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社会>今日要闻

相声艺术家、教育家丁广泉去世 遗体无偿捐献医疗机构

2018-01-19 10:54 手机人民网 原创稿  

据北青报消息,相声艺术家、教育家丁广泉去世先生于2018年1月18日18:58分于北京协和医院因肺癌去世,享年73岁。

丁广泉,回族,生于1944年10月14日,生前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文联理事、朝阳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73年始正式成为侯宝林的入室弟子,并于1985年起在历届国内曲艺、相声大赛中获奖。

1989年为中央电视台创导的相声小品《新编孔乙己》,是丁广泉培养外国笑星的开端。从此,相声无国界,曲艺节目中诞生出了一道独特的国际风景线。二十多年来,丁老师秉承着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洋笑星,包括:大山(加拿大)、卡尔罗(南斯拉夫)、阿玛尔(坦桑尼亚)、郝莲露(德国)、莫大伟等。据了解,遵照丁广泉的遗嘱,他的遗体已由家人无偿捐献给医疗机构。据了解,他生前的遗愿为:无需告别,不办仪式,不留下痛苦,让笑声长存。

见证相声三起三落

1944年,丁广泉出生在西单新皮裤胡同,祖上三代都以厨艺为生。丁广泉出生时,正是相声最危急的时刻。“中国相声最初都是地下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等到解放前夕,这种‘伺候人的’、‘低俗陈旧’的表演与新形势不符,相声演员甚至一上台就被轰下来,觉得有损新中国的形象。”

据北青报消息,相声艺术家、教育家丁广泉去世先生于2018年1月18日18:58分于北京协和医院因肺癌去世,享年73岁。

丁广泉,回族,生于1944年10月14日,生前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文联理事、朝阳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73年始正式成为侯宝林的入室弟子,并于1985年起在历届国内曲艺、相声大赛中获奖。

1989年为中央电视台创导的相声小品《新编孔乙己》,是丁广泉培养外国笑星的开端。从此,相声无国界,曲艺节目中诞生出了一道独特的国际风景线。二十多年来,丁老师秉承着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洋笑星,包括:大山(加拿大)、卡尔罗(南斯拉夫)、阿玛尔(坦桑尼亚)、郝莲露(德国)、莫大伟等。据了解,遵照丁广泉的遗嘱,他的遗体已由家人无偿捐献给医疗机构。据了解,他生前的遗愿为:无需告别,不办仪式,不留下痛苦,让笑声长存。

见证相声三起三落

1944年,丁广泉出生在西单新皮裤胡同,祖上三代都以厨艺为生。丁广泉出生时,正是相声最危急的时刻。“中国相声最初都是地下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等到解放前夕,这种‘伺候人的’、‘低俗陈旧’的表演与新形势不符,相声演员甚至一上台就被轰下来,觉得有损新中国的形象。”

直到丁广泉六七岁时,才第一次听到相声。“那时邻居家刚有了收音机,一到晚上,大杂院里的人就围坐一起边吃窝头咸菜,边听着话匣子,嘻嘻哈哈地捂着肚子,一阵前仰后合。收音机的声音总是开到最大,播的是侯宝林的《婚姻与迷信》。”“其实没听懂什么,就跟着大伙儿一起乐。但我发现很少有笑容的母亲笑了,我心里就想,这玩意儿真好,能让大家都笑。”

此时,侯宝林、老舍先生等正齐心协力改造相声,把它重新推向舞台。侯宝林的《婚姻与迷信》创作于1949年,把讽刺和歌颂结合得恰到好处,成了“新相声”的范本,打开了“艺术服务于政治”这扇本不属于相声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艺人”改称为“同志”,相声演员终于堂堂正正地被称作“文艺工作者”,得到了社会的青睐。

相声已经在丁广泉年幼的心里扎下了根。上学后,他加入了学校的文艺队,业余时间学说相声。“1951年侯宝林的相声走进中南海,毛主席听后,相声在民间曲艺中的地位更高了。”丁广泉也有了自己的偶像——马连良、梅兰芳和侯宝林。“别人给我一张照片,呀,大黑牙,是侯先生!我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把它挂在墙上。”

当时丁广泉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考进中央广播说唱团,拜侯宝林先生为师。

三年自然灾害后,部队文艺红火起来,带动了地方文艺,以马季为首的新一代青年相声演员脱颖而出,掀起了相声的第二次高潮。伴随这个大潮,1964年丁广泉进了国防科工委文工团。“当时很不情愿,我先考上中央广播说唱团,都要去报到了,又被国防科工委看中,国家规定一切服从部队,我不得不去。”

丁广泉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去,拜侯宝林为师竟晚了近10年。1973年,丁广泉终于在老作家苗培石的引荐下,见到了侯宝林先生。当年,相声界拜师极为严格,必须有“引、保、代”三师(引荐人、保人和代师传艺人)。就这样,苗培石为引师,文学家吴晓玲(胡适弟子)、武生泰斗王金禄为保师,丁广泉正式成为侯宝林的第七位入室弟子。

