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BBC猫科动物纪录片走红 让你一边吸猫一边涨知识

2018-02-19 06:14 信息时报  

黑足猫在夜间捕食小鸟。

猞猁靠胡子卖萌。

摄制组蹲守喜马拉雅山脉数月拍到雪豹影像。

锈斑豹猫是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

狮子与科学家亲密互动。

纪录片《大猫》

推荐看点:四十种猫科动物一次性“大放送”。

推荐人群:家有“猫主子”或“云吸猫”患者

推荐理由:“猫生”短暂,充分了解它们才能给予最深的关爱。

英国BBC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历来有口皆碑。年前一部名为《大猫》的作品,让中国网友集体卷入了一场“云吸猫”运动中。原来片中首次展现了地球上生活的40种猫科动物,“大猫”只是对它们的统称,真实情况是镜头所见的猫科动物,有的只有巴掌大小,有的直立时超过一个成人。和家养猫一样,它们大多时候也“萌出血”,可是猫科动物食肉的天性,让捕猎时的它们无比凶残。BBC镜头下,科学家还为我们展现了猫科动物最聪明的成员,不少“冷知识”都在片中披露了。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慧

没有耐心、毅力和高科技设备,别想拍猫

名为《大猫》的BBC纪录片一共三集,每集58分钟,算不上长的篇幅要把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40种猫科动物仔细介绍一遍,实属不易。但就算只是简单几句介绍,制作组也不敢掉以轻心,据悉为了这部纪录片,幕后团队几乎跑遍全球,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地球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从非洲大草原到斯里兰卡的密林,整整奔波了两年在14个不同国家,拍摄了40个猫科物种中的31个——比其他任何一部制作团队做的都要多。

黑足猫在夜间捕食小鸟。

猞猁靠胡子卖萌。

摄制组蹲守喜马拉雅山脉数月拍到雪豹影像。

锈斑豹猫是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

狮子与科学家亲密互动。

纪录片《大猫》

推荐看点:四十种猫科动物一次性“大放送”。

推荐人群:家有“猫主子”或“云吸猫”患者

推荐理由:“猫生”短暂,充分了解它们才能给予最深的关爱。

英国BBC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历来有口皆碑。年前一部名为《大猫》的作品,让中国网友集体卷入了一场“云吸猫”运动中。原来片中首次展现了地球上生活的40种猫科动物,“大猫”只是对它们的统称,真实情况是镜头所见的猫科动物,有的只有巴掌大小,有的直立时超过一个成人。和家养猫一样,它们大多时候也“萌出血”,可是猫科动物食肉的天性,让捕猎时的它们无比凶残。BBC镜头下,科学家还为我们展现了猫科动物最聪明的成员,不少“冷知识”都在片中披露了。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慧

没有耐心、毅力和高科技设备,别想拍猫

名为《大猫》的BBC纪录片一共三集,每集58分钟,算不上长的篇幅要把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40种猫科动物仔细介绍一遍,实属不易。但就算只是简单几句介绍,制作组也不敢掉以轻心,据悉为了这部纪录片,幕后团队几乎跑遍全球,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地球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从非洲大草原到斯里兰卡的密林,整整奔波了两年在14个不同国家,拍摄了40个猫科物种中的31个——比其他任何一部制作团队做的都要多。

虽说40种猫科动物听上去不多,数一数我们知道的豹、狮、虎、猫,已经占去不少。真正拍到影像,需要付出的是无比耐心和毅力,片中就展现了一组人马为了拍到世界上生存海拔最高大猫——雪豹的生活,花了数月时间在喜马拉雅山脉搜寻。偶然看见一只雪豹后,女导演激动得哭了起来,然后大家在雪地中陪着它——睡觉。从头到脚都被雪覆盖的男摄影师笑着对镜头说:“七八个小时了它就是在睡觉,但我挺开心的。”而印度尼西亚雨林里藏着一种全球最难得一见的婆罗洲金猫,来自牛津的学者在当地等待了12年才拍到十几秒模糊影像,用他的话来说“这比黄金还金贵”,也首次在节目中曝光。

由于猫科动物天性敏感,捕捉它们的影像最需要的配置就是高精尖的设备。像第二集就使用了遥控和低光拍摄技术,展示了夜间在沙滩捕食海龟的美洲虎行动,惊人咬合力让美洲虎吃起海龟一点不费劲,即便是夜视镜头也让人感受到残忍的动物世界生存法则。

最难拍的猫科动物还包括生活中在蒙古草原深处的兔狲,又是几个月守候时间,纪录片团队才在动物保护者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一家四口,为了捕捉到这些善于伪装的“猫咪”们真正的日常,团队也学起了伪装,用石头堆围住摄影器材,才终于拍下只小兔狲在家里玩耍、练习捉鼠等各种有趣景象。

小型猫科动物最易圈粉,但大猫最聪明

有幸被仔细介绍的17种“大猫”里,比起大家早就认识的猎豹、美洲虎、非洲狮、美洲狮等等,小型猫科动物最易圈粉。“世界最小的猫”锈斑豹猫粉丝众多,大不过一人手掌、小的甚至只有一片树叶那么大的它们,生活在斯里兰卡密林,叫声和家猫一样萌萌的,却有着让人想象不到的生存技能:它的视觉能力是人类的六倍,能看见最微小的变化,胡须根部有丰富的神经,可以探查到空气最轻微的流动。靠着这些才能在危险无比的密林里捕食、生存。体型比锈斑豹猫大不了多少的黑足猫,因为60%的捕食成功率,成为猫科动物里的最佳猎手。它们喜欢夜间捕食,一晚奔走32公里不足为奇,最令人惊叹的是黑足猫在镜头前惊人一跳,然后捉到了晚餐——一只飞行中的小鸟。

在这部藏有猫科动物不少秘密的纪录片里,最有趣的还是谁是最聪明“大猫”的研究。在南非的科学家锁定了一群狮子。理由是地球上的猫科动物都是独居型,它们独来独往自力更生,唯独狮子是群居还具有社交功能,在安排一只狮子解开锁扣成功吃到箱子里的肉之后,另一只狮子边看边学也掌握了这种技能,看电视的我们也确信了狮子是最聪明大猫这件事。

除了展现“大猫”生态,纪录片也探讨了猫科动物如何与人类和谐共存的问题,毕竟地球资源有限,在急剧增长的人口问题面前,大猫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都有影响。像长脚山猫利用人类冶炼的池塘招引老鼠的特性捕食,但是,老鼠的体内所沉积的重金属也随之积攒到它的体内。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人类为了拯救大猫不乏保护措施,就在五年前,伊比利亚猞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猫科动物,这个靠胡子卖萌的物种一度只剩下不到50只成年个体。而现在,由于一项开创性的人工繁殖计划,它们数量在不断增加,已经有超过500只的伊比利亚猞猁再次在森林中漫步。

当“铲屎官”为了“猫主子”鞠躬尽瘁之时,片中大猫也和人类相处甚欢,像一位研究人员就和狮子共同生活,看到比人还高的狮子趴在科学家肩头撒娇卖萌,又或者是科学家躺在一堆狮子中间玩手机、午睡,画面实在是诡异又和谐。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