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有电没电大不同

2018-01-28 08:59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祝大伟

图为国网公主岭市供电公司施工队伍在“井井通电”工程中施工作业。
  郭 庆摄

“有电没电,生活大不一样。日子的变化就跟这灯似的,以前过得憋屈,如今过得敞亮。”吉林省公主岭市龙山乡泉眼村贫困户代玉林说。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让泉眼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动力电,也让代玉林的日子亮了起来。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十三五”期间农村用电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2%。农村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究竟会给农民和农村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公主岭市进行了走访。

家里的生活——

“能撵一撵城里喽”

“呦,大爷,您家这屋不大,屋顶上灯不少啊,还嫌不够亮?”镇上供电所所长柳洋第一次到代玉林的新家,就被屋顶上的两盏灯吸引了,禁不住打趣地问道。

“咱是为了方便。看,够亮不?”代玉林边解释,边把屋顶上的圆形吸顶灯和节能灯都打开了给柳洋看。

59岁的代玉林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他和老伴住进了新房,全家脱贫。“以前电不足,灯光暗,还呼啦啦晃得慌,灯泡用用就憋。”代玉林感叹说,“照亮都不行,电饭锅、电冰箱就更跟咱没关系了。人家城里人的电饭锅做一顿米饭40分钟,咱得一小时,电压不够。”

2016年,泉眼村电网改造完毕。代玉林家门前的电线杆子由8米蹿到了10米高,两根电线变成了4根。

图为国网公主岭市供电公司施工队伍在“井井通电”工程中施工作业。
  郭 庆摄

“有电没电,生活大不一样。日子的变化就跟这灯似的,以前过得憋屈,如今过得敞亮。”吉林省公主岭市龙山乡泉眼村贫困户代玉林说。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让泉眼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动力电,也让代玉林的日子亮了起来。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十三五”期间农村用电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2%。农村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究竟会给农民和农村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公主岭市进行了走访。

家里的生活——

“能撵一撵城里喽”

“呦,大爷,您家这屋不大,屋顶上灯不少啊,还嫌不够亮?”镇上供电所所长柳洋第一次到代玉林的新家,就被屋顶上的两盏灯吸引了,禁不住打趣地问道。

“咱是为了方便。看,够亮不?”代玉林边解释,边把屋顶上的圆形吸顶灯和节能灯都打开了给柳洋看。

59岁的代玉林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他和老伴住进了新房,全家脱贫。“以前电不足,灯光暗,还呼啦啦晃得慌,灯泡用用就憋。”代玉林感叹说,“照亮都不行,电饭锅、电冰箱就更跟咱没关系了。人家城里人的电饭锅做一顿米饭40分钟,咱得一小时,电压不够。”

2016年,泉眼村电网改造完毕。代玉林家门前的电线杆子由8米蹿到了10米高,两根电线变成了4根。

“从30千伏安改造成100千伏安,电力设备升级让电量损失率降低约2%。”柳洋介绍,电线从以前的裸线,到现在带皮的绝缘线,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提高了。

“两根线是单项供电,只能点灯。”代玉林说,村里这家养个牛、那家养个猪的,用机器磨点饲料还得留心听着别人家的动静,一起开机准保就憋住不动啦,谁也干不了活。

代玉林家养了一头耕牛,一个来月就得用铡草机铡一棚子苞米秆作饲料。“如今,四根电线通到家家户户,动力电380伏,有劲。”代玉林说着,把铡草机一开,嗡嗡作响,抱起苞米秆放进去就被粉碎成渣,直接扬进木头板扎的饲料棚里。

“院子里的菜园子浇水、平时饮牲口,只要一拉电闸,井里的水泵就蹭蹭抽水。咱日子过得越来越省劲儿啦。”代玉林说起用电的方便,恨不得把家里的变化都数一遍。

2016年至今,吉林省已完成2141个自然村动力电建设与改造任务,解决了这些村不通动力电和动力电不足问题。

“现在,村里电力建设跟城里差别不大了,农民过冬也可以用上电炕、电暖气,节能又环保。”坐上热炕头,柳洋跟代玉林唠起家常。

“电足了,咱的生活也能撵一撵城里喽。”代玉林接过话茬说。

村里的产业——

“只要敢想就能干”

