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人民日报学苑论衡:加快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

2018-01-15 04:46 人民日报  作者:刘梁剑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努力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离不开语言,理论离不开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话语,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

从应该构建、如何构建推进到切实构建。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已经进行了不少思考和探索,但大都处于初始阶段,主要集中在说明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即应该构建的层面。实际上,更为关键的是探索实质性构建途径,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反思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讲清楚中西思想交融、生活世界变迁如何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揭示翻译与跨语际交流中的思想生成以及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学术话语与日常话语、生活世界与经典世界的复杂关系,凸显中国现代哲学话语的独特价值,揭示其对解决当下全球性问题的启发意义;总结近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进行理论阐释,即如何构建的问题。但是,无论应该构建还是如何构建,都还停留在研究讨论层面。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加快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需要从“嘴上快活”推进到“手上出活”,从应该构建、如何构建推进到切实构建,化理论为方法、循方法而实践,围绕具体哲学问题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努力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离不开语言,理论离不开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话语,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

从应该构建、如何构建推进到切实构建。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已经进行了不少思考和探索,但大都处于初始阶段,主要集中在说明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即应该构建的层面。实际上,更为关键的是探索实质性构建途径,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反思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讲清楚中西思想交融、生活世界变迁如何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揭示翻译与跨语际交流中的思想生成以及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学术话语与日常话语、生活世界与经典世界的复杂关系,凸显中国现代哲学话语的独特价值,揭示其对解决当下全球性问题的启发意义;总结近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进行理论阐释,即如何构建的问题。但是,无论应该构建还是如何构建,都还停留在研究讨论层面。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加快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需要从“嘴上快活”推进到“手上出活”,从应该构建、如何构建推进到切实构建,化理论为方法、循方法而实践,围绕具体哲学问题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

着眼新时代增强中国哲学原创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的问题。原创能力不强,就难以构建好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哲学的原创能力,需要聆听时代声音,从总体上深刻领会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话语,从哲学层面深入理解把握新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代与近现代之别不单纯是时间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上的。在近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是在古今中西之争背景下应向何处去。进入新时代,中国除了关注自身,还要以更大的责任感观照世界,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应向何处去,对新时代的精神气质进行哲学把握。这将为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提供强大动力。时代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哲学家的切身感受体现出来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把准时代脉搏、看准时代问题,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具体认知,进而在时代责任感驱使下进行艰苦持久探索,最终取得丰硕的原创性成果。可以预见,新时代中国哲学的中国特色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这主要表现为,中国哲学将自身理解为哲学探索的中国形态,追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而超越近现代以来依傍西方哲学的做法,超越仅仅被当作客观对象加以考察的哲学史研究范式。

扎根生活世界和文化传统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少不了“活的哲学语言”,需要乐于扎根生活世界,接续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一方面,要“接地气”,深入当下生活世界。应关注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学习借鉴不同领域话语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若干具体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有解释力的标志性概念。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国哲学传统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深厚的中国哲学传统中汲取解决当代具体问题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智慧。只有这样,哲学工作者才会形成真切的体会和情感认同,自觉将传统话语转化为用来说事情、讲道理、想问题的话语,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才会生机盎然。此外,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还需要锤炼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富矿,因为它和生活世界有着天然联系,用日常语言阐述哲学思想会更贴切、更实在。一些看似平常不过的日常用语,实则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样。学主要指获得能力之知,培养德性,觉悟生命;习则强调实践。习中成学,学以成人;学、习难分,知行合一。这也说明,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日常语言中萃取精华,将其锤炼成具有义理深度的哲学话语,将日常生活中的朴素道理升华为富有系统性、理论性的哲学思想。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5日 16 版)

(责任编辑:王吉全)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