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国家大剧院建院10周年 自制剧目吸引近1900万人次

2017-12-21 10: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长征》剧照。

凌 风摄

与时代同频共振 与观众心心相印

北京长安街西侧,紫禁城对街,国家大剧院静静伫立。一方静水温柔地环绕椭圆形的建筑,诠释着天圆地方的质朴观念。古老和现代、传统和创新在这里交融汇聚。

今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建院10周年。10年间,国家大剧院在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传播交流、品牌形象等方面探索实践,形成了国家大剧院模式,让剧院服务人民,让艺术改变生活。

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坚持高品位、高水准,让艺术改变生活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10年间,国家大剧院平均售票率从最初的81%提升至如今的88%,会员从零开始达到25万人,自制剧目76部,商业演出约8700余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共5606场,普及活动4900余场,近19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国家大剧院。

从成立以来,国家大剧院始终秉承着“人民性”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作为国字头的艺术机构,始终坚持“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创作理念,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不偏离。10年间,国家大剧院坚持不懈地呈现经典,推出原创作品。除了有国内外800多个院团登上舞台,大剧院制作推出了76部自制剧目,其中原创中国剧目22部。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创中国作品更是备受瞩目。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长征》《金沙江畔》等红色经典题材歌剧,形成了国家大剧院制作品牌。

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长征》剧照。

凌 风摄

与时代同频共振 与观众心心相印

北京长安街西侧,紫禁城对街,国家大剧院静静伫立。一方静水温柔地环绕椭圆形的建筑,诠释着天圆地方的质朴观念。古老和现代、传统和创新在这里交融汇聚。

今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建院10周年。10年间,国家大剧院在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传播交流、品牌形象等方面探索实践,形成了国家大剧院模式,让剧院服务人民,让艺术改变生活。

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坚持高品位、高水准,让艺术改变生活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10年间,国家大剧院平均售票率从最初的81%提升至如今的88%,会员从零开始达到25万人,自制剧目76部,商业演出约8700余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共5606场,普及活动4900余场,近19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国家大剧院。

从成立以来,国家大剧院始终秉承着“人民性”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作为国字头的艺术机构,始终坚持“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创作理念,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不偏离。10年间,国家大剧院坚持不懈地呈现经典,推出原创作品。除了有国内外800多个院团登上舞台,大剧院制作推出了76部自制剧目,其中原创中国剧目22部。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创中国作品更是备受瞩目。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长征》《金沙江畔》等红色经典题材歌剧,形成了国家大剧院制作品牌。

“文化艺术创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文化艺术。”国家大剧院持之以恒进行艺术反哺,实施“滴灌工程”,让更多人走进、了解、分享大剧院。10年来,大剧院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投入到艺术普及推广之中,并成立专门机构,呈现“长流水、不断线”的艺术福利。

从2011年起,国家大剧院在北京中小学校建立了上百所歌剧兴趣培养学校。从2014年起,国家大剧院开始参与北京市“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每学期为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和自忠小学提供量身设计的2300个艺术学时的教学活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大剧院面向全国艺术院校推出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架起了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的联动之桥,也让高雅艺术在青春的舞台上薪火相传。

为了让高雅艺术更好地亲近大众,大剧院开设了古典音乐频道。目前,古典音乐频道手机客户端下载量超100万次,日均访问量近13万人,官方微信粉丝数量23万人,微博粉丝210多万人。与此同时,2013年起,大剧院开始“试水”高清歌剧电影,成为国内首家拍摄歌剧电影的表演艺术机构。截至目前,大剧院已经拍摄近30部歌剧电影,并通过举办“百场歌剧电影进校园”“歌剧电影展映月”等活动,实现了歌剧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双重革新。

在追寻成功的答案时,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在实践过程中,国家大剧院创造性地总结提出了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坚持高品位、高水准的中外高雅艺术展示,坚持创新、鼓励创新,崇尚“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

定位多元化、多功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形成独特模式

国家大剧院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走国家包起来的老路,一种是创新体制机制,大胆尝试新的运作模式。如果按照一般剧场的方式经营,当年,国家大剧院一年场租只能收入5000万元左右,即使加上政府1.2亿元的财政补贴,也不能平衡1.8亿元的刚性开支,更别说开展艺术生产和普及推广的资金了。

剧院经营,一般存在两种业态,一是主要经营场地,获取场租;二是以经营节目为主,获取的是票房,而大剧院需要更完善的经营模式来带动相关艺术资源运转起来。国家大剧院的定位很清楚:大剧院不是剧场,也超越剧院形态,它是集演出经营、剧目制作、艺术普及教育、艺术交流、殿堂经营和创意产品开发于一身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

国家大剧院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运营的体制模式,设计了独特的“国家大剧院模式”,即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既符合艺术规律又顺应市场需求。

10年来,国家大剧院坚持用艺术和市场双重眼光审视所经营的剧目和所有项目,信守“诚信、双赢、持久”的原则,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全球化战略、人才战略三大发展战略。

业内评价说:“国家大剧院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单纯出租场地、沦为‘演出场子’的情况,而是悉心从事演出经营、艺术生产和普及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彻底改变中国剧场的概念,为改善剧院业态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如今,国家大剧院以节目为主营产品,坚持呈现高品质的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精品,每年的演出经营收入在3亿元左右,逐渐形成了由“文化地标性建筑、演出运营模式、剧目制作机制、艺术传播体系、市场营销系统、艺术管理人才队伍”等组成的六大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多元发展形成了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经营业态,赢得了持续发展空间。

在国内剧院数量超过2000所,剧院经营急需转型升级时,国家大剧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和运营,是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缩影

12月21日—25日,历时4年精心创作的歌剧《长征》将再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此前每轮演出,歌剧《长征》的票都提前10天售罄,红色经典成为爆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演艺术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繁荣、民族复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殿堂,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和运营,也是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缩影。10年间,大剧院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荟萃中外文化精品,吸引世界知名院团、艺术家纷至沓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巨大平台;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演出领域,代表中国到世界文化舞台“打联赛”,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风采。

未来,国家大剧院继续开展相关艺术创作,发挥大剧院表演艺术领域艺术航母的作用;不断完善制作体系,力争完善大剧院管弦乐团、话剧团,建立舞蹈队,进一步提升大剧院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坚持“高品位、高水准的中外高雅艺术”标准,引进中外艺术精品,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此外,坐落于北京通州的台湖舞美艺术中心,预计2018年建设落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的舞美艺术中心将成为国家大剧院新剧目制作合成排演中心、舞美设计制作中心、通州台湖新演艺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在艺术普及上,国家大剧院将持之以恒地为公众呈献“长流水、不断线”的“艺术福利”,特别是高清歌剧电影的拍摄制作将稳步推进,每年将拍摄歌剧电影5部左右。

国家大剧院的实践,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明互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王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