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三美”别具特色乡村各有韵味

2018-01-12 09:10 农民日报  作者:蒋文龙朱海洋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世人尽道西湖好,却不知,在这座“天堂之城”,散落其间的乡村,更别有一番韵味。这几年,浙江省富春江畔古村东梓关、临安太湖源头指南村、三面环水一面山的环溪村……不经意间成为“网红村”,悄然刷爆朋友圈。

如果说人气源于这些江南小村的美丽生态,那么,当你用市场的眼光再去观察时,便会发现,因为有了产业的植入,杭州的乡村四处蕴含着勃勃生机。

而发生改变的,又岂止是农村的“颜值”与产值,同样还有这里的人文环境:公共服务日益健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风文明日益提升,乡村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追求。

美在生态一张蓝图绘到底

到过东梓关的人都说,这里就是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白墙黛瓦,一幢3层小楼,有前后3个小院,立面采用现代设计风格,富含传统民居的神韵和意境。再环顾整个小村,兼顾多样化和协调性,让人眼前一亮,又难以忘怀。

东梓关既是杭州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缩影,也代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杭州山水相依、湖城合璧,丰富的景观资源为村庄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然而由于缺乏保护和挖掘,许多村庄一度出现“脏乱差散”。2003年,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部署下,杭州启动农村环境整治。

十多年来,尽管在每个阶段,发展重点各有侧重,但杭州始终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杭州围绕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目标,在干净、整齐、漂亮、和谐上作文章,比如全面治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挂等现象,再以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世人尽道西湖好,却不知,在这座“天堂之城”,散落其间的乡村,更别有一番韵味。这几年,浙江省富春江畔古村东梓关、临安太湖源头指南村、三面环水一面山的环溪村……不经意间成为“网红村”,悄然刷爆朋友圈。

如果说人气源于这些江南小村的美丽生态,那么,当你用市场的眼光再去观察时,便会发现,因为有了产业的植入,杭州的乡村四处蕴含着勃勃生机。

而发生改变的,又岂止是农村的“颜值”与产值,同样还有这里的人文环境:公共服务日益健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风文明日益提升,乡村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追求。

美在生态一张蓝图绘到底

到过东梓关的人都说,这里就是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白墙黛瓦,一幢3层小楼,有前后3个小院,立面采用现代设计风格,富含传统民居的神韵和意境。再环顾整个小村,兼顾多样化和协调性,让人眼前一亮,又难以忘怀。

东梓关既是杭州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缩影,也代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杭州山水相依、湖城合璧,丰富的景观资源为村庄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然而由于缺乏保护和挖掘,许多村庄一度出现“脏乱差散”。2003年,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部署下,杭州启动农村环境整治。

十多年来,尽管在每个阶段,发展重点各有侧重,但杭州始终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杭州围绕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目标,在干净、整齐、漂亮、和谐上作文章,比如全面治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挂等现象,再以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如今在杭州,所有的乡镇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所有村庄内再难觅劣V类水,而到今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还将完成生态环境修复。不光如此,杭州十分注重公共服务的延伸与配套,积极推进村庄智慧化建设。

美在产业美丽变成生产力

如果说环境整治只是“表面功夫”,那么杭州在很早之前就已意识到,必须破解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命题,让老百姓主动呵护生态、保护环境,这条道路就在于通过产业元素的嫁接和培育,增强“造血功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作为4A级景区,富阳龙门镇是杭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内尚存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开发10多年来,龙门镇几乎与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同呼吸,踩准每一个鼓点,抓住每一次机遇,并引领着一股潮流。

传统的姜母茶,一罐卖到了28块钱,线上线下同样火;2块钱一个的龙门面筋,一家普通店,一天最多能卖掉千把个;一盒油鸡12块钱,七成是净利润,夫妻经营年挣10多万元……副镇长王正千说,在龙门镇,服务业从业者至少过5000人,从2011年到2016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3782元提高到23982元。

记者了解到,除了乡村旅游这一产业,在杭州的乡村,特色民宿、农村电商、运动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随处可见,如建德的果蔬乐园、淳安的百源经济、余杭的农业综合园区等,各地结合产业特色,形成了区域品牌,也富了一方百姓。

一个精品村、中心村、历史文化村好比是一颗珍珠,杭州用一条路、一条江、一个区块,串点成线,抱团发展。临安区重金打造“千里美丽经济走廊”,去年,依托特色资源,扶持发展高端民宿产业,100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带动就业5600人。

数据显示,通过将美丽变为生产力,2016年,杭州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4亿元,农村电商交易额达到75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收入达到23269元,同比增长8.7%,增幅持续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

美在人文从口袋富到“脑袋富”

杭州乡村的美,美在生态,美在产业,更美在人文。杭州市农办村镇建设处处长汪洋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杭州始终坚持以文化为灵魂,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引领,在景观上注重文化体现,在产业上注重文化开发,把人作为根本,注重解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所形成的矛盾。

通过保护和挖掘,萧山的花边、余杭的滚灯、淳安的草龙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回归乡村,再现活力与生机。像桐庐的绣花鞋,如今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开发出了多种创意产品,参与制作手工鞋的村民有近千人。

抓文化的同时,杭州另一手抓乡风文明,在农村大力宣传弘扬忠、孝、礼、义、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市149个乡镇分批创建达标小城镇。

农村文化礼堂起源于杭州临安,并成为浙江全省的一项重点工程,截至到去年底,杭州已有700座礼堂。光有场所肯定不够,为了让文化礼堂成为永不谢幕的“村庄客厅”,杭州一方面结合“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星期日”等系列品牌活动以及当前的农村中心工作,自主创作、自主编排文艺节目,另一方面,则通过“文化走亲”、送文化下乡等,鼓励村民与上级配送节目同台竞技“秀文化”。根据计划,到2020年底,杭州将建成1200家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届时将覆盖全市80%以上的农村人口。

(责任编辑:隋尚君(实习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