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

河南兰考张庄村:“幸福村”里的“成绩单”

2018-02-19 00:00 人民网  作者:孙博洋、高黎明、杨僧宇

图为张庄村民的笑脸组成的图画,展现了张庄村村民脱贫后幸福的笑容。

九曲黄河在豫东平原蜿蜒奔腾,最后一弯在河南打了个旋儿,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便在这里扎了根。“五湖四海气象万千,神州大地万民欢,同心同德奔小康,十九大精神天下传……”张庄村村民张大娘唱起河南民间艺人白金山创作的新式小调,喜气洋洋地张贴着春联。“你看这‘福’字写得多好,写到俺心里去了!俺们都是幸福村的人!”

正说着,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来串门儿,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起了这一年来自己家里的“成绩单”。听——

“今年不孬,比去年多挣了万把块钱儿。年货可得置办好些。”

“在村里上班,不用出去打工了,不用挤火车往家赶了,路费也省了,这个年过的可轻松多了。”

“日子越过越红火,新房子宽敞了,别村儿的亲戚来串门儿可有面子啦。”

一进张庄村,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着这一年来自己家里的“成绩单”,充满了自豪。这样的情景,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北部的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河南省兰考县的北部,在上个世纪6,70年代,风沙肆虐兰考时期,张庄村是最大的风口。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到了治理风沙的良策,也是在这里首先推广的。然而,到本世纪初,张庄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2014年,711户2963口人的张庄,在册贫困户207户754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与今天的“幸福村”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要说张庄村是如何从从贫困村变成了幸福村,这还要从2014年3月17日这一天说起。

那一天,习总书记来到了河南兰考县张庄村,走进老乡家看望,与村干部和乡亲们座谈,与乡亲们聊家常,和干部们谈工作,鼓励大家往前奔,早日脱贫奔小康。

面对总书记的探望和殷切期待,张庄村人备受鼓舞,向总书记承诺“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

离总书记探望已经过去了近四个年头,现在的张庄村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总书记最牵挂的乡亲们生活的怎么样?张庄村人向总书记承诺的“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兑现了吗?

脱贫攻坚交答卷 收获满满迎新春

从兰考县城一路向北,人民网记者一行驱车10多公里,来到了东坝头乡张庄村。还没到张庄村,记者们就被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路边的太阳能路灯,以及远方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所震撼,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既有印象。

图为张庄村的传统民居,春节期间都挂起了大红灯笼,节日气氛浓郁。

进入张庄村,整齐干净的水泥街道,白墙青瓦的整体风格二层、三层小楼林立左右,一串串大红的灯笼飞挂道路东西,洋溢着春节将临的气氛,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几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村的小村庄,几年前还是那个“雨天一地泥,刮风一脸土”的小村庄。

张庄村的变化,不仅在“面子”上,“里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委书记申学风介绍说,2017年3月,张庄村与兰考县一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截至目前,贫困人口仅剩13户25人。

图为张庄村村民准备上锅蒸的枣花馍,在当地,这是过大年家家必备的节日美食。

记者来到习总书记探望过的张景芝老人家。当时,习总书记还握着时年85岁的张景芝老人的手,把老人搀扶出门,这一刻至今让老人一家记忆犹新。

张景芝老人的孙子闫春光说“当时知道总书记要来俺家,俺心想,俺家就堂屋利索,想着把总书记让进堂屋坐坐,可别看见俺家厨房,厨房太简陋啦,让总书记看着可不好。”谁知总书记,一进院门,就走向厨房,询问起家里的生活生产情况。

几年过去了,闫春光家的厨房已经不是那个简陋破旧“羞于见人”的厨房了。他家的厨房,用上了干净的液化气,配上了抽油烟机,阳光透过两扇宽大的窗户透进来,让整个厨房明亮亮的,也照的人心暖暖的。

闫春光说,现在的厨房里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在这样的厨房里操办起年夜饭来比过去可得心应手的多了。

图为张景芝老人正在吃早饭,蒸鸡蛋羹是老人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今年已经近90岁高龄的张景芝老人听力和视力已经不如前几年,腿脚也不方便了,但是在孙子闫春光和孙媳妇儿的悉心照料下,身体还很硬朗。老人说:“早上吃饭,吃半个馍馍,两个鸡蛋,一碗稀饭。”

闫春光家的房子虽然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起二层、三层,但是也装修翻修一新。村民们说,别看闫春光家房子没有盖大的,他们家是把钱都投入到了养鸡场的新鸡舍上啦。

