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财经>金融

IPO新股不应为了上市而上市

2017-12-12 08:20 北京商报  作者:周科竞

发审委强调紧盯排队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试想现在的新股发行与上市,部分企业是从决定上市开始就在辅导券商的帮助下按照上市标准打造企业,设计财务数据,这虽然不是造假,却是在生产“上市公司”,这样的思路难保不会在上市之后原形毕露,这也是目前新股的最大问题。本栏认为,应该鼓励那些真正做实业的公司上市,而不是让那些为了上市而“量身定做”财务指标的企业上市。

现在的投资人往往目的明确,VC/PE等机构投资者参股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长期持股享受上市公司的稳健回报,而是希望把所投资企业打造成符合上市要求的标准化企业,并尽快推动股票上市,然后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票并获得投资收益。但是这样打造出来的企业存在着太多先天缺陷,在这些原始投资者退出之后,上市公司往往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利润走平、滑坡也是家常便饭。

既然证监会有明确的上市标准,那么这些投资人自然会按照标准去打磨标的企业。营业收入不够,那就推动自己能够影响到的其他企业成为公司客户;利润水平不够,那就推动上述客户去高价购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其中的差价可以由投资人暗中补贴,以达到大家都有动力促成需要的交易。在这样的定向栽培下,公司的利润自然能够做到连年增长,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等指标也能维持在需要的水平,这样打造出来的上市公司,硬指标肯定没问题,假如这样的公司成功上市,一旦投资人撤离,将不会再有刻意存在的大客户,也没有人会主动高价购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用一句很有名的话说:“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投资者如果买到了这样的公司股票,想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谈何容易,这些VC/PE的投资思路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企业,它们的目标客户就是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这样的公司是名副其实的绣花枕头。

发审委强调紧盯排队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试想现在的新股发行与上市,部分企业是从决定上市开始就在辅导券商的帮助下按照上市标准打造企业,设计财务数据,这虽然不是造假,却是在生产“上市公司”,这样的思路难保不会在上市之后原形毕露,这也是目前新股的最大问题。本栏认为,应该鼓励那些真正做实业的公司上市,而不是让那些为了上市而“量身定做”财务指标的企业上市。

现在的投资人往往目的明确,VC/PE等机构投资者参股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长期持股享受上市公司的稳健回报,而是希望把所投资企业打造成符合上市要求的标准化企业,并尽快推动股票上市,然后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票并获得投资收益。但是这样打造出来的企业存在着太多先天缺陷,在这些原始投资者退出之后,上市公司往往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利润走平、滑坡也是家常便饭。

既然证监会有明确的上市标准,那么这些投资人自然会按照标准去打磨标的企业。营业收入不够,那就推动自己能够影响到的其他企业成为公司客户;利润水平不够,那就推动上述客户去高价购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其中的差价可以由投资人暗中补贴,以达到大家都有动力促成需要的交易。在这样的定向栽培下,公司的利润自然能够做到连年增长,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等指标也能维持在需要的水平,这样打造出来的上市公司,硬指标肯定没问题,假如这样的公司成功上市,一旦投资人撤离,将不会再有刻意存在的大客户,也没有人会主动高价购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用一句很有名的话说:“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投资者如果买到了这样的公司股票,想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谈何容易,这些VC/PE的投资思路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企业,它们的目标客户就是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这样的公司是名副其实的绣花枕头。

所以本栏认为,发审委在审查上市公司的时候,不仅要看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哪怕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也要研究拟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真的受到了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认可,如果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只是看起来很好,最好还是别让它们过会。

近期可转债的发行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投资者已经不再“傻瓜式”的申购,因为可转债上市后能否盈利已经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认真研究可转债的基本面才会决定要不要申购。本栏希望未来新股发行中投资者也可以认真甄别,对于主营业务不那么靠谱的公司,投资者能够主动放弃申购,这就需要新股打破不败神话,好公司能够盈利,差公司上市即破发,这才是长久之计。

(责任编辑:李栋)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