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史海钩沉

“徐悲鸿巨制”领衔中国美术馆开年三大展

2018-01-29 11:29   

2018年伊始,在迈入新时代之际,中国美术馆新年展:“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笔墨当随时代——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展”于1月25日隆重开幕,为观众献上新春的祝福。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

三件国宝首次聚首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197cmx349cm,1930,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是国内外第一次围绕徐悲鸿大型美术主题创作进行的全方位策展,也是徐悲鸿美术精品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地集中展示。 “大展’将徐悲鸿作品中民族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当代的新展示、新媒体、新方法、新载体的不断传扬与积极拓展,使‘悲鸿精神’的当代彰显融入新的时代语境,增添了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展览展示并梳理了徐悲鸿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历史价值性的系列作品118件,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巨制;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其中多件图稿为首次展出;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为系列主题创作而绘制的图稿。

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骥说:“《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徯我后》是国家一级文物,按照国家文物局规定,通常我们只能展示一幅,这次展览三幅作品同时展出,同时还展示了《愚公移山》的国画稿,还有徐悲鸿两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长卷《巴人汲水图》和《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是23年来在美术馆做的最大一次徐悲鸿展览。”

徐悲鸿《愚公移山》,布面油画,213cmx462cm,1940,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客居印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本次展览最吸引眼球的一幅作品,其中的图稿叙事生动而精彩,除了作品本身,展览中还辟出专门区域一并展出了画家为这件作品而描绘的一系列小幅素描。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并宣传抗日,直到1940年12月才离开印度。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愚公移山》。作为《列子》中记载的故事,《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者,他带领家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顽强进取。

1940年7月,徐悲鸿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是年9月,完成油画《愚公移山》。在构图上,油画《愚公移山》取消了中国画《愚公移山》中描绘的挑筐壮汉与负重大象,并将大肚壮汉从开山行列的左二换到左一。油画的远景更为开阔,蓝天白云,山峦起伏,树丛人家,生机盎然,将读者视线引向天际。《愚公移山》章法的不断成熟得益于画家对于主题与素材的苦心经营。

当时为了创作的便利,《愚公移山》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印度国际大学(位于圣地亚克)的学生甚至争做徐悲鸿的模特。画稿中有位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拉甲枯马尔啼亚。徐悲鸿每次请他做模特,他都很高兴,并且随叫随到。有人问徐悲鸿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愚公移山》的主要场面是表现开山劈石的六位壮汉,他们身强力壮、筋骨结实,徐悲鸿为他们绘制了大量素描。譬如,对于举耙动作,他进行了详尽的素描分析,从直立举耙,到弯腰举耙,再到曲腿举耙,将劳动者脚踩大地、血脉偾张、奋力开凿的气概表现得气势磅礴,显示出画家对于这一动作的高度关注,因为在画中最震撼人心、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就是壮汉们叩石垦壤之景,他们手抡钉耙,高高举起,呼呼生风,动感极强,如排山倒海。

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他还描绘了许多未见于《愚公移山》画中人物与动作的图稿,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图稿叙事中,对于动作的反复推敲与精心优选,徐悲鸿的创作思路日趋明晰。

1940年4月2日,徐悲鸿在致舒新城的信中说:“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的起一伟大之图。”可见创作《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心间盘桓20年之久的宏愿。悲鸿在欧洲求学期间,在看到那些深沉宏大的西方历史故事油画时,已萌生了为本民族历史故事绘写巨制的宏大理想。1940年,抗日战争日益残酷,日本围困着中国。为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民用原始工具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中开凿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修路时,很多工友跌进山谷,十分惨烈,但是为了抗战,无人退缩。徐悲鸿听闻这一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后,更加激发了他创作《愚公移山》的决心,以此画来激励民众,团结一致,打败日寇。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古老神话的现代图像诠释,更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的艺术史诗!