图为张庄村村民闫春光将自家养的鸡蛋运往村支部,在那里这些鸡蛋将装车发往支持“消费扶贫”的企业。

2013年,闫春光养鸡遭遇挫折,欠下几万元的外债。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获得10万元的贷款,一边到县里学养殖技术,一边上网学习管理,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

张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楠介绍说,今年通过证监会和证券企业对口帮扶为村里拉来了“消费扶贫”的项目,村民们养殖的鸡蛋和莲藕品质过硬,成为抢手的“福利”。

不仅闫春光家,曾经参加总书记在张庄村座谈的老党员游文超一家也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游文超说,几年前,自己的老伴儿得了腰椎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失去了劳动能力,而祸不单行,自己的儿子也因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劳动,娘儿俩的治疗费用让俺们家成了村里贫困户的典型。

图为游文超的儿媳妇王卫平正在张罗着全家人的午饭,平时她还担任着自家农家乐的大厨,拿手菜是黄河大鲤鱼。

然而,游文超一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一家人干起了馒头加工的营生。后来,又在政策的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小院儿,现在加上务工和土地收入一年能有7,8万。

小年这天,游文超去集市上卖玉米中午才回到家。游文超说,自己的孙子在开封上高中,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到年根底下才放假。这不,卖点玉米置办些年货,准备过年,孙子难得放假回家,准备过年多做些好吃的。

图为东坝头乡的传统集市,老乡们在忙着采购年货,孩童们在一旁玩耍。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村民们聊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想办法多增加收入。村民们说,过去那些年,大家都穷,村里十年八年也没啥变化,现在不一样了,各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家要是没点儿啥动静,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庄村的村民们正以实际行动来回应总书记的期盼,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铺就奔小康的光明之路。

图为张庄村民的笑脸组成的图画,展现了张庄村村民脱贫后幸福的笑容。

九曲黄河在豫东平原蜿蜒奔腾,最后一弯在河南打了个旋儿,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便在这里扎了根。“五湖四海气象万千,神州大地万民欢,同心同德奔小康,十九大精神天下传……”张庄村村民张大娘唱起河南民间艺人白金山创作的新式小调,喜气洋洋地张贴着春联。“你看这‘福’字写得多好,写到俺心里去了!俺们都是幸福村的人!”

正说着,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来串门儿,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起了这一年来自己家里的“成绩单”。听——

“今年不孬,比去年多挣了万把块钱儿。年货可得置办好些。”

“在村里上班,不用出去打工了,不用挤火车往家赶了,路费也省了,这个年过的可轻松多了。”

“日子越过越红火,新房子宽敞了,别村儿的亲戚来串门儿可有面子啦。”

一进张庄村,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着这一年来自己家里的“成绩单”,充满了自豪。这样的情景,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北部的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河南省兰考县的北部,在上个世纪6,70年代,风沙肆虐兰考时期,张庄村是最大的风口。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到了治理风沙的良策,也是在这里首先推广的。然而,到本世纪初,张庄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2014年,711户2963口人的张庄,在册贫困户207户754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与今天的“幸福村”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要说张庄村是如何从从贫困村变成了幸福村,这还要从2014年3月17日这一天说起。

那一天,习总书记来到了河南兰考县张庄村,走进老乡家看望,与村干部和乡亲们座谈,与乡亲们聊家常,和干部们谈工作,鼓励大家往前奔,早日脱贫奔小康。

面对总书记的探望和殷切期待,张庄村人备受鼓舞,向总书记承诺“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

离总书记探望已经过去了近四个年头,现在的张庄村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总书记最牵挂的乡亲们生活的怎么样?张庄村人向总书记承诺的“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兑现了吗?

脱贫攻坚交答卷 收获满满迎新春

从兰考县城一路向北,人民网记者一行驱车10多公里,来到了东坝头乡张庄村。还没到张庄村,记者们就被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路边的太阳能路灯,以及远方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所震撼,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既有印象。

图为张庄村的传统民居,春节期间都挂起了大红灯笼,节日气氛浓郁。

进入张庄村,整齐干净的水泥街道,白墙青瓦的整体风格二层、三层小楼林立左右,一串串大红的灯笼飞挂道路东西,洋溢着春节将临的气氛,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几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村的小村庄,几年前还是那个“雨天一地泥,刮风一脸土”的小村庄。

张庄村的变化,不仅在“面子”上,“里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委书记申学风介绍说,2017年3月,张庄村与兰考县一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截至目前,贫困人口仅剩13户25人。

