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独家

[求真]关于性骚扰,中国人有这3大盲区

2018-04-20 16:22 手机人民网 原创稿  

====本期目录====

>关于性骚扰的三大盲区

>"给退役军人的信"不实

>癌症"万能疫苗"问世?

>"药驾"导致车祸须谨慎

>他们正在窃取你的信息

【热闻求真】

★关于性骚扰,中国人有这3大盲区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抽样调查显示,随着舆论对性骚扰案件的关注,民众自我警惕日益提高。同时,2010年以来,有关“性骚扰”的文书判决也逐渐增加,但实际性骚扰发生数量可能远远大于法庭审判数量。

[同性性骚扰、言语挑逗被忽略]

做了什么才算性骚扰?国内司法、学术、妇女等各界的界定和表述各有不同,通常而言,性骚扰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有口头、行动、人为设立环境三种方式。即:用下流语言挑逗受害者、故意触摸碰撞异性身体敏感部位、给人布置让人有性感受的环境。然而大众往往不认为言语骚扰、强行纠缠等方式是性骚扰的一种。

此外,传媒报道性骚扰大多为男性骚扰女性,但实际上,同性间性骚扰、受害者为男性的性骚扰并不少,却被忽略了。

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调查显示,同性的动作性骚扰的比例在10年间有上升,超过一半的言语性骚扰是发生在男人与男人之间。

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对性骚扰的意识更为淡薄。根据AWARE调查显示,男性更难意识到在工作场合发生的性骚扰。

====本期目录====

>关于性骚扰的三大盲区

>"给退役军人的信"不实

>癌症"万能疫苗"问世?

>"药驾"导致车祸须谨慎

>他们正在窃取你的信息

【热闻求真】

★关于性骚扰,中国人有这3大盲区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抽样调查显示,随着舆论对性骚扰案件的关注,民众自我警惕日益提高。同时,2010年以来,有关“性骚扰”的文书判决也逐渐增加,但实际性骚扰发生数量可能远远大于法庭审判数量。

[同性性骚扰、言语挑逗被忽略]

做了什么才算性骚扰?国内司法、学术、妇女等各界的界定和表述各有不同,通常而言,性骚扰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有口头、行动、人为设立环境三种方式。即:用下流语言挑逗受害者、故意触摸碰撞异性身体敏感部位、给人布置让人有性感受的环境。然而大众往往不认为言语骚扰、强行纠缠等方式是性骚扰的一种。

此外,传媒报道性骚扰大多为男性骚扰女性,但实际上,同性间性骚扰、受害者为男性的性骚扰并不少,却被忽略了。

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调查显示,同性的动作性骚扰的比例在10年间有上升,超过一半的言语性骚扰是发生在男人与男人之间。

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对性骚扰的意识更为淡薄。根据AWARE调查显示,男性更难意识到在工作场合发生的性骚扰。

[职场性骚扰、同性间骚扰待关注]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法规围绕“性骚扰”行为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对“性骚扰”行为规定更详细的、法规执行力度更大的城市,往往受害者更倾向于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权益。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我国立法将性骚扰的对象限定为女性,而2015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将猥亵妇女改为猥亵他人,“他人”当然既包括妇女,也包括男性,填补了之前的空白。

除了现有法规的细化完善,职场性骚扰也需立法关注。据法院文书显示,工作场合发生的性骚扰案件最多,占67%,。专家表示,在职场性骚扰案件中,一般由女性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但因为举证困难往往难以胜诉,而受害者更可能面临严重地打击报复,甚至失业。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刑法》没有明确的同性性侵犯行为的规定,受害者只能靠民事法律救济。而同性间的性骚扰,较之异性性骚扰更有不容易引起社会重视、不容易举证等困难,法律也需应对同性性骚扰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谣言粉碎】

★“写给退役军人的信”为编造

近日,网传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孙绍骋在部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写给全国5700万退役军人的一封信。1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回应称,这纯系编造的虚假信息,请广大网民和退役军人不信谣、不传谣。目前,退役军人事务部组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有关信息会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中国军网)

★多地警方辟谣“两女子偷孩子”

16日起,一则“两女子偷孩子”的消息在多地网民朋友圈中热传。经多地公安局核实确认,并未接到相关报警,该消息纯属子虚乌有。据悉,沈阳网民的朋友圈有人称“下图是偷小孩团伙照片”,丹东流传的版本则为“保利物业已经贴了告示。”丹东网警表示:经核实确认,物业也并没有张贴过相关图片或“告示”。随后南通、徐州、大连、合肥等地也热传该消息,当地警方均对此辟谣。(人民网)

★“外卖小哥雨中大哭”系摆拍

近日,外卖小哥因送餐车被偷,在雨中痛哭的视频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然而,江西南昌警方证实该视频系摆拍,为发某短视频平台吸引粉丝。网上流传的视频为过路人拍摄并上传。目前,策划摆拍以及摆拍的人都已经找到,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美团外卖官微发声表示:“不要擅自恶搞,愿每份爱心都被温柔以待。”(中国江西网)

【真知灼见】

★癌症“万能疫苗”又问世?