在印度,徐悲鸿也画了很多其他的速写及素描,从当地风土人情到各种动物,从伟人肖像到印度风景,从学校音乐课到自画像,均入画图,并诞生了《泰戈尔像》《甘地像》《印度妇女》《喜马拉雅山之林》等作品。中国画《泰戈尔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物画杰作,在创作它之前,徐悲鸿关于泰戈尔的速写与图稿多达十余幅,刻画了沉浸在工作中的泰戈尔的不同神态,这些别具特色的图稿在鲜活的叙事中成功地实现了形象的艺术展示与文化传播。

徐悲鸿,《群奔》,纸本水墨,95cmx181cm,1942,徐悲鸿纪念馆藏

从神话故事到寓言象征到抗战隐喻,再到民族精神,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愚公移山》以及抗战系列作品是徐悲鸿艺术作品中饱含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经典之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愚公移山”在当今社会语境中,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劲头,是务实重干、勇于担当的时代使命,亦是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此次展览是对徐悲鸿艺术中爱国情怀的追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对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阐释。徐悲鸿以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气概鼓舞着民众在国难岌岌之时坚定信念、心怀国家、争取胜利,借古老的神话传达着一个画家对时代命运、国家兴亡的关怀,用震人心魄的艺术语言、宏大的气势传承着一个伟大民族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文化。

馆长吴为山说,今天我们研究徐悲鸿,将发现他的悲天悯人不仅表现在他给自己改名“悲鸿”、给新居取名“危巢”上,更体现在他的一幅幅由心血集成的作品之中。心怀振兴中国美术之壮志,饱含沟通中西美术精华之激情,他力体力行,无怨无悔,苦心孤诣,奋力向前。突破了之前的中国油画家、国画家不能进行大型主题性创作的局限,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排除万难,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巨作。它们的展示、教化、宣传与传播,不断深入人心,使这些作品紧密地与画家的家国忧思结合起来,与民众互舞,与同道互勉,与社会共鸣,与时代交响,这些充满着民族精神的杰作以及由其图稿构成的叙事历程生动地见证了徐悲鸿与其时代的重要关系。

依托于该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于开幕当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七层举行,吴为山馆长担任学术主持。研讨会围绕民族精神、图稿叙事、家国忧思三个议题进行,将徐悲鸿艺术思想与美术作品中呈现的民族与时代的关系,予以新的解读与阐释。展览展出至3月4日,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逢周一闭馆)

2018年伊始,在迈入新时代之际,中国美术馆新年展:“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笔墨当随时代——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展”于1月25日隆重开幕,为观众献上新春的祝福。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

三件国宝首次聚首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197cmx349cm,1930,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是国内外第一次围绕徐悲鸿大型美术主题创作进行的全方位策展,也是徐悲鸿美术精品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地集中展示。 “大展’将徐悲鸿作品中民族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当代的新展示、新媒体、新方法、新载体的不断传扬与积极拓展,使‘悲鸿精神’的当代彰显融入新的时代语境,增添了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展览展示并梳理了徐悲鸿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历史价值性的系列作品118件,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巨制;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其中多件图稿为首次展出;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为系列主题创作而绘制的图稿。

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骥说:“《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徯我后》是国家一级文物,按照国家文物局规定,通常我们只能展示一幅,这次展览三幅作品同时展出,同时还展示了《愚公移山》的国画稿,还有徐悲鸿两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长卷《巴人汲水图》和《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是23年来在美术馆做的最大一次徐悲鸿展览。”

徐悲鸿《愚公移山》,布面油画,213cmx462cm,1940,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客居印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本次展览最吸引眼球的一幅作品,其中的图稿叙事生动而精彩,除了作品本身,展览中还辟出专门区域一并展出了画家为这件作品而描绘的一系列小幅素描。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并宣传抗日,直到1940年12月才离开印度。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愚公移山》。作为《列子》中记载的故事,《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者,他带领家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顽强进取。

1940年7月,徐悲鸿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是年9月,完成油画《愚公移山》。在构图上,油画《愚公移山》取消了中国画《愚公移山》中描绘的挑筐壮汉与负重大象,并将大肚壮汉从开山行列的左二换到左一。油画的远景更为开阔,蓝天白云,山峦起伏,树丛人家,生机盎然,将读者视线引向天际。《愚公移山》章法的不断成熟得益于画家对于主题与素材的苦心经营。