图为张庄村村民准备上锅蒸的枣花馍,在当地,这是过大年家家必备的节日美食。

记者来到习总书记探望过的张景芝老人家。当时,习总书记还握着时年85岁的张景芝老人的手,把老人搀扶出门,这一刻至今让老人一家记忆犹新。

张景芝老人的孙子闫春光说“当时知道总书记要来俺家,俺心想,俺家就堂屋利索,想着把总书记让进堂屋坐坐,可别看见俺家厨房,厨房太简陋啦,让总书记看着可不好。”谁知总书记,一进院门,就走向厨房,询问起家里的生活生产情况。

几年过去了,闫春光家的厨房已经不是那个简陋破旧“羞于见人”的厨房了。他家的厨房,用上了干净的液化气,配上了抽油烟机,阳光透过两扇宽大的窗户透进来,让整个厨房明亮亮的,也照的人心暖暖的。

闫春光说,现在的厨房里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在这样的厨房里操办起年夜饭来比过去可得心应手的多了。

图为张景芝老人正在吃早饭,蒸鸡蛋羹是老人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今年已经近90岁高龄的张景芝老人听力和视力已经不如前几年,腿脚也不方便了,但是在孙子闫春光和孙媳妇儿的悉心照料下,身体还很硬朗。老人说:“早上吃饭,吃半个馍馍,两个鸡蛋,一碗稀饭。”

闫春光家的房子虽然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起二层、三层,但是也装修翻修一新。村民们说,别看闫春光家房子没有盖大的,他们家是把钱都投入到了养鸡场的新鸡舍上啦。

图为张庄村村民闫春光将自家养的鸡蛋运往村支部,在那里这些鸡蛋将装车发往支持“消费扶贫”的企业。

2013年,闫春光养鸡遭遇挫折,欠下几万元的外债。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获得10万元的贷款,一边到县里学养殖技术,一边上网学习管理,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

张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楠介绍说,今年通过证监会和证券企业对口帮扶为村里拉来了“消费扶贫”的项目,村民们养殖的鸡蛋和莲藕品质过硬,成为抢手的“福利”。

不仅闫春光家,曾经参加总书记在张庄村座谈的老党员游文超一家也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游文超说,几年前,自己的老伴儿得了腰椎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失去了劳动能力,而祸不单行,自己的儿子也因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劳动,娘儿俩的治疗费用让俺们家成了村里贫困户的典型。

图为游文超的儿媳妇王卫平正在张罗着全家人的午饭,平时她还担任着自家农家乐的大厨,拿手菜是黄河大鲤鱼。

然而,游文超一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一家人干起了馒头加工的营生。后来,又在政策的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小院儿,现在加上务工和土地收入一年能有7,8万。

小年这天,游文超去集市上卖玉米中午才回到家。游文超说,自己的孙子在开封上高中,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到年根底下才放假。这不,卖点玉米置办些年货,准备过年,孙子难得放假回家,准备过年多做些好吃的。

图为东坝头乡的传统集市,老乡们在忙着采购年货,孩童们在一旁玩耍。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村民们聊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想办法多增加收入。村民们说,过去那些年,大家都穷,村里十年八年也没啥变化,现在不一样了,各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家要是没点儿啥动静,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庄村的村民们正以实际行动来回应总书记的期盼,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铺就奔小康的光明之路。

 

脱贫成果要巩固 产业发展是途径

在和村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过去张庄村穷,主要是没有产业。张庄村人多地少,仅仅依靠种地,收入少,脱贫很难。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张庄村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对口扶贫单位证监会的鼎力相助。

图为张庄村的种植大棚内西瓜苗已经种好,90天后反季节西瓜就会上市了。

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介绍说,张庄村这几年不断从外面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在农业生产方面建设了170余个种植哈密瓜的种植大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哈密瓜。利用当地地下水咸度高的自然环境,在村北北摊发展了312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此外,还种植了数百亩的莲藕。这些种养殖产业都吸纳了村里的留守人员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张庄村的村委会主任翟茂胜介绍说,2016年,村里调研数百家企业,成功引入了一家“新三板”菌类养殖加工企业入驻张庄村。

据了解,这家菌类企业投资上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吸纳超过300余劳动力就业,员工年收入将达5万元左右,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当地脱贫的成果。

现在还是贫困户的村民文珍信说:“以前去县城里打零工挣钱,现在在厂里打工,比以前稳定多了,现在在厂里干了三个月了,老板说转正以后还会给上保险,还会涨工资,生活有盼头。”

图为中午从菌类养殖企业下班的村民文珍信,与父母共同居住的他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娶上媳妇。

