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在“技术驱动+内容为王”中迎来曙光

2017-12-06 07:4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褚定华 邓国芳

结合比利时一家名为“le Petit Chef”的小餐厅,如何用全息投影技术,给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用餐体验的案例,英国一咨询公司负责人马克·查利诺告诉我们,技术之间的边界已然消失,各行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现在正是传媒业的“尖叫”时刻。销声匿迹或浴火重生,传媒人必须直面,并付之百倍努力。

如何理解技术的支撑作用

什么是无止境的变化、颠覆性的变革、不可抗拒的破坏力?

很快,在第四堂授课中,马克·查利诺就把移动端——传媒业要应对的“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呈现了出来。他不久前刚辞去《每日电讯报》手机平台部主管的职位,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以更好地去追寻移动时代的到来。

来自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如今的英国已拥有4360万的智能手机用户,其中80%的用户都用手机上网。但另有一项调查却表明,在66%会用手机获取信息的用户里,只有2%—5%的人会花时间看真正的新闻。

而就在印刷媒体广告急剧下滑之时,在所有投向数字平台的广告中,英国移动平台的获得量已从2012年的10%跃升至2016年的50%,2017年预计将达到58%,是欧洲其余国家加起来的总和。在马克·查利诺看来,我们时刻拿在手里的智能手机,已不再是连接网络的设备,而是可以引领和主宰人类生活的一种行为。

结合比利时一家名为“le Petit Chef”的小餐厅,如何用全息投影技术,给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用餐体验的案例,英国一咨询公司负责人马克·查利诺告诉我们,技术之间的边界已然消失,各行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现在正是传媒业的“尖叫”时刻。销声匿迹或浴火重生,传媒人必须直面,并付之百倍努力。

如何理解技术的支撑作用

什么是无止境的变化、颠覆性的变革、不可抗拒的破坏力?

很快,在第四堂授课中,马克·查利诺就把移动端——传媒业要应对的“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呈现了出来。他不久前刚辞去《每日电讯报》手机平台部主管的职位,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以更好地去追寻移动时代的到来。

来自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如今的英国已拥有4360万的智能手机用户,其中80%的用户都用手机上网。但另有一项调查却表明,在66%会用手机获取信息的用户里,只有2%—5%的人会花时间看真正的新闻。

而就在印刷媒体广告急剧下滑之时,在所有投向数字平台的广告中,英国移动平台的获得量已从2012年的10%跃升至2016年的50%,2017年预计将达到58%,是欧洲其余国家加起来的总和。在马克·查利诺看来,我们时刻拿在手里的智能手机,已不再是连接网络的设备,而是可以引领和主宰人类生活的一种行为。

当技术之间的边界已然消失,各行业与新技术的融合,便是大势所趋。这次访问,英国纸媒与新技术的高度融合,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拿数据来评判新闻。以《卫报》的《伙计,我的北海油钱在哪里》这则报道为例,《卫报》有个数据后台,一条蓝色的时间轴,清晰地标识出这则报道自前晚8时上网后至今的阅读量变化。而编辑可根据这些数字,对是否和如何跟踪报道做出预判。当然,在英国,数据分析的应用,也不仅限于《卫报》这样的大报。

三一镜报集团这一英国最大的报业出版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集团生产的43%的新闻故事,在英国12家主要网站上的页面浏览量都不足1000次。依靠这些数据,记者编辑缩减无效内容,继续增加视频,拓展体育信息,增强社交互动性,确立“手机优先”战略。集团还据此增减专业人才,从而生产“对”的内容。

从数据中挖掘新闻。三一镜报集团在整合旗下130个地方报纸和相关网站后,还于2013年成立了9人组的数据新闻团队,包括两名数据新闻记者,还有设计人员、编程人员、图片视频编辑。他们从大量公开的数据资料中,策划并撰写有趣的新闻故事,甚至找到了新闻行业的新蓝海。

两个经典的案例是,其一,他们利用历年公开的数据,推出了一个名叫“Real School Gudie”的长期项目,通过25组数据、全面图解的方式,为家长提供各大州立学校的排名。其二,他们提取与一战相关的数据,制作一张互动地图,让英国人点点地图,就能知道附近的邻居中谁的祖辈曾是人民英雄,并可知道这背后的感人故事。