学艺30年才成名

“我跟侯老学艺时,几乎是一直受批评,没有得到过表扬。他甚至说我条件不好,行不惊人、貌不压众。”

“怎么会呢?您年轻时候挺帅的。”记者看到墙上丁广泉年轻时候的照片,英俊潇洒。“相声演员不在于帅,而在于怪。师傅认为我的优势应该搞相声理论,因为我们这一代相声演员,正经高中毕业的没有几个,我算是文化水平高的。”

1954年便开始说相声的丁广泉,真正出名却是30年后。

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体味到相声的本质后,丁广泉对艺术有了全新的了解。198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相声电视剧《破财招灾》,丁广泉饰演剧中的主角“二大伯”。剧情讲述一位北京的孤老头“二大伯”,迷上了当时流行的有奖购物,最后为商家的促销行径付出惨痛代价。“那才是我的第一次突破。”

1985年的北京,电视还只能收看三个台。头天晚上“二大伯”一亮相,第二天便成了“热门货”。丁广泉就这样出名了,“二大伯”成了北京老百姓对他的别称,一直流传至今。

紧接着,丁广泉开启了“女子相声”的先河。他创作的女子相声《生活的浪花》第一次得到了侯老的赞扬。“说实话,这可能是侯老给予我的唯一表扬,心里真是激动。”丁广泉把它称为“自己的第二次突破”。之后,他进入中国煤矿文工团,和妻子杨家音联手打造了电视剧《生活的浪花》。

接下来,丁广泉又有了“第三次突破”——教洋人说相声。1989年,他收了洋徒弟大山并创作相声《新编孔乙己》,一炮打响。“那时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对外国人了解特别少,看老外说相声很稀罕,就这一下,一发不可收拾。”

丁广泉能教洋人说相声的消息不胫而走,电视台纷纷找来;而外国留学生也没有想到,在学汉语这么难的情况下,会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从此,巴西、美国、黎巴嫩、荷兰、法国、日本……越来越多的“各色”徒弟,几乎挤破了丁广泉的家门。

教洋人不为赚美金

又逢周六,下午3点是洋徒弟们固定的上课时间。这一天记者接到一条短信:“今天我们的课改在丁老师家进行。”发信人是来自法国的朱立安,他已经跟丁广泉学了三年相声,现在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外看点》栏目的主持人。

“丁老师好!”第一个到的是李霁霞,常在电视中看到。一进门,她便被师母拉到一边,“快吃药,我都给你备好了。”“这么多,都吃呀?”李霁霞撒起了娇。“赶快吃,没商量,后天你还要演出呢。”李霁霞来自法国,曾在四川大学留学,是从大山的网站上认识丁广泉的。她是个孤儿,早已把丁广泉视如生父,就连交男朋友,也要过丁老师这关,“您要是一点头,我们就成了;摇头,我们就吹。”在师傅的引荐下,李霁霞不但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还留在了中国煤矿文工团。

接着莫里斯、董默涵、布福海、朱立安……50多平米的房子挤进了十几个“大块头”。“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呢,地下、桌上,就差墙上没爬了,”丁广泉说。“这么多学生,各个国家的,教起来难度很大吧?”看着眼前“五颜六色”的大个儿,记者都有些犯晕。

“教洋徒弟不能完全遵循老祖宗那一套,得镇,也得哄,有时更像家长。”丁广泉带他们出去演出,年轻人演完了就想出去玩,“出去可以,但必须早回来。你们不回来,我就不睡觉。”洋徒弟们爱师傅,也怕师傅,怕老人家不教他们了。

对于丁广泉教洋学生,记者也听过很多质疑。有人批评他:“不务正业,不过是经营自己的一个手段。”也有人指责:“教洋学生,不就为了赚美金?”……

趁着学生们都在,记者问:“您收多少学费?”还没等丁广泉回答,朱立安笑了,“哈哈,我们给他钱?好像都是他给我们钱。”要是排练晚了,连吃喝都算在丁广泉头上。

“你们上台,会不会抢老师的戏?”朱立安想了想:“我们抢老师戏的时候太多了。”对于这些问题,丁广泉说,“我只知道,师傅教我的时候就没问我要过钱,没这规矩。但他比管儿子还严,那时候当学徒,每天提开水、倒尿盆、给师傅沏茶、点烟都是家常便饭,让你体会学徒难,更要加倍努力。”

听了师傅的话,洋徒弟们突然安静下来。“老师,我给您倒杯水,”朱立安赶紧起身,“其实我们来他家,都是他给我们倒。”学生们又全乐了。

面对老师遭到的质疑,已经来中国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的西非贝宁人莫里斯,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大部分都是跟丁老师学的,而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坦率地说,我很清楚丁广泉的名气没有马季大,也没有姜昆大,但如今来自7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外国人都会中国的语言艺术——相声,这个成就属于丁广泉。

综合:北京青年报、《环球人物》 ( 2007-03-01 第五期 )

(责任编辑:董博识)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