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9 11:15 解放日报
不久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来到“一席”演讲。作为一名曾在秦始皇陵工作了十年的考古队长,他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我来自西安,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述通过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基本上是这样的:秦始皇是一位残暴的暴君,在位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动辄被关进监狱。但是,一直有个问题我们没有想通:这么一个不堪的人,他对那个社会做了那么多负面的破坏,为什么时至今日人们谈起秦始皇仍是那么津津有味,而没有把他骂臭?
我觉得这可能和我们对秦始皇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有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做了些什么事情?他对以后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其实我们知道得不多。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就是我们对文明的认识。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社会治理体系,二是宇宙观,三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最大共识。中国人和印度人、日本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长相和语言不同之外,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
秦始皇在他39岁统一中国后的那段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建构。只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为历史赋予他的时间太短了,所以他没有完成。
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
不久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来到“一席”演讲。作为一名曾在秦始皇陵工作了十年的考古队长,他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我来自西安,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述通过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基本上是这样的:秦始皇是一位残暴的暴君,在位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动辄被关进监狱。但是,一直有个问题我们没有想通:这么一个不堪的人,他对那个社会做了那么多负面的破坏,为什么时至今日人们谈起秦始皇仍是那么津津有味,而没有把他骂臭?
我觉得这可能和我们对秦始皇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有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做了些什么事情?他对以后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其实我们知道得不多。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就是我们对文明的认识。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社会治理体系,二是宇宙观,三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最大共识。中国人和印度人、日本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长相和语言不同之外,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
秦始皇在他39岁统一中国后的那段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建构。只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为历史赋予他的时间太短了,所以他没有完成。
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
关于秦始皇的描述,最原始的文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秦始皇陵与司马迁的记载之间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马迁所写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基本上是靠谱的。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修建了将近40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古,我们也认识到,司马迁对修建秦始皇陵的描述多少又有一些夸大其词的成分,这可能是因为司马迁想给汉武帝献谏言:您老人家不能大兴土木,不能劳民伤财,不能这么建陵墓,您看看秦始皇就这么干的,结果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这其实是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秦灭亡就开始了,一直到司马迁集大成。批判秦始皇的人当中,有几个著名的人物:贾山、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都是儒学出身。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代表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我们对秦始皇陵的墓室进行过两次科学的探测。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秦始皇陵的地宫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达到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么一种设计。
那是不是如此呢?秦始皇陵里是不是有水银呢?
经探测,秦始皇陵地宫里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并且这些水银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水银不是土壤本身所携带的,而是从地宫里挥发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在地宫里放水银,一是为了长生不老,防止尸体腐烂,二是为了防止盗墓。还有人夸张地说,也许有朝一日把秦始皇陵发掘了,秦始皇还安然无恙地躺在地宫里。其实这都是拍脑袋的说法,在秦始皇的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水银有这些用途。当时,水银除了用于鎏金鎏银之外,就是一种治癣的中药原料。
水银的剧毒和防腐功能,是在后世才被逐渐认识的。当时秦始皇在地宫里放水银,其实只有一个功能:以水银为江河大海。那么为什么要用水银来模拟江河大海呢?因为水银是一种水德的标志。
战国后期,为了找到社会发展变化的法则,以邹衍为代表的一派学人发明了五行相克说。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每一个朝向代表一种德,五行对应了“五德”。秦人认为自己到了水德,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始皇地宫里以水银来代替水,这其实是一种水德的标志。
这是秦朝建立帝国和秦始皇执政合法性的一种证明和支撑。
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政治体制
去参观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坑,目前发现的陪葬坑有200多座。
这些陪葬坑,如果里面出现兵马俑就是兵马俑坑,出现马和车就是马厩坑。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就想:这么多坑是干什么用的呢?过去我们认为秦始皇比较贪婪,他要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带到地下。
秦始皇可能真的很喜欢马,而马也在大秦走向帝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对秦文明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为什么在秦始皇陵的里里外外,以及墓室周围都有大量的马?这讲不通。
后来我们发现,这些陪葬坑可能是秦始皇想让后人知道,秦始皇和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帝王是完全不同的。这一个个的陪葬坑,象征着一个个的中央政权下属机构,这个中央政权就是皇帝专治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这一套政治体制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在秦之前的古代帝王都采取贵族分封制,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国家终于走向了末路。春秋战国550年,群雄割据,打来打去,到了秦始皇,终于确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所以说,过去所有的帝王去另一个世界时,带走的是和他个人生活有关的东西,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墓室,就相当于一间卧室。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就是把一个秦国的版图放到墓室里去,放到卧室里去。
秦始皇从他39岁统一中国到50岁去世,这十多年里干了太多的事情。我们所熟知的事情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辙等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工作,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建立社会治理体系。
秦始皇生前对这套政治体制充满了无限信心,所以他死后到了地下,也想让帝国的江山从始皇帝一直传下去,传至千秋万代。在《史记·秦始皇本纪》 里有这么一段话:“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在秦始皇陵中,我们发现这么多的陪葬坑,其实就是秦始皇的百官系统。百官就代表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从秦始皇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漫长时间。时至今日,它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始皇所构想的帝国
之前提到,由于在位时间不长,秦始皇对于秦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显得比较仓促。
这种需要达成共识的思维方式就是:人们在一套新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彼此应该怎么相互交流、共处。这种价值观一直到了200多年以后,经过“王莽改制”才渐渐统一起来。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其实就是求大、求实。因此,整个秦始皇陵的设计也是仿照都城的样式,气势恢宏。
秦始皇陵里的瓦直径有半米长,每一块瓦上都盖有一个章。这个章上是工匠的名字,让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瓦上面,这也许和我们今天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相类似。
秦始皇陵里还有一项非常高明的工程——阻排水渠。因为整个秦人地区是南面高北面低,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是从东南流向西北。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墓室,秦人在墓葬的东、南、西面挖了一个水渠,再用青膏泥把水渠堵起来,然后把水排走,再把它堵起来,形成一个水坝。
前几年修建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也遇到地下水的问题,地基挖开后,发现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怎么办?后来采取的解决办法,和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工程师所用的方法一模一样。
秦始皇陵中还有一个封土建筑。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是116米,116米有将近40层楼高,但没有建成。后来遇到农民起义,实际封土高度为55米。即便如此,55米也是中国古代陵墓中最高的。这个高度体现了所谓的“非壮丽无以重威”。
而秦始皇陵的封土不仅达到了最高的高度,而且在封土里还有一层建筑。这个建筑在地面以上,遍布墓室周围,高出地面30米。它是水平的,然后外侧呈九层台阶状。台阶上面还有廊坊,屋面上有瓦,这是供秦始皇的魂灵登高望远用的。这个建筑的设计方案很可能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摩索拉斯总督,修建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的摩索拉斯陵墓,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从秦始皇陵的地宫、陪葬坑以及一些高等级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所构建创造的一个新时代。在秦之后,又渐渐形成了中国汉文明的形态和框架。按我的理解,其实所谓的汉文明,就是以汉字为交流语言、以天地阴阳为宇宙观、以对立变通为思维方式、以讲求规矩为行为处事方式的文化体系。
这也就是秦始皇所构想的帝国。
(演讲:段清波;整理: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