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史海钩沉

兴福寺又名“破山寺”,这是什么来历?

2017-11-20 16: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姚雪青

图一

图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在一个飘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来到常熟兴福寺(图二,资料图片),没有见到“初日照高林”的景色,却别见动人之处。十里青山虞山之麓,弥漫着雨季特有的薄雾;古木参天林荫道间,萦绕着清幽的泥土和山林气息。寺门正对面的坡地上,静默伫立着两根高大的石经幢,一古一新,似乎在昭示着这里不同寻常的故事。寺前的山涧便是有名的破龙涧,经过涧上石桥,就来到了寺门口。古往今来的经卷梵唱、暮鼓晨钟,见证着人来人往、历史兴替。

据记载,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时任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最初叫做“大慈寺”。梁大同年间,拓建寺基时挖到了一块石头,仔细观看石头上的纹路,左看像是个“兴”字,右看又像是个“福”字。于是,这块“兴福石”便一直保留了下来,也成了寺名的由来。现在,到兴福寺祈福的人们,还总要仔细辨认一下“兴”“福”二字,并亲手摸一摸这块神奇的石头,相信吉祥的寓意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在唐代,经历了武则天时期的兴盛,又在武宗李炎时期一度遭到摧毁的古寺,到了懿宗咸通九年,得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重新复建并成为江南名刹之一。那么,诗人常建所说的“破山寺”又是什么来历呢?

当地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虞山出现一条白龙,化身为白胡子老翁,常到兴福寺听高僧讲经。高僧问他从何处来,老翁答:我不是人,是龙。高僧询问:可以看看你的本相吗?对方答:可以,但是别害怕,便现出白龙的原形。高僧慧眼一瞧,是一条独角蛟龙,心想如果让它修炼得道,兴风作浪危害人间岂不更厉害了吗?所以高僧连忙口诵咒语,召来揭谛神,揭谛神化作一条黑龙与之相斗,白龙不能胜,冲山而去,寺前山坡为之破裂,故称“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寺前破裂的山坡则形成了一条山涧,称为“破山涧”。当然,这是“破山寺”得名的一个传说。

图一

图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在一个飘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来到常熟兴福寺(图二,资料图片),没有见到“初日照高林”的景色,却别见动人之处。十里青山虞山之麓,弥漫着雨季特有的薄雾;古木参天林荫道间,萦绕着清幽的泥土和山林气息。寺门正对面的坡地上,静默伫立着两根高大的石经幢,一古一新,似乎在昭示着这里不同寻常的故事。寺前的山涧便是有名的破龙涧,经过涧上石桥,就来到了寺门口。古往今来的经卷梵唱、暮鼓晨钟,见证着人来人往、历史兴替。

据记载,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时任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最初叫做“大慈寺”。梁大同年间,拓建寺基时挖到了一块石头,仔细观看石头上的纹路,左看像是个“兴”字,右看又像是个“福”字。于是,这块“兴福石”便一直保留了下来,也成了寺名的由来。现在,到兴福寺祈福的人们,还总要仔细辨认一下“兴”“福”二字,并亲手摸一摸这块神奇的石头,相信吉祥的寓意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在唐代,经历了武则天时期的兴盛,又在武宗李炎时期一度遭到摧毁的古寺,到了懿宗咸通九年,得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重新复建并成为江南名刹之一。那么,诗人常建所说的“破山寺”又是什么来历呢?

当地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虞山出现一条白龙,化身为白胡子老翁,常到兴福寺听高僧讲经。高僧问他从何处来,老翁答:我不是人,是龙。高僧询问:可以看看你的本相吗?对方答:可以,但是别害怕,便现出白龙的原形。高僧慧眼一瞧,是一条独角蛟龙,心想如果让它修炼得道,兴风作浪危害人间岂不更厉害了吗?所以高僧连忙口诵咒语,召来揭谛神,揭谛神化作一条黑龙与之相斗,白龙不能胜,冲山而去,寺前山坡为之破裂,故称“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寺前破裂的山坡则形成了一条山涧,称为“破山涧”。当然,这是“破山寺”得名的一个传说。

在过去的1500年间屡历兴废,饱经风雨沧桑,兴福寺自有一种淡定悠远的气质。在今天,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图一,资料图片)、法堂和禅堂等,还有云栖塔院、华严楼、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通幽轩等建筑。如同行走在一个移步换景的园林,在鸟鸣声声中,随处可见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廊道互通错落有致,花草树木掩映其间。

兴福寺的后禅院分为东西两园。在东园,就不能不提到 “三绝碑”。碑上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唐代诗人常建之名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为清代雕刻家穆大展所刻。仔细一看,与原文略有不同:“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米芾书碑时,对原诗作了一些改动,有人说是为了使诗与宋代兴福寺景点更贴切,也有人说是书法家本身的个性使然:不愿意仅仅依葫芦画瓢,而是进行自己的二次创作。常建的诗、米芾的字、穆大展的雕刻,就成了兴福寺的“三绝”。斯人已经远去,但见碑后青竹成海,竹香扑鼻。

自常建以降,这里不乏文人墨客的题咏,例如有唐吴融,宋李光、真山民,明吴讷,清钱谦益、吴伟业、翁同龢、陈三立等人之作。此外,还有多位高僧大德在此留下墨宝,成为兴福寺历史上的浓重一笔。

再往前走是空心潭,起身左右看看,梅雨时节的氤氲朦胧中,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想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句显得格外应景。潭水清澈可以烹茗,潭边空心亭飞檐凌空。在空心潭北的葫芦潭中,据说曾产一种别处所无的无尾螺,还曾有难得一见的绿毛龟。只是现在已经无处寻觅了。

从大雄宝殿往西,便是西园。走过名为“无漏泉”的小潭,拾级向上进入一个门洞,里面是一条曲廊。这里便是“曲径通幽处”了。可不是吗?循廊而行,右侧是陡峭的山坡,满眼的老松修竹,空气中有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山岩中有一处泉水,据说干旱不涸、久雨不溢,如同君子之大度,因而得名“君子泉”。位于泉前的廉饮堂,同光二帝之师翁同龢削籍后一度隐息于此。再往前行,还有“印心石屋”“日照亭”“云栖塔院”等建筑。

尽管“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境界是今天的人们已难体会到的,但这里历史还在,故事也在,还能令我们在流传千古的诗词中回味不已。

(责任编辑:张淑燕)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