当时为了创作的便利,《愚公移山》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印度国际大学(位于圣地亚克)的学生甚至争做徐悲鸿的模特。画稿中有位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拉甲枯马尔啼亚。徐悲鸿每次请他做模特,他都很高兴,并且随叫随到。有人问徐悲鸿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愚公移山》的主要场面是表现开山劈石的六位壮汉,他们身强力壮、筋骨结实,徐悲鸿为他们绘制了大量素描。譬如,对于举耙动作,他进行了详尽的素描分析,从直立举耙,到弯腰举耙,再到曲腿举耙,将劳动者脚踩大地、血脉偾张、奋力开凿的气概表现得气势磅礴,显示出画家对于这一动作的高度关注,因为在画中最震撼人心、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就是壮汉们叩石垦壤之景,他们手抡钉耙,高高举起,呼呼生风,动感极强,如排山倒海。

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他还描绘了许多未见于《愚公移山》画中人物与动作的图稿,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图稿叙事中,对于动作的反复推敲与精心优选,徐悲鸿的创作思路日趋明晰。

1940年4月2日,徐悲鸿在致舒新城的信中说:“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的起一伟大之图。”可见创作《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心间盘桓20年之久的宏愿。悲鸿在欧洲求学期间,在看到那些深沉宏大的西方历史故事油画时,已萌生了为本民族历史故事绘写巨制的宏大理想。1940年,抗日战争日益残酷,日本围困着中国。为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民用原始工具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中开凿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修路时,很多工友跌进山谷,十分惨烈,但是为了抗战,无人退缩。徐悲鸿听闻这一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后,更加激发了他创作《愚公移山》的决心,以此画来激励民众,团结一致,打败日寇。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古老神话的现代图像诠释,更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的艺术史诗!

在印度,徐悲鸿也画了很多其他的速写及素描,从当地风土人情到各种动物,从伟人肖像到印度风景,从学校音乐课到自画像,均入画图,并诞生了《泰戈尔像》《甘地像》《印度妇女》《喜马拉雅山之林》等作品。中国画《泰戈尔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物画杰作,在创作它之前,徐悲鸿关于泰戈尔的速写与图稿多达十余幅,刻画了沉浸在工作中的泰戈尔的不同神态,这些别具特色的图稿在鲜活的叙事中成功地实现了形象的艺术展示与文化传播。

徐悲鸿,《群奔》,纸本水墨,95cmx181cm,1942,徐悲鸿纪念馆藏

从神话故事到寓言象征到抗战隐喻,再到民族精神,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愚公移山》以及抗战系列作品是徐悲鸿艺术作品中饱含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经典之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愚公移山”在当今社会语境中,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劲头,是务实重干、勇于担当的时代使命,亦是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此次展览是对徐悲鸿艺术中爱国情怀的追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对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阐释。徐悲鸿以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气概鼓舞着民众在国难岌岌之时坚定信念、心怀国家、争取胜利,借古老的神话传达着一个画家对时代命运、国家兴亡的关怀,用震人心魄的艺术语言、宏大的气势传承着一个伟大民族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文化。

馆长吴为山说,今天我们研究徐悲鸿,将发现他的悲天悯人不仅表现在他给自己改名“悲鸿”、给新居取名“危巢”上,更体现在他的一幅幅由心血集成的作品之中。心怀振兴中国美术之壮志,饱含沟通中西美术精华之激情,他力体力行,无怨无悔,苦心孤诣,奋力向前。突破了之前的中国油画家、国画家不能进行大型主题性创作的局限,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排除万难,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巨作。它们的展示、教化、宣传与传播,不断深入人心,使这些作品紧密地与画家的家国忧思结合起来,与民众互舞,与同道互勉,与社会共鸣,与时代交响,这些充满着民族精神的杰作以及由其图稿构成的叙事历程生动地见证了徐悲鸿与其时代的重要关系。

