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旅游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取得大收获

2018-01-23 08:09 新华网  

根据最新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的规模、等级、出土遗迹反映出大上清宫由肇始到发展、兴废的过程,对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高价值。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胡胜在21日召开的大上清宫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介绍,考古队历时四年对遗址5000平方米进行了系统性发掘,摸清了大上清宫宫观建筑的主体结构、布局规律以及周围附属建筑的空间配置关系;同时对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展开调查,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遗存29处;出土大量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

“这些遗存基本反映出唐宋之后以大上清宫为中心的道教分布状况、影响范围等状况,描绘出龙虎山地区道教活动以大上清宫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过程。”胡胜说,这证明了大上清宫强大的道教文化影响力。

据介绍,在出土的文物和相关遗迹中,多件实物彰显出“皇家气质”:

——仿故宫建制。从建筑规制看,两宫之一的上清宫主体宫殿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分布在工字连座台基上,这种建筑形制是参照北京故宫乾清宫—坤宁宫的样式建造。

——黄绿琉璃构件。目前遗址内绿琉璃散落情况较多,仅御碑亭处出土了黄琉璃。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涛说,南京的明故宫也使用了黄绿琉璃瓦,这属于皇家规制。

——龙纹瓦当。出土的龙纹瓦当形式多样,具有11种不同形态。龙纹的使用,将大上清宫与一般道教宫观区分开来。

——斗牛屋脊蹲兽。遗址出土了一件蹲兽脚部残件,经初步推断为斗牛之蹄。古代屋脊蹲兽的数量象征着建筑等级,按照蹲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的排列顺序,斗牛在第九位,而目前只有故宫的太和殿用了十个。

根据最新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的规模、等级、出土遗迹反映出大上清宫由肇始到发展、兴废的过程,对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高价值。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胡胜在21日召开的大上清宫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介绍,考古队历时四年对遗址5000平方米进行了系统性发掘,摸清了大上清宫宫观建筑的主体结构、布局规律以及周围附属建筑的空间配置关系;同时对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展开调查,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遗存29处;出土大量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

“这些遗存基本反映出唐宋之后以大上清宫为中心的道教分布状况、影响范围等状况,描绘出龙虎山地区道教活动以大上清宫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过程。”胡胜说,这证明了大上清宫强大的道教文化影响力。

据介绍,在出土的文物和相关遗迹中,多件实物彰显出“皇家气质”:

——仿故宫建制。从建筑规制看,两宫之一的上清宫主体宫殿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分布在工字连座台基上,这种建筑形制是参照北京故宫乾清宫—坤宁宫的样式建造。

——黄绿琉璃构件。目前遗址内绿琉璃散落情况较多,仅御碑亭处出土了黄琉璃。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涛说,南京的明故宫也使用了黄绿琉璃瓦,这属于皇家规制。

——龙纹瓦当。出土的龙纹瓦当形式多样,具有11种不同形态。龙纹的使用,将大上清宫与一般道教宫观区分开来。

——斗牛屋脊蹲兽。遗址出土了一件蹲兽脚部残件,经初步推断为斗牛之蹄。古代屋脊蹲兽的数量象征着建筑等级,按照蹲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的排列顺序,斗牛在第九位,而目前只有故宫的太和殿用了十个。

——9999斤大铜钟。如今在龙虎山景区嗣汉天师府内的元代大铜钟也是大上清宫遗址的遗存,据说这口钟仅比故宫的铜钟少一斤。

——大体量的石柱础。三清阁存留的柱础底座长86厘米,露明部分直径64厘米,在一般道教宫观难见,只有皇家建筑才会用如此巨大的建筑石材。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总建筑师崔光海认为,大上清宫是江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北方官式建筑之一,是北京宫廷与地方宗教团体互动的具体实物,代表了正一道天师与皇帝的密切交集,且遗址所蕴含的各方信息不可估量,是研究朝廷与地方关系、政治与宗教关系、官式建筑与地方作法融合的重要实例。(袁慧晶)

(责任编辑:田虎)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