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17: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开忠
建军九十周年纪念的时候,看到纪录片《难忘铁道兵》,那个永不忘怀的场景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1983年12月31日,上午9时,某机关广场军旗飘扬,团部和附近单位全体官兵肃穆挺立。团政委面对涕泪纵横的队伍宣读铁道兵集体转业的命令,头一句“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念了两遍,都哽咽在喉念不下去。团长在会议结束时要求大家打起精神,穿军装最后唱一次《铁道兵志在四方》。这可是官兵们天天高唱的歌曲啊,可那一刻,一千多名官兵都没能将滚瓜烂熟的第一句“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唱完……
我当时在铁道兵宣传部工作。那天到团里办事,见证了这场特殊的仪式。这个场景永世难忘。后来得知,这种情况为数不少。铁道兵部队多时四十余万,几经精减之后,当时尚存十七万。虽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建制、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的命令此前已下达,新时期走强军精兵之路、铁道兵转业直接参加国家建设的意义也人人皆知,但在这个重要的路口,官兵们还是分外动情。即便是转业后立即成为正式工人,本应该高兴的许多农村户籍战士也泪水涟涟……
英雄不言,山河作证。官兵们对军队的依念,是铁与血熔铸的情感。这支部队历史光荣,自1948年组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铺就“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和平建设时期移山填海、顽强拼搏,留下鹰厦、包兰、成昆、嫩林、襄渝、京原等五十二条钢铁大道和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建成铁路总长达一万两千多公里,约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这期间,很多国家重点、难点工程都曾交给铁道兵。先后有八千多名官兵壮烈献身、五万九千多名官兵负伤致残。成昆、襄渝等地形极其险峻、地质罕见复杂的“筑路禁区”,官兵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关的豪情斗志感天动地、彪炳史册。铁道兵的壮丽业绩,灿烂于历史长河……这样,我们当能理解,当初他们面临脱掉军装、摘下红星、离开那光荣而神圣的军绿色的时刻,心中的眷恋之情。
建军九十周年纪念的时候,看到纪录片《难忘铁道兵》,那个永不忘怀的场景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1983年12月31日,上午9时,某机关广场军旗飘扬,团部和附近单位全体官兵肃穆挺立。团政委面对涕泪纵横的队伍宣读铁道兵集体转业的命令,头一句“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念了两遍,都哽咽在喉念不下去。团长在会议结束时要求大家打起精神,穿军装最后唱一次《铁道兵志在四方》。这可是官兵们天天高唱的歌曲啊,可那一刻,一千多名官兵都没能将滚瓜烂熟的第一句“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唱完……
我当时在铁道兵宣传部工作。那天到团里办事,见证了这场特殊的仪式。这个场景永世难忘。后来得知,这种情况为数不少。铁道兵部队多时四十余万,几经精减之后,当时尚存十七万。虽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建制、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的命令此前已下达,新时期走强军精兵之路、铁道兵转业直接参加国家建设的意义也人人皆知,但在这个重要的路口,官兵们还是分外动情。即便是转业后立即成为正式工人,本应该高兴的许多农村户籍战士也泪水涟涟……
英雄不言,山河作证。官兵们对军队的依念,是铁与血熔铸的情感。这支部队历史光荣,自1948年组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铺就“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和平建设时期移山填海、顽强拼搏,留下鹰厦、包兰、成昆、嫩林、襄渝、京原等五十二条钢铁大道和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建成铁路总长达一万两千多公里,约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这期间,很多国家重点、难点工程都曾交给铁道兵。先后有八千多名官兵壮烈献身、五万九千多名官兵负伤致残。成昆、襄渝等地形极其险峻、地质罕见复杂的“筑路禁区”,官兵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关的豪情斗志感天动地、彪炳史册。铁道兵的壮丽业绩,灿烂于历史长河……这样,我们当能理解,当初他们面临脱掉军装、摘下红星、离开那光荣而神圣的军绿色的时刻,心中的眷恋之情。
那一刻,是沉重的。一个存在三十五年的兵种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十七万官兵像威武整齐的雁阵,带着忠诚飞离军绿色的滩头,奔赴新的天地。时过多年,这支队伍的精神风貌早已从“兵改工”时的沉重、迷茫中转变过来。铁道兵“兵改工”仪式永不再有,但被官兵们称为铁道兵“兵歌”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依然传唱:每逢“八一”,很多“兵改工”队伍都要高唱起这首歌;每逢完成一项任务转向新的施工场地,很多“兵改工”队伍都要高唱起这首歌;离退休的铁道兵战友相聚,也经常唱起这首歌……
