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财经>金融

农业银行甘肃分行奋进在扶贫路上

2017-10-20 16:08   

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荣获“省长金融奖”,连续三年荣获甘肃省委“双联”行动“民心奖”,累计投放扶贫信贷资金超过600亿元,帮助超过60万农户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这不是一组简单数字的罗列,而是农业银行甘肃分行5年来金融扶贫交出的答卷。

2012年初,甘肃省委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行动,简称“双联”行动。扶贫攻坚,农业银行责无旁贷。为此,甘肃分行创新打造双联惠农贷款专属产品,近五年来累计投放38万户、269亿元。在省委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启动后,该行迅速响应,承担了甘南、陇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任务,是当地唯一一家承担扶贫工作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任务量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工程推进中,该行采取贫困户直贷式、龙头企业带动式两种模式,提高贫困户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截至目前,该行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6亿元,惠及13.6万贫困户。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甘肃分行做好扶贫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该行围绕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出台酿酒原料、玉米制种、草食畜牧、马铃薯、中药材、籽仁加工6个产行业信贷政策,投入信贷资金83亿元支持392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促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同时,投放贷款4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水力发电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改善黄河沿岸片区人畜饮水条件;研究设计“投融资”组合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投放贷款153.8亿元,助力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

陇南分行“贷”富农户获嘉奖

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荣获“省长金融奖”,连续三年荣获甘肃省委“双联”行动“民心奖”,累计投放扶贫信贷资金超过600亿元,帮助超过60万农户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这不是一组简单数字的罗列,而是农业银行甘肃分行5年来金融扶贫交出的答卷。

2012年初,甘肃省委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行动,简称“双联”行动。扶贫攻坚,农业银行责无旁贷。为此,甘肃分行创新打造双联惠农贷款专属产品,近五年来累计投放38万户、269亿元。在省委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启动后,该行迅速响应,承担了甘南、陇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任务,是当地唯一一家承担扶贫工作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任务量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工程推进中,该行采取贫困户直贷式、龙头企业带动式两种模式,提高贫困户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截至目前,该行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6亿元,惠及13.6万贫困户。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甘肃分行做好扶贫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该行围绕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出台酿酒原料、玉米制种、草食畜牧、马铃薯、中药材、籽仁加工6个产行业信贷政策,投入信贷资金83亿元支持392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促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同时,投放贷款4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水力发电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改善黄河沿岸片区人畜饮水条件;研究设计“投融资”组合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投放贷款153.8亿元,助力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

陇南分行“贷”富农户获嘉奖

农业银行甘肃陇南分行不断加大农户双联贷、精准扶贫贷和“三权抵押”贷款的投放力度,促使农户贷款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并连续五年获得陇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市长金融奖”“金融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从2013年初开始,陇南分行围绕陇南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特色产业,通过政府财政担保的方式累计发放双联农户贷款22.8亿元,支持了花椒、茶叶、核桃、油橄榄、蚕桑、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产业和“八大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和带动了农民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使 5100多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并有效带动了县域农户业务发展。

针对陇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农户多、农户居住分散等情况,该行在精准扶贫贷款发放初期,组成10个工作组,分赴全市195个乡镇、3201个行政村,通过开展“农贷进万家·扶贫促增收”等宣传活动,提升了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贷款的认知度。陇南市各级党政与农行密切协作,县乡政府领导和干部进驻农行配合发放,保证了精准扶贫贷款按期投放到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覆盖全市100%贫困村,达到了党政和农户双满意。

五年来,该行己累计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和“三权抵押”贷款达86亿余元,余额达到64.9亿元;五年新增51亿元,年均增长10亿元,惠及农户达13.5万户,农户贷款存量、增量排名居全省农行前列。

甘南分行“互联网快车”进藏区

“我家养牛规模现在达到了30头,去年家里收入超过5万元。家里人还用农行的服务终端在网上缴话费、买东西,现在一家老小过得可舒服呢!”在甘肃甘南藏区,牧民江代笑得格外灿烂。

江代一家去年10月份向农行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不到两周时间贷款就批了下来。更让他惊喜的是,农行不仅用“流动银行”直接把贷款送到了家门口,而且工作人员还指导他操作惠农服务终端,让他在网上卖出自己的牛肉,买到家人的生活必需品。

在甘南藏区,这样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合作市卡加曼乡格莱行政村洒洒自然村牧民拉么杰和完么扎西告诉记者,在农行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联合村子里另7户牧民,申请了4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成立了犏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犏雌牛数量已经达到了125头,合作社成员的收入也翻了几番。同时,大家通过布放在村里服务点的服务终端买卖商品,缴纳电话费、水电费,办理转账、汇款、查询等业务,既实惠又方便。

截至目前,甘南分行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2.7亿元,惠及2.6万农牧民。在全州布放惠农服务终端507台,覆盖全州所有行政村,超过2300户农牧民在终端注册,交易金额超过3.5亿元。

李红芳的致富故事

甘肃庆阳市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目前,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辖区环县被命名为道情皮影之乡。

“我们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全面支持,有效发展’的经营策略,通过切块安排信贷规模,考核客户拓展数量、贷款投放等指标,将重点企业纳入市分行直管客户范畴,特别是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庆阳分行行长董东渊介绍,“近5年来,我们已为677家小微企业提供了17.6亿元的信贷支持,其中文化产业达到3380万元。”

环县曲子镇刘旗村的李红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奶奶是环县皮影和香包刺绣文化的传承者,李红芳从小耳濡目染,逐步掌握了皮影、香包刺绣和剪纸的制作工艺。2011年,45岁的李红芳用省吃俭用的10万元,注册成立了庆阳红芳刺绣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初次创业,公司经营出现资金困难,正常运转难以为继。让李红芳没想到的是,环县支行客户经理主动联系了她,并多次上门调查,及时落实担保公司担保和贷款审批发放,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将4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

“我们的皮影故事性强,绣品做工精细,带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气息,客户数量不断增加,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再加上口口相传,很快就有了较大的影响力。”李红芳的语气透着自豪。2016年末,红芳刺绣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额达到230万元,公司先后被评为“庆阳市特色文化产业先进单位”“产业带动示范基地”等。

现在的李红芳,开上了私家车,住上了新楼房,全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且她的企业也为乡亲们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大家一同致富。(农行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