依托于该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于开幕当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七层举行,吴为山馆长担任学术主持。研讨会围绕民族精神、图稿叙事、家国忧思三个议题进行,将徐悲鸿艺术思想与美术作品中呈现的民族与时代的关系,予以新的解读与阐释。展览展出至3月4日,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逢周一闭馆)

 

徐悲鸿,《侧目》,纸本设色,111cmx109cm,1939,徐悲鸿纪念馆藏

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

名家笔下的鸟语花香

花开太平世,美在新时代。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于2018年1月25日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一展览汇集了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一百余件,将中国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发展脉络通过具体作品集中展现与梳理。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宋、元、明、清的花鸟画作品,以陈容、边景昭、夏昶、沈周、吕纪、陈淳、徐渭、周之冕、蓝瑛、朱耷、恽南田、高其佩、华喦、高凤翰、李鱓、金农、黄慎、郎世宁、郑燮、李方膺、边寿民等书画家的花鸟画精品为代表,体现了绘物之精、状物之妙、体物之情、写物之神,展现了中国人观察自然的特色视角与抒情写意的独特方式;第二部分展出近现代花鸟画作品,任颐、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于非闇、徐悲鸿、陈之佛、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等艺术家或立足传统,或以西润中,或中西结合,或依中而变,致广大,尽精微,将花鸟画的构图、色彩、笔墨、内涵不断拓展变革,也使花鸟画的抒情性、表现性、象征性、文化性得到新的发展;第三部分展出当代花鸟画作品。通过展出的当代作品可发现,正是在传统基础上,当代画家们向民间艺术学习,向史前艺术取经,向西方现当代艺术巡礼,推动不同画种、画材、画法、画境的交叉结合,使当代花鸟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馆长吴为山表示,中国文化对于万物分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譬如将中国画分为三科:山水、人物、花鸟。与山水、人物相比,花鸟是最能反映人与动植物鲜活关系的画科。无论是花鸟草虫蔬果,还是翎毛鳞介禽兽,皆被归入这一科,并体现其和谐自然、平衡发展的关联性与生态性,堪称花草王国、动物天堂,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这些美的作品济济一堂,理想国的鸟语花香,人世间的生态文明,展现了一部人类心灵观照自然的艺术史与文化观。据悉,展览展出至3月4日,呈现在中国美术馆2至7号展厅。(逢周一闭馆)

笔墨当随时代—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作品展

唱响时代的文化自信

“笔墨当随时代——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作品展”于2018年1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文投集团主办。历史上,江苏文化以其特有的继承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成为中国东南文脉的主流。吴为山馆长表示,在这片热土上,雄浑的汉风和精致的吴韵相互贯通、渗透、影响,形成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多样与圆融共举,守成与开拓并重的地域文化特征,孕育出璨若星河的画家和画派。

1960年傅抱石先生带领江苏山水画家壮行2万3千里,描绘祖国山河新貌,开辟了中国画创作新境界,奠定了“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地位。2016年,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文投集团组织策划了“笔墨当随时代—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活动”,由中国美协组织专家评定的江苏省内19位画家、顾问和特邀画家组成采风写生团,于2016年9月6日出发,历时25天,跨越8个省市,行程3万8千里,写生作品1000余幅。在此基础上,形成150余幅优秀作品,从中选出80余幅展出。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傅抱石等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真迹;第二部分展示参与2016年江苏美术采风团重走万里路的29位画家精心创作的作品,第三部分是新金陵画派1960年、江苏画家2016年两次采风的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本展览不仅是展示画家有感于时代、有感于生活而记录下的真与美,更在于鼓励和引导当下的画家能够继承和保持前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创作出更多“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艺术精品,也希望观众们能通过这些作品,认识到时代环境更替与艺术创作审美变化的统一性,进而听见时代呼唤,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展览展出至2月26日,呈现在13至17号展厅。(逢周一闭馆)

(责任编辑:张淑燕)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