用新技术助力营销。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突然在转过街角时,看到迎面飞来一个“包裹”,正要急切避开时,却发现“包裹”在眼前消失了;坐在公交站台等车时,不经意向左一瞥,却见有“飞碟”迅速划过天际……新技术在营销行业的全面渗透和应用,也给“等着广告找上门”的纸媒人带来冲击。

是挑战,更是机遇。马克·查利诺认为,印刷媒体广告量的下滑,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其在形式上的落后。尤其是在移动主宰生活的时代,媒体广告的经营,也要同步与新技术相结合,变得更有创意和魅力,才可能赢得一席之地。

这些扑面而来的数据、案例和分析,让我们变得更为清醒和坚定:必须加快媒介融合步伐,敞怀拥抱新媒体时代。

哪些国外经验有启示意义

寻访英国报业,与之深度交流,我们能感受到,关于报业生死的争论已不再喧闹。转型的征途上,是其清晰的定位,踏实的前行,果决的探索。一路所见所闻,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也带给我们前进的力量。

点燃我们的职业使命。不可否认的是,眼下这轮媒体融合改革,带给中国报业的最大冲击,在于人心的变化。机器人写稿等现象的出现,让报人的职业自豪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也是不少报社精英投向BAT的重要原因。

然而,身处转型的混沌年代,英国纸媒人却不轻视自己的存在。风格多元、历史悠久、业务精良,这是伦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乔治·布洛克总结的英国报纸的优势所在。他说,面对媒介融合和数字化未来,纸媒转型的基础就是自身的特色。

以《卫报》为例,长达20年的融媒求索之路,并未使它完全走出困境,但至少亏损已缩减三分之一。尽管前途堪忧,但《卫报》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清晰的编辑思想、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敢于报道重大新闻故事、总能抢到和做好突发新闻报道、重视受众的体验和互动……他们努力把这些优点延展到数字端。

今天,中国报业的优势在哪里,这也是亟待我们梳理和思考的,只有认清优势,才能树立信心,找准方向。

此外,在媒体融合的改革中,英国人非常重视细节。他们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值得借鉴。比如,平台要融合,人员要分离,“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创新的任务,不交给记者,如果想要创新,就单独剥离一个团队,专心做创新的尝试……

先声夺人的形势预判。英国人十分重视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研究。这也使得他们在千变万化的新媒体时代面前做到不恐慌、不迷茫,按照各自的方式,去勇敢积极应对。

新媒体会如何变化?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形势预判,可精确到今年和明年,又可延展到未来10年、20年,从而能为纸媒融合提供更精准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在中国,报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虽然大方向已定,但融合之路的诸多细节,依然缺乏研究和设计,常常是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不利于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技术驱动+内容为王。技术驱动,这是新媒体时代带给传统纸媒的最大启示。而内容为王,则是来自于一片喧嚣声中的强烈信号。

再看英国报业,如今已是回归初心的时刻。《每日电讯报》坚信内容的力量:在真假信息难辨的传播环境下,英国人需要可信的新闻源。为此,他们要求采编人员更精准地用词,确保每个词都是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的。

在受众细分的年代,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还意味着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内容。

乔治·布洛克认为,目前的问题,不在于信息的超载,而是信息的过滤出现问题。越是这样的时刻,纸媒的优势就越能凸显,并可主动承担起信息过滤的重要角色。为此,我们要发挥优势,通过鉴别核实、解读说明、调查、目击,系统化地寻找和确立对社会有价值的即时性的事实,以应对网络上泛滥的虚假新闻。

如何让新闻服务更有针对性?《泰晤士报》很重视邮件的推送,对于有价值的用户,邮件成为他们的第四个数字平台。每周,《泰晤士报》会发送25条新闻给80万受众,这25条信息,为日报和周末版的精华内容,目前打开率约为35%,高于一般邮件20%的打开率。

这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我们,理应迎难而上、御风而行。

(作者分别为浙报集团编委、《浙江共产党员》杂志总编辑;浙报全媒体社会与生态新闻部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