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让搬迁户在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2018-01-08 09:00 农民日报  作者:李传君

饶春宝本报记者李传君

“广场能做操、图书室能看书,就连平时摆龙门阵的人也比以前多得多……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自2017年8月入住到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以来,60岁的陈德金心里一直甜如蜜,逢人就会夸一夸新居生活,感谢党的恩情。

近日,记者在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看到,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小楼鳞次栉比……除此之外,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室、卫生室、健身小广场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新型小城镇,难怪老陈会如此高兴。

算好三笔细账,让贫困户高高兴兴“搬得出”

“故土难离、乡愁难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月华镇副镇长周春华向记者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艰辛。月华镇在大竹县委、县政府统筹部署下,按照交通便利等原则,将安置点选在了各方条件都较好的九银村,但依旧有许多贫困户不愿意搬,陈德金就是其中之一。

“我都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搬到别处去做庄稼都不方便,坚决不搬!”老陈向记者讲述了他最初的想法。后来镇、村干部到他家给他仔仔细细地算了3笔账:两个人出5000元就能住上新房子,在原址修肯定要花更多的钱;新地方条件好,出行、就医、务工样样都比原来方便;搬出后家里田地可以流转挣钱,同时也不用太累。

饶春宝本报记者李传君

“广场能做操、图书室能看书,就连平时摆龙门阵的人也比以前多得多……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自2017年8月入住到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以来,60岁的陈德金心里一直甜如蜜,逢人就会夸一夸新居生活,感谢党的恩情。

近日,记者在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看到,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小楼鳞次栉比……除此之外,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室、卫生室、健身小广场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新型小城镇,难怪老陈会如此高兴。

算好三笔细账,让贫困户高高兴兴“搬得出”

“故土难离、乡愁难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月华镇副镇长周春华向记者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艰辛。月华镇在大竹县委、县政府统筹部署下,按照交通便利等原则,将安置点选在了各方条件都较好的九银村,但依旧有许多贫困户不愿意搬,陈德金就是其中之一。

“我都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搬到别处去做庄稼都不方便,坚决不搬!”老陈向记者讲述了他最初的想法。后来镇、村干部到他家给他仔仔细细地算了3笔账:两个人出5000元就能住上新房子,在原址修肯定要花更多的钱;新地方条件好,出行、就医、务工样样都比原来方便;搬出后家里田地可以流转挣钱,同时也不用太累。

听完3笔细账,老陈心里一琢磨,终于答应下来,待到搬家时,他心里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我现在正在鞋厂学习包装,1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以前哪有这种好事啊!真的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老陈说。

就这样,月华镇立足安置资源禀赋,坚持“群众自愿、因户施策、脱贫保障”原则,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充分征求群众搬迁意愿,“愿集中则集中、愿分散则分散”,不搞一刀切,准确锁定2017年137户417人集中安置搬迁对象。

做实三项管理,让贫困户欢欢喜喜“稳得住”

“群众愿意搬了,但搬出来后,如何才能稳得住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据月华镇党委书记孔祥胜介绍,在安置点设计和建设之初,镇、村领导干部便致力抓好“安置点设计符合农村特点、建设质量由群众把关、文化融入感恩教育”等3项管理工作。

“对于我这个种了几十年地的人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提起新房子,原住河心村9组的张习建完全没有离开生活多年旧居的失落,相反,在眼神里还透露着希望和感激。

为了能让搬出来的群众扎根新居,大竹县除了想办法让他们致富之外,在规划建设时,还考虑到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能住得放心等因素。在每幢楼的前后都设计了微田园,用于满足农民多年的耕种习惯。同时,还组织搬迁户采取民主推荐、民主表决的方式,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临时业委会”,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并拟定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实施办法,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让群众入住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从而保证“易”到新环境、“易”来新生活。

巧聚三方力量,让贫困户实实在在“能致富”

搬新地、住新房、奔小康,致富才是最终目的。大竹县委、县政府按照“以产带迁,以迁兴产”思路,把月华镇易地扶贫安置点选在了九银村7组,其关键原因便是能更好聚集政府引导、搬迁户奋进、企业支持等三方力量,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

“哈哈哈……这穿鞋带的活儿轻松得很,我坐到屋里就可以做,一天可以挣20来块钱。”见到2017年8月初入住安置点的焦云修老人时,他正忙于新工作——为鞋厂新鞋穿鞋带。一见面,他便如放鞭炮似地给记者介绍他的新生活:“一个多月前,我和老伴还住在天星村2组半山腰上的土坯房里,出门全是烂泥巴路,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这么漂亮的楼房。现在我在醪糟厂扫地还有500块钱的工资,加上低保、老农保、粮食直补和穿鞋带的钱,我一年就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2018年肯定能脱贫。”

在九银村安置点旁,只需几分钟的路程,便是月华食品园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专门提供就业岗位120个、首批解决15名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分享着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好处:公司不用提供员工宿舍、交通补贴等支出。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既有务工收入又照顾了家庭,大大提升了归属感、幸福感,成为企业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大竹县委、县政府针对离安置点不远的西部皮鞋城“人力需求多、工序简单、以件计酬”的实际,引导企业将招工、培训和生产布局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深入开展“送招工、送培训、送就业”到易地扶贫聚居点活动。首批已对28名搬迁群众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并上岗,上岗群众月均增收15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责任编辑:蒋琪)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