉观众,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十八洞村》导演苗月表示,这部影片的片名不单指一个村的名字,而是精准扶贫的代名词。

电影《十八洞村》已于10月13日在全国上映。首映式那天,很多观众在全国政协礼堂提前观看了该片,《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被影片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有人说“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在河边敲打着洗衣服”,也有人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

当影片中,有智力缺陷的“小南瓜”在万丈悬崖边蹦蹦跳跳时,大家屏住了呼吸,当她被奶奶麻妹和同村人紧紧抱住的一刻,礼堂内响起了掌声。陈瑾饰演的麻妹在影片中说:“‘小南瓜’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她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很多观众听了这句台词,开始擦拭泪水。而当影片结尾,十八洞村的村民为了美好生活,热火朝天地忙碌时,大家带着笑容走出了礼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影片《十八洞村》取材于全国精准扶贫典型——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以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的过程中发生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述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王学圻说:“杨英俊是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退伍老兵,但他凭借着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不畏艰难,带领村民打赢扶贫攻坚战。扶贫先要扶的就是精气神。”

“很多人对精准扶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帮助谁,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我们想通过这部影片让全社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怎样去精准扶贫,要用感情的力量告诉观众,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十八洞村》导演苗月表示,这部影片的片名不单指一个村的名字,而是精准扶贫的代名词。

苗月说,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如果自己不被人物感动是难以感动别人的。创作前,她决定先去捕捉生活素材。去年8月,苗月第一次到十八洞村走访,她第一个走入的就是杨英俊和麻妹夫妇现实原型的家里,家中特别干净,水泥地锃亮。苗月当时想,这是女主人的脚不知道走了多少年才走出的洁净。男主人杨英俊的原型放牛回来,抽着烟,喝着包谷烧,吃着酸鱼和辣椒,苗月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所以电影里就原汁原味呈现了这样的画面。在这个家庭里,苗月也看到了9岁的、有智力缺陷的女孩,这就是“小南瓜”的原型。而那句“‘小南瓜’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她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的台词,是苗月听女主人说过的一句感动她的话,所以她在影片中用了3次。

苗月在走访中发现,贫困的概念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吃穿不愁还不够,还应该上得起学,看得起病,有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很多贫困户是老弱病残还有个别懒人,不能丢弃这些群体,应该从精神和物质上帮助他们。十八洞村没有选择用农家乐或是旅游开发来体现摆脱贫困的路径,苗月认为,人们生活富足了,但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土地是国之根本,利用土地也是可以致富的。

在拍摄时,苗月加了很多当地村干部的微信,跟他们成为好朋友。如今电影拍摄完成,她依然在朋友圈里关注着那些村子的变化,“我发现这些变化不仅来自于物质和环境,更源于村民的内心。而正是这种由心向外产生的变化,帮助脱贫工作摁下了‘快捷键’。”她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让电影唤起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关爱,“给老人和孩子一份关爱,多回家看看,多关心乡村,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苗月笑称,她一不小心把一部主旋律影片拍成了一部艺术电影。出品人之一、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韩梅表示:“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个唯美的故事片,有生活情趣,有诙谐幽默,笑声和泪水交织,是农民生活的再现,包括音乐、语言、画面都非常接地气,是能够引起共鸣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十八洞村》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兼具的优秀作品。剧组通过扎实的采访、考察,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农民最真实的生活现状搬上大银幕,用诗化的电影语言展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为农村老百姓带来的新气象。在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上,影片题旨触及中国传统农民的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生发出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如何才能让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一部扶贫电影?《十八洞村》的可贵之处,就是提炼出了正能量,实现了励志表达,从而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十八洞村》脱离了围绕扶贫口号进行创作,而是深入湘西进行发掘,在点滴间渗透着生活的气息。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洲: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没有拔高扶贫干部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农民的真实状态,片中的农民以贫困为羞耻,自主改变命运,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展现了新时代下农民的精神世界。

《十八洞村》继承了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传统,回应了中国农村变革中“精准扶贫”这一新话题、新理念。《湄公河行动》等影片让主旋律电影实现了类型化、商业化,而《十八洞村》则为农村题材电影实现了意念化、艺术化的探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主编李舫:相对于外在世界的变化,《十八洞村》更关心人内在的情感张力。影片摒弃了以往农村题材创作的惯用模式,用精巧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矛盾冲突,体察描摹着当代农民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片中的乡民不再是符号化的政治观念或者是象征,而是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十八洞村》以“立志,立身,立行”为精神内核,反映了当代农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把人们的苦乐悲喜、爱恨荣辱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中国几代人的苦难史与奋斗史。片中的几位主人公,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对于改变命运的期盼却时刻共鸣。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他们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圣元:电影《十八洞村》是对中国美学、中国电影精神的一次成功回归,在文艺创作中坚持文化自信、民族美学自信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十八洞村》风格真淳素朴,于平淡中见奇崛,非常感发人的心灵意志,影片超越了以往好莱坞大片的俗套,回归中国文艺美学风格、中国电影美学精神,整体风格犹如一篇风格淡雅、情感内敛含蓄的叙事诗,令人联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小说、孙犁的散文、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令人耳目一新。

(以上观点摘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电影《十八洞村》学术研讨会嘉宾发言。)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