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在全球传播新格局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8-01-06 06:55 光明日报  作者:张蕾

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国际电视台正式成立,一年来,这个立足于中央电视台,又与众不同的对外宣传媒体表现如何?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媒体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近日,记者就此对一直关注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展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进行了专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迁。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既彻底改变了传播样态,又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造就了完全不同于前人的互联网一代。从高度依赖信息的生存,到高度依赖渠道的互动,再到高度依赖受众的反馈,不同的国家在这个全球传播格局中,都在争先恐后地占领制高点。”在周庆安看来,中国国际电视台所承载的,正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如何回答世界的关切、中国的媒体人如何应对媒体技术的挑战,中国的故事又该如何创新表达等一系列重要课题。

新闻立台,发掘别人找不到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电视台成立的贺信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国际电视台正式成立,一年来,这个立足于中央电视台,又与众不同的对外宣传媒体表现如何?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媒体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近日,记者就此对一直关注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展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进行了专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迁。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既彻底改变了传播样态,又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造就了完全不同于前人的互联网一代。从高度依赖信息的生存,到高度依赖渠道的互动,再到高度依赖受众的反馈,不同的国家在这个全球传播格局中,都在争先恐后地占领制高点。”在周庆安看来,中国国际电视台所承载的,正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如何回答世界的关切、中国的媒体人如何应对媒体技术的挑战,中国的故事又该如何创新表达等一系列重要课题。

新闻立台,发掘别人找不到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电视台成立的贺信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新闻立台,是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国际电视台拥有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尽管当前受众拥有的移动终端在增加、信息的获取能力在增强,但是基于高度专业性和敏感性的全球媒体,其新闻和资讯挖掘、整合、突破能力仍然无法取代。”周庆安认为,考量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立台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报道方向的全面性,二是报道的深入程度,三是新闻的客观性。周庆安特别强调,“这种客观性,已经不仅是平衡报道、多种信息源等,更体现为对受众预期的尊重和对准确事实的重现”。

周庆安认为,通过这一年来的探索,中国国际电视台在新闻业态格局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把多数媒体都关注的领域涉及覆盖全,而且要发掘别人找不到的故事或者做完全无法企及的新闻。”给周庆安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国际电视台利用覆盖全球68个国家及地区的海外报道员,同时在多地连线,就一个共同话题实时探讨,为全球观众提供“See the Difference(看到不同)”的新闻。

也正因为如此,南非新财富全球调研机构,将中国国际电视台评为2017年第二季度“最中立”媒体。

“这种‘最中立’媒体的判断,实际上是对当前全球新闻业态的一种期许。”周庆安分析,“尤其在当前,全球新闻业中既不缺乏观点性的宣泄,也不缺乏道德感的批判,而是受众能够浸润其中的新闻。因此,如何从公众情绪中找到新闻的不同,从而建立起全球新闻业的新业态,就显得更加重要。”

移动优先,将技术与内容有机嫁接

尽管有6个落地频道、超过8800万的社交平台粉丝量,但与很多新闻机构一样,中国国际电视台始终在移动优先领域进行着探索与开拓。

目前,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对外传播方面,不仅实现了PC端、移动端和手表轻阅读端的统一,还可以根据后台数据指导内容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给移动优先创造了好的战略条件。

“在移动端和传统的时政报道中,如何将技术与内容进行有机嫁接,一直是我关注的创新形式。”周庆安强调。

在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中,中国国际电视台首次尝试新媒体编辑联动电视端记者,采用移动直播及公共信号直播“二合一”融媒体手段,打通大小屏融媒体时政直播矩阵。比如,在每场记者招待会前,由新媒体前置编辑与英语频道记者或美洲分台记者首先开展移动直播,再引入电视端时政信号直播,从而无缝对接、完美融合移动与公共信号两条信源。

据悉,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此次31场时政直播共获得4389万全球阅读量、3482万独立用户访问量、9.3万互动频次和871万视频观看量。

讲好故事,分享共同的情感和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问题,更是一个寻求全球认同的过程。”在周庆安看来,要实现这一点殊为不易,“尽管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世界,但是全球化所带来的观念断裂也日趋明显”。

周庆安认为,在讲好中国故事这方面,中国国际电视台积累了不少精彩案例。例如,2017年1月1日,一个《四川遂宁救护车隧道遇堵,众车纷纷让路》的短视频引爆网络,成为海外曝光率最高的中国社会新闻之一。“视频中的‘小人物’默默做了一件救人命的‘大事情’。关注这条新闻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但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这个故事的认同,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

在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移动直播中,评论数量最多的是熊猫宝宝摔倒瞬间的视频集锦,分享最多的则是飞牌少年的绝活展示。“分析后同样可以发现,二者都蕴含着积极向上、乐观亲和的文化特质——可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更多分享这种情感和文化。”周庆安指出。

新闻传播界喜欢用“KUI”模式来描述全球传播规律,即先知晓(Knowing),再理解(Understanding),进而认同(Identification)。在周庆安看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知晓如今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与认同则应成为中国媒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与追求。“按照这个标准,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国际电视台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尽管这份答卷还在不断书写,但是在全球新闻业的职业重塑、创新重塑和认同重塑中,因为有了中国新闻人的贡献而更富有意义与价值。”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