文珍信还说,村里头还免费把家里危房改造修缮了,现在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家里的两位老人,也能回家吃上口热乎饭菜,感觉很满意。他说,年前发了工资就要置办年货了,过了年转正后,薪水多了,明年的春节会更好。

张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楠介绍说,村里还通过“巧媳妇”工程来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张庄村的对口扶贫单位证监会捐建的1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已经吸引一家袜子加工厂入驻,第一批将吸纳30名本地留守妇女就业。

王晓楠说:“当天报名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十分踊跃,第一批30个名额,来报名的就多达5,60人,‘巧媳妇’项目让村里的留守妇女们就近就业,工作时间也不硬性规定,后期将实行计件工资,既让村里的妇女们增加了收入,又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记者再采访过程中发现,村里开设了多家农家乐和民宿,村干部介绍说,这些农家乐有的是村里常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出租给别人经营,有的是村民利用自家房屋或改造或新建开办起来的。农家乐的经营和房租都给村民们创造了不少的收入来源。

村里老乡们告诉记者,这两年春节的时候,都会有城里人来村里过年,感受乡村农家乐的过节气氛,开封、郑州等周边城市,甚至还有从山东安徽等外省市来的游客,家里开有农家乐的老乡们这些天已经开始准备采购迎客了。

 

美丽乡村美人心 富民富家富头脑

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些地方刚脱贫致富后,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就陷入了精神空虚之中,出现了一些吃喝请客甚至是赌博成风恶习。然而在张庄村,从贫困中走出的村民们更注重精神富有。

在张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一句口号,一个文件,而是已经融入到每个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图为梦里张庄农家院

张庄村驻村工作队干部庄艳斐告诉记者,为让美丽乡村落地,张庄村实施了“梦里张庄”的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包括房屋造型、庭院美化等。每户村民还和不同的专业设计师签约,让设计师根据村民家的实际情况来为村民设计出个性化的农家小院,形成了“一院一景,景满全村”游览体验,也促进了张庄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走在张庄村里的路上,你会很惊奇的发现,这里比城里的高档小区还要干净。不论大路小路,看不到一点丢弃的垃圾。更令记者惊讶的是,走在村里不断能听到鞭炮声,但是街道上却看不到一点鞭炮的纸屑。村委会主任翟茂胜告诉记者,村里现在的环境卫生这么好,也不是一天就成这样的。

翟茂胜说,村干部带头每天早上6,7点钟起床,义务劳动一小时,打扫全村的大小街道。此外,村里还设置了公益保洁员,由村里的贫困户来负责日常的环境卫生维持,贫困户能获得一份收入的同时,还让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提升。

图为张庄村的艺术团在春节期间为村民们表演传统戏剧

环境美了,心情就好了,更想要歌唱这美好的生活。翟茂胜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成立了艺术团,每逢大小节日都会为村民们演出节目,在演出中宣传党的好政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他说,艺术团现在火了,还经常被邀请去邻近的村庄去演出。

摆脱贫困的张庄村村民们,更加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村里花钱租下了村民闲置的住房,改造成一座村民阅览室“桐花书馆”。

去年8月应聘为“桐花书馆”管理员的刘悦朝说,书馆里的书很多事县图书馆捐赠的,也有很多社会捐赠,村里的孩子们很喜欢来这里读书。此外书馆还有视频阅览室,定期播放农业科教片帮助村民学习知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建设法制乡村”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王晓楠告诉记者,不久前张庄村因为一名村民涉及的案件,让村里上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她告诉记者,今年,张庄村和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合作协议,这家北京的律所将会为张庄村村民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日后还将针对村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普法讲座等系列活动,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支持,让村民们能懂法,会用法,为建设法制乡村添砖加瓦。

图为春节期间举办的首届村民运动会,村民们摩拳擦掌闹新春。

习总书记在张庄时指出,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地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支部书记申学风告诉记者,张庄村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做好“六个坚持”,即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坚持固定党组织活动、村干部坚持亮牌上岗佩戴党徽、坚持每天早晨村干部带领党员参加一个小时义务劳动、坚持每周五举办“幸福家园大讲堂”。这“六个坚持”正是张庄村党员对总书记期盼的回应。

张庄村人经过不懈努力,通过勤劳的双手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脱贫攻坚虽然告一段落,奔小康的重任又摆在面前,张庄村人战胜了风沙、内涝、盐碱的“三害”,战胜了贫困,在奔小康的路上,张庄村人充满了信心。正如申学风所说“2020年,张庄村奔小康,没有问题!”

(责任编辑:冯人綦)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