眼下,代玉林算了算收入,去年土地流转给黑木耳基地收入了2100元,在基地打工收入6000元,两口子木耳基地分红接近1300元。

“赶上好时候啦,前两年还住土坯房,房顶泥薄得都露了天,冬天屋里睡觉脑袋被风嗖嗖吹得凉哇。”代玉林不敢想,自己就这么住上了明亮的新房,还靠着村里的黑木耳产业有了更多收入。

泉眼村地处公主岭市南端,是省里重点扶贫村。“村里67户贫困户161人,每人每年可从木耳基地分红600元以上。”村主任刘生说,目前村集体产业发展得好,全村已经脱贫摘帽。

“2014年就已经考察好了养黑木耳的项目,当时电力解决不了,项目就黄了。没有电,想都不敢想,还说啥做。”刘生说,以前村里基本上就是种苞米这单一产业,想搞副业根本没条件。

2016年,电网改造完毕,泉眼村集中启动木耳种植、獭兔养殖、秸秆加工等脱贫致富项目。“如今,村里发展产业,只要敢想咱就能干。”刘生说。

离代玉林家不远就是养猪户李德春家。一走进院子,就看见3米来高的苞米篓子跟个大车箱似的,装得满满当当。

“自家30亩地产的苞米,正好够自家小养殖场,自己就转化了。”李德春说,目前还存栏50多头猪,一天需要磨100多斤饲料。

在李德春家的院子里,捯粮的履带机器和磨料器一应俱全。“自己加工饲料比买成料一斤能便宜近3毛钱,自家用的是农电4毛钱多点一度。”李德春精打细算,一拉电闸磨料、喂水的活就干完了,自己只需要收拾粪就行。

“就靠自己一个人养,一年出栏百十来头猪,纯收入4万多元,挺轻松。”李德春说。

“村里农户养猪、养牛的都发展起来了,养猪有6户规模比较大,养牛20头以上的有4户。” 如今,刘生帮大伙找项目也更来劲。

近两年来,吉林省已经完成609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现在就满足了,咋使都够用。”说起对电力还有啥期盼,刘生和村里人感觉很知足。

地里的庄稼——

“咱想种啥就种啥”

“现在供不上货了,刚刚把所有的大黄瓜都摘完卖掉。”在湿热的大棚里,龙山乡建设村农民赵洪军正忙碌着收拾黄瓜秧。眼下,大棚里的黄瓜2.5元一斤都批发给了客户。

“滴灌、照明、电机卷放棉被,大棚没电咋干?”赵洪军说,自家的6个大棚一年得用7000多元的电。

种黄瓜和葡萄,赵洪军的大棚全年下来能收入25万元左右。“农电通到地头,搞起大棚种植,生活才有奔头。”赵洪军感叹道。

“求天不如靠电力,牵来电线到地里。旱地变成水浇地,农民心里有了底。”在吉林省农村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

近年来,吉林省完成9.3万眼农田灌溉机井通电及改造工程,正努力实现平原地区“井井通电”目标。

“‘井井通电’不仅能旱涝保收,更是让咱想种啥就种啥。”朝阳坡镇孔家村农民张英文就搞起了香瓜种植。如今,孔家村临近公路的地块成了香瓜的种植带。

在张英文家的田里,电线杆由远及近立在地头,3平方米大小的小砖房就是水井,电线连接到小砖房的电闸处。

“这个电通的,对咱农民太有利了。”张英文说,香瓜比苞米效益好,1垧地(约为15亩)纯收入得2万多元,水充裕就能安心种香瓜。

张英文大致算了一下,用电带水泵比柴油机节省一半费用。“柴油机带水泵抽水,费钱还折腾人,得成天成宿地盯着,给机器加油加水。遇到旱的年头,靠柴油机浇地,得赔死。”

张英文也见过,机井遍地却没有电的时候,曾经有农户为了省钱,用自己家的四轮子往地里拉水浇地。“如今,一拉闸就完事了,不用人看着,还省钱。”张英文感叹道。

因为香瓜种一茬就得更换地块,张英文盼着“井井通电”尽可能实现全覆盖:“田里增加的井建到哪儿,电最好就能通到哪儿,这样我们就能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土地种瓜。”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8日 11 版)

(责任编辑:赵爽)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