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立冬|朔风起,万物藏

2017-11-07 10:11 人民网  作者:于丹

导读

的本义是终了,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冬,四时尽也”,一年到了最后一个季节了。这个时候,天时短了,早点回家。读读古诗,和家人围在一起,热腾腾的进补。一壶热茶,一杯温酒,温暖身心,愿各位人忙心不忙,天寒心不寒

“立冬”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礼记 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这个月,天子开始穿皮衣。命令主管官吏说:“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天。” 农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说的都是从立冬这天的天气可以看到预测到整个冬天的天气情况。

冬的本义是终了(结)的意思,是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后来被借用,指一年最后的一个季节。《说文解字》记载:“冬,四时尽也”,一年时序到了此时,一切生物的活动即将告个终了,准备藏伏避寒。以前东北习惯把过冬称之为“猫冬”,不难解释,就看火炕上趴着的懒猫,就知道猫冬的形象含义,泛指人多家里过冬,不出门。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冬天也闲不下来了,猫冬变成了忙冬。

导读

的本义是终了,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冬,四时尽也”,一年到了最后一个季节了。这个时候,天时短了,早点回家。读读古诗,和家人围在一起,热腾腾的进补。一壶热茶,一杯温酒,温暖身心,愿各位人忙心不忙,天寒心不寒

“立冬”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礼记 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这个月,天子开始穿皮衣。命令主管官吏说:“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天。” 农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说的都是从立冬这天的天气可以看到预测到整个冬天的天气情况。

冬的本义是终了(结)的意思,是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后来被借用,指一年最后的一个季节。《说文解字》记载:“冬,四时尽也”,一年时序到了此时,一切生物的活动即将告个终了,准备藏伏避寒。以前东北习惯把过冬称之为“猫冬”,不难解释,就看火炕上趴着的懒猫,就知道猫冬的形象含义,泛指人多家里过冬,不出门。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冬天也闲不下来了,猫冬变成了忙冬。

立冬三侯

立冬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水始冰和地始冻 很好理解。河水才刚刚开始结冰,薄薄的,扔块,石头就破了,不能上去玩。土气凝寒,土也开始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时离真正的寒冷还早呢!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是什么意思呢?“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两种动物怎么会变来变去呢?细心的朋友可能会记得,我们在寒露的三侯时讲了“雀入大水为蛤”。同理,这只是古人奇特的生物观,认为野鸡怕冷,躲到海里去避冬了,而一入海里,自然得化为海里的生物才能生活,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孔子家语》解释说“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于海化为蛤。

立冬习俗

古代皇帝号称“天子”,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身负与天、沟通的使命。所以,每当“四立”来临,天子须率满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我们在立秋的时候说了,皇帝带群臣于西郊迎秋祭天。那到了立冬,就是到北郊迎接了。因为 冬为水德,方位属北,颜色属黑,所以,古代皇帝这这天要穿黑的衣服,配着玄玉,带领文武百官到皇城北郊迎冬。

《吕氏春秋 孟冬》记载: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死事,是指为国事而死的人,这就是说,天子在立冬这天要迎接完立冬之后,要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及孤寡老人等进行表彰与抚恤。因为到了立冬后,天气变得寒冷,失去家中主要的男丁后,家属和老人可能没有储物过冬的能力,比其他时节更需要帮助。现代,我们也一直都在践行立冬的这一习俗,慰问烈士遗属、孤寡老人,给困难户给予抚恤等。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在古代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现在,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的风俗虽然是农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是可以为我们增添生活情趣。比如,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大吃一顿庆祝一下,以示“补冬”。

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选择立冬之日进补,正是古人生活注重“仪式感”的体现。立冬断开了秋冬的界限,就像一个关隘一样,民众过了立冬这个点,就进入了一年中最难挨的寒冬。甚至还有人会选择在历书上的立冬的具体时分“补冬”,人们企图通过这种在非常时间点举行的“仪式”来增强自身在整个冬季的生存和活动能力。

我们从文人墨客的笔下的诗文中体会一番立冬的意象。

《立冬》

【明】 王穉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更多于丹精彩内容,请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于丹”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余璐)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