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冷兵器时代最后的勇将:他在大沽口击败英法军

2018-01-25 10:43 人民网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海口防务,派礼部尚书瑞麟为直隶总督,协同重修大沽炮台。

受命筹备防务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顿军队,恢复大沽水师建制,并在重建5座炮台的基础上,又在北岸增建石头缝炮台1座,做后路策应。南北炮台临海地带,加长海堤,内盖兵房,上立木垒。炮台共安2500公斤至5000公斤铜炮10尊,洋铁炮24尊。河口水面排放木筏、铁锁、缆绳,水下插立木桩、沉放铁戗。在驻兵方面,大沽水师设额兵3000名,南北炮台守兵4000名,石头缝炮台和新河、草头沽驻兵3000名,统由僧格林沁指挥。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驻兵2100名,由都统西凌阿督率。同时,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河湾两岸新建连营8座,外筑木垒、炮台,配以5000公斤大炮6尊,洋铁炮6尊。全部驻军12000余名。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海口防务,派礼部尚书瑞麟为直隶总督,协同重修大沽炮台。

受命筹备防务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顿军队,恢复大沽水师建制,并在重建5座炮台的基础上,又在北岸增建石头缝炮台1座,做后路策应。南北炮台临海地带,加长海堤,内盖兵房,上立木垒。炮台共安2500公斤至5000公斤铜炮10尊,洋铁炮24尊。河口水面排放木筏、铁锁、缆绳,水下插立木桩、沉放铁戗。在驻兵方面,大沽水师设额兵3000名,南北炮台守兵4000名,石头缝炮台和新河、草头沽驻兵3000名,统由僧格林沁指挥。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驻兵2100名,由都统西凌阿督率。同时,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河湾两岸新建连营8座,外筑木垒、炮台,配以5000公斤大炮6尊,洋铁炮6尊。全部驻军12000余名。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但咸丰皇帝对外国公使入京换约有顾虑,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向在上海的桂良发出上谕:换约可在上海进行,不得已可准予进京;但每个公使带人不准超过10名,不得携带武器;入京时不得坐轿,换约后不得久驻、经与交涉,英、法公使仍坚持“入都换约”。1859年5月,英使普鲁斯、法使布儿布隆、美使华若翰率军舰21艘,侵略军2000多人,由上海相继北上。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队在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率领下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通知联军,待桂良到天津后,再由清政府派兵保护三国公使,进京换约。并且命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亲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国公使。英、法联军一口拒绝从北塘登陆,狂妄叫嚣:“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贺布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原定6月24日发动进攻,由于美国公使要求等待美国舰队一同参加,决定把进攻发起的时间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军向大沽发起攻击。贺布亲率联军舰艇12艘(英国浅水蒸汽炮舰11艘,法国浅水蒸汽炮舰1艘),从拦江沙向海口开进。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到下午2时,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以舰艇数艘排除水中障碍物,开辟通路。其余军舰排列在旁,进行挑衅。在此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直隶总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员拿照会劝说使节由北塘登陆换约。英、法侵略军拒绝接受照会。

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立即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并炮击两岸炮台。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掀开炮台的遮盖物开始猛烈射击,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不久多艘联军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到下午4时,包括旗舰在内的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联军见势不妙,遂竖起白旗诈降,一旁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拿海军准将也急忙率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调整部署后,继续向炮台攻击。

下午5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英、法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在英军勒蒙上校指挥下,分乘帆船、舢板20余只,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取南岸3座炮台。侵略军登陆后,一方面遭到炮台炮火杀伤,另一方面道路泥泞很难前进,同时遭到守军和由新河前来增援的满蒙骑兵的阻击,被迫后撤。是夜,英、法联军又继续进攻,清军在火弹照明下,英勇抗击,又给敌以重大杀伤。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彻底失败,残部一直溃逃到杭州湾。

此次战役史称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法军司令也受伤。清军阵亡32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与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坚固设防及其正确指挥分不开的。直隶总督恒福在战后上奏清廷说:“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可见,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在1859年9月发表《新的对华战争》中,对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以“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就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的评论,抨击了英法的侵略行径,肯定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北方网编辑欣文)

(责任编辑:乔立远)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