癌症的危害众所周知,很多人希望能够有一种癌症“万能疫苗”。近日有媒体撰文称,“这一希望或将成为现实”,还给文章取了一个“重磅”的名字--《重磅!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根治率达97%》。那么,该癌症疫苗真的迎来“万能”时代了吗?

[“治愈率97%”源于小鼠实验]

该文章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不过这篇报告中写道,某种新疗法消除了87只小鼠的癌症肿瘤(治愈率达97%)。也就是说,“治愈率97%”的数据来源于小鼠实验,并不适用于人类。同时,严格来说,新疗法并不属于疫苗,只是涉及一个类似疫苗注射的步骤,该疗法可被称为“免疫疗法”,包含两种药物,可刺激免疫细胞T细胞,诱使它们攻击癌症细胞。

[“万能疫苗”并不新鲜]

事实上,这种“免疫疗法”并不新鲜,2015年就已经有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有人提出可望制造应对所有种类癌症的“万能疫苗”,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机会不大。

[癌症疫苗难说“万能”]

专家指出,就疫苗而言,没有任何一种疫苗可以100%预防疾病,癌症疫苗也不例外;同时,癌症有很多种类,并不能一“苗”以防治之,癌症疫苗即使被研发出来,也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万能疫苗”并不靠谱。

其次,即使针对一种癌症,疫苗也并非“万能”。以宫颈癌疫苗为例,注射疫苗不代表与宫颈癌绝缘,宫颈癌元凶HPV(人乳头瘤病毒)有很多种亚型,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疫苗仅针对当前感染概率最高的几种制作出来的,并没有覆盖所有HPV型别。因此,注射了宫颈癌疫苗,只能说是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不代表绝对不会得宫颈癌。

事实上,对于癌症疫苗,个体化方案更加靠谱一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介绍,癌症疫苗研究最大的挑战在于广泛存在的肿瘤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存在于不同患者个体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个患者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甚至是每一个肿瘤细胞层面上,因此,如何针对肿瘤异质性,制订个性化的肿瘤疫苗方案,是该领域研究的长期目标。(人民网-科普中国)

【民生漫闻】

★感冒药导致车祸?要谨慎!

您知道吗?吃了某种药后也不能开车,否则也会和酒驾一样危险。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而导致的交通意外屡屡见诸报端,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影响驾驶的药物多达十几类]

所谓“药驾”,简单来说,就是指驾驶人员服用了影响安全驾驶行为的药后仍然驾驶的行为。

医生表示,临床上服用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多达十几类,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抗过敏和感冒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

一位交警说,驾驶员一旦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嗜睡的药物后开车,反应和判断能力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比如,以车速为时速100公里计算,一个瞌睡“点下头”2秒钟内,车辆至少会“盲开”55米,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7类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

*抗组胺药:扑尔敏、赛赓啶、苯海拉明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常常有嗜睡、眩晕等副作用。

*抗抑郁、焦虑类药:丙咪嗪、多虑平等,会导致人昏昏欲睡、乏力。

*镇静催眠类药: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等,可对人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的效果。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有些人服用后会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

*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可乐定、优降宁等,服用后有时会出现头痛、眩晕和嗜睡等现象。

*抗心绞痛类药:心得安、心痛定等,会扩张血管从而导致头痛,精神难以集中。

*降血糖类药:优降糖、达美康等,能引起疲倦、头晕等不适。

*含有酒精的口服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

[服药后影响判断一定别开车]

是否能导致“药驾”,完全取决于吃的是什么药,服用多大剂量,什么时间服药等。比如,镇静安眠药一般会在睡前服用,经过一夜的代谢,应该比较安全了。但如果用药后第二天仍感到头晕,最好不要开车。另外,建议养成服药前先看说明书的习惯,并认真阅读且遵照建议,以免发生危险。(科技日报)

【骗局揭秘】

★快拉黑!他们正窃取你的信息

在微信朋友圈,有些链接和消息需要鉴别,因为它们有可能是伪装的骗局,会骗取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会造成损失。

*性格测试

有些APP开发了营销测试,伪装成“性格测试”,需要填写姓名、出生日期等,用微信登录就可能会泄露隐私。类似的还有:免费设计签名,测另一半长相,有多少人暗恋你,测测你的名字值多少钱……

*投票获奖

这类投票获奖的微信,往往需要先关注账号或绑定手机,并提供家庭的真实信息。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的重要信息,就可能会编造重病、车祸等圈套行骗。

*集赞换奖品

很多集赞活动都打着免费的旗号,但兑现时仍有各类消费,不少往往是空头支票,兑现难度大。此外,用户还可能在兑换过程中泄露个人信息或买到假货。

*筹款治病

网上有一些筹款治病骗局是虚假信息。行骗者会在受害者拨打电话时,进行电信诈骗。这类案件犯罪对象不明确,犯罪地点甚至跨国,财产难以追回。看到筹款治病类信息,要先核实。

*拼团买水果

有一些拼单,商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APP下载量和收集消费者信息。

不法分子掌握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银行卡内的资金可能会被套取。

*帮忙砍价

一些砍价链接会要求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这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

*转发免费送

据调查,免费送所谓的“品牌商品”一般都是从购物网站上批发,成本价极低。(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许珺)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