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秘闻旧档

老北京植树种花有何讲究,您知道吗?

2018-03-08 11:32 北京日报  作者:户力平

阳春三月,又到了植树的季节,人们栽植花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说到老北京植树种花,其实还有不少的讲究。北京人种植的花木大致分花木和果木两种,所植树种各有寓意,前者为观色、品花,后者为赏果、品果。

先说这栽植花木。北京人喜欢在院子里栽植海棠、玉兰、月季。海棠之“海”字意为“大”或“多”,“棠”与“堂”谐音,有满堂、满庭之意,喻示着满堂富贵、儿孙满堂,所以海棠树又被称为“富贵树”,海棠花则被视为“富贵花”,是吉祥与美好的象征。而玉兰与海棠同植于庭院中,则取其春花灿烂,暗喻“金玉满堂”。月季素有“花中皇后”之美誉,因其花期长,月月可开花,所以北京人多称其为“月月红”和“长春花”,以其寓意日子月月红火。石榴也是北京人喜欢栽植的花木,一是石榴花以红色居多,花开娇艳,极具观赏性;二是石榴成熟后籽实密集且籽粒饱满,有象征子孙满堂之意,符合多子多福的传统意识;三是石榴花果皆美,火红可爱,喻示吉庆、团圆,日子红火。

在北京人栽植的果木中,枣树是最常见的。枣被北京人视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因“枣”与“早”谐音,种植枣树有“早立子”和“早得贵子”之意。在北京民俗文化中,柿子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圆圆的果实,代表团圆美满,橙红的色泽,寓意红红火火,“柿”字谐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柿树还有“七绝”,即一多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可临书,所以受到人们青睐,尤其是名人居所中多有栽植。老舍先生曾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种植两棵柿树,起名“丹柿小院”。

过去在一些较大的四合院里,还有种植苹果树的,不为食用,只是图个吉利。因为苹果之“苹”与平安的“平”同音,寓以“平安”的含义,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阖家欢乐。核桃树过去在北京人的院子里也不少见,“核”与“和”谐音,种植核桃取“和和美美”之意,希望一家人和和气气,美满幸福。又因核桃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有“长寿果”之称,被视为“吉祥之果”。

阳春三月,又到了植树的季节,人们栽植花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说到老北京植树种花,其实还有不少的讲究。北京人种植的花木大致分花木和果木两种,所植树种各有寓意,前者为观色、品花,后者为赏果、品果。

先说这栽植花木。北京人喜欢在院子里栽植海棠、玉兰、月季。海棠之“海”字意为“大”或“多”,“棠”与“堂”谐音,有满堂、满庭之意,喻示着满堂富贵、儿孙满堂,所以海棠树又被称为“富贵树”,海棠花则被视为“富贵花”,是吉祥与美好的象征。而玉兰与海棠同植于庭院中,则取其春花灿烂,暗喻“金玉满堂”。月季素有“花中皇后”之美誉,因其花期长,月月可开花,所以北京人多称其为“月月红”和“长春花”,以其寓意日子月月红火。石榴也是北京人喜欢栽植的花木,一是石榴花以红色居多,花开娇艳,极具观赏性;二是石榴成熟后籽实密集且籽粒饱满,有象征子孙满堂之意,符合多子多福的传统意识;三是石榴花果皆美,火红可爱,喻示吉庆、团圆,日子红火。

在北京人栽植的果木中,枣树是最常见的。枣被北京人视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因“枣”与“早”谐音,种植枣树有“早立子”和“早得贵子”之意。在北京民俗文化中,柿子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圆圆的果实,代表团圆美满,橙红的色泽,寓意红红火火,“柿”字谐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柿树还有“七绝”,即一多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可临书,所以受到人们青睐,尤其是名人居所中多有栽植。老舍先生曾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种植两棵柿树,起名“丹柿小院”。

过去在一些较大的四合院里,还有种植苹果树的,不为食用,只是图个吉利。因为苹果之“苹”与平安的“平”同音,寓以“平安”的含义,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阖家欢乐。核桃树过去在北京人的院子里也不少见,“核”与“和”谐音,种植核桃取“和和美美”之意,希望一家人和和气气,美满幸福。又因核桃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有“长寿果”之称,被视为“吉祥之果”。

除了花木、果木外,北京栽植其他树木也有讲究。老年间有“前槐后柳”之说,寓意“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人们认为槐树种于门前可增加财气,富贵有余,因“槐”之“鬼”与“贵”谐音。榆树多栽植于京郊农家的房前屋后,因榆树的叶子与铜钱相似,秋天叶子变黄以后更像铜钱,风吹手摇,树叶飘落,就像钱币落下,故有“摇钱树”之戏称。门前栽植榆树,树上结满“榆钱”,寓意财运亨通,家业兴旺。

有些树木是老北京人比较忌讳在院子里种植的。一是杨、柳、松、柏,因它们均有叶无花,色彩晦暗,有的甚至无果,松柏多种于荒山、坟丘、河边,故被划入不宜入阳宅栽种的范围。二是桑、皂、梨,因“桑”与“丧”谐音,被视为不吉利;皂角树的“皂”与“灶”谐音,俗称倒霉为“倒灶”;而梨树的“梨”与“离”谐音,有离别、分离、不和之意。同时这些树种木质较劣,难以长成粗壮可用之材。

(责任编辑:张淑燕)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