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纪录片《创新中国》央视热播 人工智能模拟人声配音

2018-03-07 07:16 文汇报  作者:黄启哲 李硕

大型纪录片 《创新中国》 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影片关注我国前沿的科学突破以及科技热点,讲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故事。作为一部讲述“创新”的纪录片,在制作中也实现一大创新,即解说部分全程利用人工智能配音。这令 《创新中国》 成为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

《创新中国》 采用机器配音的消息一经披露,很多网友表示惊奇,纷纷表示“耳拙”听不出。就连专业人士央视主持人朱军、李瑞英也为这样的技术所折服。原来,《创新中国》 选择了一个绝佳的“声音模板”———《肖申克的救赎》《海绵宝宝》 的配音员李易。纪录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令这位2013年就已经去世的“配音大师”在片中原声重现。

这部纪录片的热播,也引发一个话题———AI (人工智能) 真能取代人工配音吗? 其实,早前已有利用人工智能合成语言的应用案例。而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中国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过就目前呈现来看,机器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尤其是情感表达方面,仍不及人工细腻。以《创新中国》 为例,片中“2017年9月15日深夜,72岁的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这段应该表达对科学家的怀念之情,但有观众评价此处AI的配音显得有些冰冷刻板,没有感情色彩。此外,一些字词的重音、句读、节奏都与真人配音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团队不断反复对比几个版本内容的差别,从字与字之间的流畅性、个别词语的重音、语句的节奏变化和合成后的噪音等问题入手,利用专业的算法程序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进一步改善了发音、音质、重音、停连等方面的效果。即使是这样,配音中需要流露感情的地方,机器也没有办法实现,最终只能替换或删掉一些涉及情感的词汇。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尚未实现替代人工配音。因为相对于比较客观理性的纪录片形式,影视作品等其他作品要求配音员有着更丰沛的情感。对此,长期研究AI语音合成的蒙特利尔大学算法实验室,提出可以根据人的语音语调以及音节变化的规律,为AI配音赋予更丰富的感情。但这一设想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有技术的可行性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助手”和“伴侣”,《创新中国》中所展现的技术,将会更深入地参与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大型纪录片 《创新中国》 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影片关注我国前沿的科学突破以及科技热点,讲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故事。作为一部讲述“创新”的纪录片,在制作中也实现一大创新,即解说部分全程利用人工智能配音。这令 《创新中国》 成为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

《创新中国》 采用机器配音的消息一经披露,很多网友表示惊奇,纷纷表示“耳拙”听不出。就连专业人士央视主持人朱军、李瑞英也为这样的技术所折服。原来,《创新中国》 选择了一个绝佳的“声音模板”———《肖申克的救赎》《海绵宝宝》 的配音员李易。纪录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令这位2013年就已经去世的“配音大师”在片中原声重现。

这部纪录片的热播,也引发一个话题———AI (人工智能) 真能取代人工配音吗? 其实,早前已有利用人工智能合成语言的应用案例。而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中国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过就目前呈现来看,机器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尤其是情感表达方面,仍不及人工细腻。以《创新中国》 为例,片中“2017年9月15日深夜,72岁的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这段应该表达对科学家的怀念之情,但有观众评价此处AI的配音显得有些冰冷刻板,没有感情色彩。此外,一些字词的重音、句读、节奏都与真人配音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团队不断反复对比几个版本内容的差别,从字与字之间的流畅性、个别词语的重音、语句的节奏变化和合成后的噪音等问题入手,利用专业的算法程序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进一步改善了发音、音质、重音、停连等方面的效果。即使是这样,配音中需要流露感情的地方,机器也没有办法实现,最终只能替换或删掉一些涉及情感的词汇。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尚未实现替代人工配音。因为相对于比较客观理性的纪录片形式,影视作品等其他作品要求配音员有着更丰沛的情感。对此,长期研究AI语音合成的蒙特利尔大学算法实验室,提出可以根据人的语音语调以及音节变化的规律,为AI配音赋予更丰富的感情。但这一设想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有技术的可行性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助手”和“伴侣”,《创新中国》中所展现的技术,将会更深入地参与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