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用户付费意愿不断提高 知识生产消费产业链逐步完善

2018-01-08 07:41 信息时报  

随着用户对知识付费的接受程度和消费意愿不断提升,催生出大批连结用户和内容生产者的知识付费平台。除了已经具有大量粉丝基础的头部内容以外,知识付费平台的开放也让拥有“知识盈余”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乃至普通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施展拳脚,并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和利益所得,一条完整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并完善。

平台:

  多种产品+付费模式打出组合拳

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形态包括音频录播、图文分享、在线问答、视频直播、录播以及一对一咨询等几种,付费模式则包括订阅合辑付费、单次付费和打赏、授权转载付费。从二者的相互组合来看,音频、视频的录播一般是以订阅合辑的形式付费,课程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而在线问答和一对一咨询则一般是通过单次付费,图文分享则主要是打赏和授权转载付费等等。

作为平台一般都不会局限于一种产品形式以及付费模式,而是往往会打出多种模式的组合拳。以知乎为例,知乎推出了知乎Live、付费咨询、赞赏功能和付费电子书,用户可以选择“一对多”的在线直播课程,也可以选择“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并对优质内容进行赞赏。为保证内容创作者的内容质量,知乎还制定了一套资质审核和反作弊机制,并通过缴纳500元“质量保证金”,以此确保作者和主讲人的专业性。而得到除了订阅专栏和精品课,事实上也还包括每天听本书和电子书的板块,其中后者的付费模式则包括单本的个性化定价和VIP增值服务365元/年或48元/月。

随着用户对知识付费的接受程度和消费意愿不断提升,催生出大批连结用户和内容生产者的知识付费平台。除了已经具有大量粉丝基础的头部内容以外,知识付费平台的开放也让拥有“知识盈余”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乃至普通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施展拳脚,并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和利益所得,一条完整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并完善。

平台:

  多种产品+付费模式打出组合拳

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形态包括音频录播、图文分享、在线问答、视频直播、录播以及一对一咨询等几种,付费模式则包括订阅合辑付费、单次付费和打赏、授权转载付费。从二者的相互组合来看,音频、视频的录播一般是以订阅合辑的形式付费,课程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而在线问答和一对一咨询则一般是通过单次付费,图文分享则主要是打赏和授权转载付费等等。

作为平台一般都不会局限于一种产品形式以及付费模式,而是往往会打出多种模式的组合拳。以知乎为例,知乎推出了知乎Live、付费咨询、赞赏功能和付费电子书,用户可以选择“一对多”的在线直播课程,也可以选择“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并对优质内容进行赞赏。为保证内容创作者的内容质量,知乎还制定了一套资质审核和反作弊机制,并通过缴纳500元“质量保证金”,以此确保作者和主讲人的专业性。而得到除了订阅专栏和精品课,事实上也还包括每天听本书和电子书的板块,其中后者的付费模式则包括单本的个性化定价和VIP增值服务365元/年或48元/月。

艾媒咨询分析师李松霖表示,一对一定制问答以及“付费偷听”,由于一般一对一问答时间较短,往往不会有很多的干货,满足的是用户对回答者(往往是明星或网红)的好奇心。课程订阅类似专栏,定期输出专业内容。

内容创作者:头部自带流量,其他靠平台分成

作为内容创作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咪蒙、罗振宇、吴晓波这些内容大咖。王不烦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每篇文章都上万条的用户留言为他们的选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我们还特意委托了第三方机构对自己的粉丝进行调研,被调研人数达数十万人,其中超过八成粉丝为女性。”在数据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咪蒙团队发现,这些女性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恋爱、婚姻或男人出轨,而是“工作”和“钱”。因此,针对职场的第一个付费课程便由此诞生。

郭云神奇2013年进入研究生学习时便开始尝试做微信公众号、电台等自媒体,如今毕业的他已经拥有一个4人的小团队,并且包括腾讯、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等二十多个平台均有和他合作。他告诉信息时报记者,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也曾邀请过他做付费内容,但是他都选择了拒绝。

“付费需要大流量支持,平台肯定会高推头部内容、知名内容,而从零扶持一个腰部流量上头部并不太可能。”因此,郭云神奇表示,其实并不是他想不想做付费内容,而是平台扶不扶持,给不给高推。作为普通的自媒体人,郭云神奇表示自己无法像咪蒙等那些大V一样自带大批流量,如果做付费内容只能依靠平台给予扶持带动流量,但显然这又不是很现实。目前,郭云神奇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平台分成,广告收入则并不是很稳定。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赵力超2015年成立了“话食公益科普团队”,本来只是老师带学生在网上写些科普文章,如今随着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目前,话食科普两年时间已经积累了10万粉丝,学生团队规模达到几百人,每个月创作的文章高达200篇。不过,赵力超表示2017年之前,话食科普的文章都是免费的,直到2017年下半年,在悟空问答上的内容才产生一定的平台分成收益。

赵力超告诉信息时报记者,有很多人曾向他请教经验,但他也坦言“很难复制”。一方面,创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自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他也并不是一个人作战,而是一个团队的支持。赵力超表示,他会把平台分成都反馈给写作的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保持更高的创作积极性,这也让赵力超更加有存在感。

目前,赵力超也有计划制作“付费课程”,但这同时也要求团队更加专业化,比如包括会制作视频的人才等等。此外,他还和倍特生物研学机构合作,进一步带动线下知识服务。

用户:更愿为“干货”买单

从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活跃用户数据来看,近年来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企鹅智库的数据显示,2007年有34.9%的智能手机用户有过线上内容付费的行为,其中付费下载过资料的占47.4%、付费参加线上课程的占到30.7%、订阅付费资讯占到22.1%。

徐女士可以算是得到的资深用户,早在两年前便开始使用得到,并前后购买过4个课程,每份课程的价格都为199元,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商业思维等等。徐女士认为商业思维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虽然她的工作和金融并不直接相关,但还是很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说不定在日后的工作中便能够用到。“这些课程的用处当然是很大的,都是行业大咖来分享知识,干货很多。”

徐女士也坦言,虽然学习了课程,但如何将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仍然是个问题,但她相信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前对于她来说主要是开拓眼界。

蓝同学告诉信息时报记者,以前她的室友曾经在喜马拉雅FM上购买过一份“蒋勋说红楼梦”的课程,每次她都和室友一起听课。不过蓝同学表示,她还是愿意为课程付费的,因为“自己偷懒选择走捷径,也该为别人的劳动付出。而且经常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自己购买的课程,难免也会有些从众心理。”

如果购买付费课程的话,蓝同学表示自己更愿意购买技能型的课程,比如多媒体个性化演示制作等等。在蓝同学看来,除了个别基础性的专业、行业知识,绝大部分的课程都难免掺杂主讲人的主观见解,而自己的“反思”更加重要,最好能在有一定基础前提下再购买或许才会更有收获。

不过,徐女士和蓝同学也都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平日要看的东西太多,付费课程其实根本听不过来。蓝同学说,自己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都无法每天全部浏览,更别提那些付费课程了。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