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杜伟军:建设绿色和谐家园

2018-01-18 09:24 农民日报  作者:李琭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鄂温克民族乡维克奇村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伟军将这两句话牢记心间,多年来,他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守在祖国北疆。

1984年春天,杜伟军的父亲杜国兴建起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鄂温克猎民家庭农场——牛营子猎民家庭农牧场,第二年就向国家交售10万斤优质小麦,结束了自1956年以来维克奇村从来没有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历史。

两年后,杜伟军放下猎枪,应征服兵役5年,1999年父亲去世,他接手了农牧场。当时许多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他就把别人不种的田地承包过来。随着耕地面积逐步扩大以及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农场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2012年,他又投入150万元,建起了厂房,购进黑麦面粉加工设备,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组建了产销合作社,严格按规范运行,实施“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为种植户提供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黑麦种植户“抱团”发展,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的全部机械化。杜伟军成为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猎民家庭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

“经济转型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鄂温克民族从来都是敬畏自然的,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自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杜伟军说。他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下资源开发,坚持走绿色生态、产业循环的发展道路。实行土地草场轮作,把耕地进行合理划分,精心安排轮作、休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鄂温克民族乡维克奇村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伟军将这两句话牢记心间,多年来,他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守在祖国北疆。

1984年春天,杜伟军的父亲杜国兴建起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鄂温克猎民家庭农场——牛营子猎民家庭农牧场,第二年就向国家交售10万斤优质小麦,结束了自1956年以来维克奇村从来没有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历史。

两年后,杜伟军放下猎枪,应征服兵役5年,1999年父亲去世,他接手了农牧场。当时许多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他就把别人不种的田地承包过来。随着耕地面积逐步扩大以及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农场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2012年,他又投入150万元,建起了厂房,购进黑麦面粉加工设备,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组建了产销合作社,严格按规范运行,实施“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为种植户提供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黑麦种植户“抱团”发展,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的全部机械化。杜伟军成为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猎民家庭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

“经济转型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鄂温克民族从来都是敬畏自然的,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自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杜伟军说。他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下资源开发,坚持走绿色生态、产业循环的发展道路。实行土地草场轮作,把耕地进行合理划分,精心安排轮作、休耕。

凭借当地土质肥沃、水源优良、天然无污染等优势,“山垴”有机黑麦粉和黑麦米一经推出便迅速走俏市场,被称作是“古老原始碾房的味道”,是“大山深处的绿色食品”。林下资源开发也为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合作社带动下,周围的群众也走上了农牧结合之路,先后有20多户养起了肉牛、奶牛,日子渐渐好起来。

为了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杜伟军个人出资50万元修了近20公里的两条村路。他还出资修建鄂温克族祭祀敖包和莫日根民族广场;每年承办鄂温克民族节日——瑟宾节。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在这美丽的音河源头,在这鄂温克民族世世代代生长的地方,发展民族民俗和生态旅游产业,也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作贡献。以鄂温克民族文化为特色,他正为把小村庄建设成为集农业观光、运动健身、生态美食、森林养生于一体的多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而努力。

(责任编辑:隋尚君(实习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