熬过历史转折的阵痛,必将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兵改工”不久,我调到中央机关工作,离开铁路建设工地,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但我仍时刻牵挂这支队伍,不断从媒体的报道、从战友的交谈、从上报的事迹材料中得知,他们改工后保持和发扬了铁道兵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从大兴安岭到金沙江畔,从内蒙古草原到五指山下,从黄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到处都有他们劈山斩水的身影。他们不仅参与我国铁路和其他很多国字号的重大工程建设,还走出国门,工程范围扩展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引滦工程中发扬“为民造福、顽强拼搏、严肃认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大秦铁路施工中发扬“能吃苦敢拼搏、讲科学争一流、少投入多产出”的精神,在青藏铁路施工中发扬“不畏艰险、爱国奉献、依靠科技、以人为本、珍爱自然、争创一流”的精神。他们把对国家的无限忠诚镌刻在祖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平原。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多年来,他们还在施工中获得数百项国家级奖项,多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每当得知他们交付一条新的铁路,我都由衷感到高兴;每当得知他们创造一项新的纪录,我都激动地为他们点赞。
前些天我到一些“兵改工”单位采访。当年修路架桥依靠人拉肩扛的场面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机械化、电子化作业。他们身后那些凌空飞架的大桥、晶莹光洁的隧道、新颖别致的车站,使我油然而生敬意。在山中一个刚刚完工的工地上,我看到一些清理现场的职工。望着那些微黑透红的脸膛、紧张忙碌的身影,又像见到了当年施工中的铁道兵战士。他们虽然脱去了军装多年,身上依然溢荡着军人的气息。他们说自己是改工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参加多条铁路干、支线和一些国字号重点工程的建设,参与建设的项目还获得过“鲁班奖”。“在我们手上从未出现过‘返工活’,眼前这项工程验收情况和以前一样——一次过关,可能还要得奖呢。”从一位年轻职工兴奋而坚定的言语中,看得出他们是那样自信与自豪。
走进一个工程队的“学习教育园地”,看到毛泽东主席为《铁道兵》报题写的“铁道兵”三个字的报头,看到周恩来总理赞赏并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的史料,看到朱德委员长书写“人民铁军”、叶剑英元帅书写“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题词。尽管那些纸已泛黄,但在我看来还是那样闪闪发光。我还看到这支队伍穿军装时参加抗美援朝、修建成昆铁路的图片,脱军装后参加大秦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字号重点工程建设时多次获得国家荣誉奖的事迹,还有上级颁发的一个个奖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一位老职工介绍说,他们在改工前就建立了“学习教育园地”,改工后一直保持下来。转战八九个省市、十多个地方,行程数万里,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住地如何窄小,这个“园地”从未被“精简”掉,从未停办过。许多兄弟单位也是。“这个‘园地’是我们的‘传家宝’!”
“传家宝”!多么陌生又多么熟悉的名词!我终于明白,这支队伍改工后之所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不就是因为不忘初心、不忘老一辈革命家的鼓励和鞭策,将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踏实传承吗?使命与责任,注定他们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以青山为伍,与艰苦为伴。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些施工队伍仍常像过去那样经常钻山沟、住帐篷、住简易活动板房。往往一住就是两年,吃水需要从几十里外运进,无线信号不好,没法看到电视,有时打个电话也困难。我问一位三十出头的职工苦不苦。你道他怎么说:“苦是苦一点,但我们习惯了。老同志讲,这比朝鲜战场和成昆、襄渝线上的条件好多了!”
我住在他们对面半山腰上一个临时招待所。那天清晨,山区极静,我隐隐听到山下传来令我魂牵梦萦的歌声——那是一个兵种一茬一茬热唱几十年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啊: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铺上那铁路网,今天汗水洒下地,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向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一位知情的同志告诉我:“这些施工人员又接受了新的紧急任务,他们和当年铁道兵一样,奔向新战场时又在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这已成为我们队伍的习惯……”多少年未听到队伍唱这支歌了,我一阵激动,爬上山顶眺望:山下歌歇人去,板房不见踪影,很多车辆有序驶出驻地,沿着盘山便道蜿蜒驶向远方;远处,山峦起伏,莽莽苍苍,朝霞涂红天际,群峰若隐若现……我心潮激荡——不管队伍如何更新,《铁道兵志在四方》永远嘹亮;无论人员如何变动,不怕牺牲、勇于攻坚、吃苦奉献、志在四方的精神一直不变。它薪火传承的精神,经过岁月,历久弥新,像眼前群山云海绵延不绝……
瑟瑟秋风,把我的思绪召唤回来。定眼前方,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施工队伍的先头车辆已穿越云层,翻过第一座山岗。我目送这支钢铁队伍远去,心头想到: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各行各业不正需要这种志在四方、攻坚克难的铁道兵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