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天价片酬"太离谱 行业浮躁

2018-03-05 06:59 北京青年报  

在当下的影视业生态中,有的“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少、部分国内综艺节目照搬国外模式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之前《演员的诞生》的走红,更是对演员“演技”进行了真实拷问。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让他们谈一谈这些现象的症结为何?

全国人大代表、资深电视人曹可凡

“真人秀片酬五千万太离谱”

昨天,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表示,就“‘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这一现象来说,板子不应该完全打在明星身上,主要是在当前的电视行业中,不少人心态浮躁,片面追求高收视率、抢市场,所以出高价邀请明星。他指出,这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对电视节目或电视剧的制作方,做出明确限制。

谈“天价片酬”

行业中有不少人心态浮躁

北青报:当前,一些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将近一半的制作费用花在了明星嘉宾的片酬上。你如何看这种现象?

曹可凡:在国外是这样的,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尤其是演员酬金的成本,在整个节目的成本中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也许会有一个上下浮动,但变化不会很大。我们国内很多是互相出高价,导致成本急剧攀升,有的演员做一个真人秀,酬金可能要五六千万,有点离谱了。长此以往,对整个电视行业的生态肯定是有伤害的。

北青报:有人认为,是明星带动了高片酬。

在当下的影视业生态中,有的“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少、部分国内综艺节目照搬国外模式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之前《演员的诞生》的走红,更是对演员“演技”进行了真实拷问。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让他们谈一谈这些现象的症结为何?

全国人大代表、资深电视人曹可凡

“真人秀片酬五千万太离谱”

昨天,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表示,就“‘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这一现象来说,板子不应该完全打在明星身上,主要是在当前的电视行业中,不少人心态浮躁,片面追求高收视率、抢市场,所以出高价邀请明星。他指出,这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对电视节目或电视剧的制作方,做出明确限制。

谈“天价片酬”

行业中有不少人心态浮躁

北青报:当前,一些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将近一半的制作费用花在了明星嘉宾的片酬上。你如何看这种现象?

曹可凡:在国外是这样的,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尤其是演员酬金的成本,在整个节目的成本中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也许会有一个上下浮动,但变化不会很大。我们国内很多是互相出高价,导致成本急剧攀升,有的演员做一个真人秀,酬金可能要五六千万,有点离谱了。长此以往,对整个电视行业的生态肯定是有伤害的。

北青报:有人认为,是明星带动了高片酬。

曹可凡:现在有不少声音这么说,还提到“‘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但完全把棒打在明星的身上,也是不尽公平的。作为明星个人来说,接受邀约时,货比三家,除了对节目创意、模式的认可,自然更倾向于酬金更高的制作方。

北青报:那你认为出现“花高价邀请明星”的现象,原因何在?

曹可凡:主要是行业中有不少人心态浮躁。比如说,为了抢市场,制作方急功近利,粗放式的制作和管理模式,把市场做乱了。甚至一些制作方为了高收视率,在找嘉宾时,刻意找那些有负面新闻、有炒作点、有奇谈怪论的,所以造成一些三观不正的艺人成为了“香饽饽”。

所以无论是电视制作公司、网站,还是电视台,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操守,而不是互相挖墙脚、比高价,导致市场紊乱。我们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和框架,对制作方做一个限制。

谈“正能量电影”

《战狼2》、《红海行动》走红因深入生活

北青报:如何评价部分当红综艺节目从形式到内核,多复制国外成熟节目这一现象。

曹可凡:任何一个新的节目,都需要一个策划、市场测试的周期。国外的一些节目模式,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但这些年,国内部分制作方不愿意花时间和钱去做一个前期的策划。所以他们花钱购买模式,这样往往导致国外卖模式的公司坐地起价。

制作方不能再靠购买模式、抄袭的方式过日子了,你必须沉下心来,做一些市场研究,进行一些新的开发。

北青报:你如何评价当下的电视文化生态?

曹可凡:就我个人而言,连续3年我都在关注电视文化生态,前年我提出了如何调整真人秀的问题,去年提出了收视率作假的问题。但这几年可以发现,整个电视的生态,其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首先,一些既有收视率又有社会意义的节目不断涌现。比如这几年受到关注的《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生门》这类节目,凸显了医务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描写了真实的医患关系。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一档精准扶贫的真人秀节目——《我们在行动》。通过主持人带着一个明星、一个企业家,去往某个偏远的地区担任“临时村长”,去做调研,给当地优质的农产品做包装,通过电视节目呈现出来,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了解到,极具社会效益。

其次,传统文化类的节目在慢慢复苏,同时,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也不断涌出。比如,去年的一些“爆款”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今年的《国家宝藏》等,既有意思也有意义。举例来说,《朗读者》邀请了很多的文化人、普通人,也有明星,其中一个嘉宾是许渊冲,他谈到年轻时给恋人写的诗时号啕大哭,一个96岁的老人,当他走了人生长长的一段路之后,对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情感、那段生活,依然有那么浓烈的感情,多么可爱。再到一些热播影视剧,如《人民的名义》、《爱人同志》、《战狼2》、《红海行动》等,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作品深入生活,触及大家的灵魂,从而引发共鸣。

再者,一些新的节目形式正在助力电视文化生态的“百花齐放”。比如时下比较热的几档脱口秀节目,集中了充满智慧的一批人,脑洞大开,不是靠大的场景取胜,而是靠你的脑力、智慧取胜。相对来说,脱口秀节目的成本可控性较强,观众也比较喜欢看,自然会受到追捧。

谈“行业业态”

现实题材电视剧良莠不齐

北青报:近年来,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不断走热,但口碑似乎良莠不齐。

曹可凡:观察近两年的电视剧清单,不难发现,现实题材看似数量占优,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伪现实题材”。

比如,部分都市剧对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表现,只停留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市人的奋斗被简单架空或是片面地描写为狗血的家长里短;部分情感剧无病呻吟,人物脸谱化,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被粗暴地归纳成“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玛丽苏”表达;部分行业剧缺乏对行业基本的了解,不过是披着职业外衣的偶像剧,有皮囊无筋骨……

以上种种“伪现实题材”作品,连基本的故事逻辑都不能自洽,只是采用主观臆测的小情小爱、嬉笑喧闹乃至于猎奇情节博取眼球,缺少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关怀。

北青报:为何会出现这种“以次充好”的情况?

曹可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商业资本的裹挟下,电视剧行业存在跟风现象,“伪现实题材”往往采用快餐式制作手法,仅借助数据造假等的手段,抢占市场的主要份额。第二,许多平台默认这样的“伪劣产品”在收视率上最有保障,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冷落甚至拒绝了许多有价值的现实主义力作。(文/本报记者 张雅 张香梅 

摄影/本报记者 王子轩)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