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今日要闻

英媒:研究称猴子像人一样也会“理财”

2018-04-24 08:53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4月23日报道英媒称,在实验里,猴子做了些“财务性”的决策,竟与人类所做的不谋而合。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17日报道,在波多黎各海岸的一个岛上,有人做过一次有意思的猴类实验。实验结果可以加深人们对行为经济学和风险心理学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的经济会遭遇周期性的金融危机。

这项实验用了6只卷尾猴。研究人员训练猴子以金属代币交换食物,然后安排它们到一个临时小市场,在那里,研究人员会以不同的价格提供不同的食物。

美国耶鲁大学的认知科学和心理学教授劳丽·桑托斯是与猴子进行交易的研究人员之一。她解释说:“我们想利用这种设置来解开疑团,猴子们会关注价格之类的东西吗?它们会善用手中的代币吗?”

她说:“令人惊奇的是,猴子虽然受了很少的训练,但它们购物时总是到给它们食物较便宜的研究人员那里。因此,如果它们在某位研究人员处用一个代币能买到两倍多的食物,它们就会多光顾他。”

报道称,猴子还表现出其他类似人类的行为,例如机会主义。它们尝试抓取科学家们留下来的一些无人看管的代币。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常常是胡闹。然而,实验证明,猴子也视那些代币为有价值的物品。

报道认为,也许桑托斯教授和她的“猴子经济学”反映出一个现象,即天性中的一些怪异特质不会随着进化而消退。

参考消息网4月23日报道英媒称,在实验里,猴子做了些“财务性”的决策,竟与人类所做的不谋而合。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17日报道,在波多黎各海岸的一个岛上,有人做过一次有意思的猴类实验。实验结果可以加深人们对行为经济学和风险心理学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的经济会遭遇周期性的金融危机。

这项实验用了6只卷尾猴。研究人员训练猴子以金属代币交换食物,然后安排它们到一个临时小市场,在那里,研究人员会以不同的价格提供不同的食物。

美国耶鲁大学的认知科学和心理学教授劳丽·桑托斯是与猴子进行交易的研究人员之一。她解释说:“我们想利用这种设置来解开疑团,猴子们会关注价格之类的东西吗?它们会善用手中的代币吗?”

她说:“令人惊奇的是,猴子虽然受了很少的训练,但它们购物时总是到给它们食物较便宜的研究人员那里。因此,如果它们在某位研究人员处用一个代币能买到两倍多的食物,它们就会多光顾他。”

报道称,猴子还表现出其他类似人类的行为,例如机会主义。它们尝试抓取科学家们留下来的一些无人看管的代币。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常常是胡闹。然而,实验证明,猴子也视那些代币为有价值的物品。

报道认为,也许桑托斯教授和她的“猴子经济学”反映出一个现象,即天性中的一些怪异特质不会随着进化而消退。

猴子也会“理财”(美国雅虎新闻网)

也许你以后可以在飞机上看见:孔雀、猴子、矮马……

据西班牙《公众报》网站2月21日报道,尽管世界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但美国航空承运人准入法要求航空公司批准服务性动物与乘客一起进入客舱乘机,如导盲犬和情绪支持动物。2018年1月有这样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纽约纽华克机场一名女子携带的情感支持动物——一只货真价实的孔雀——被禁止与其一同登机。尽管这名女子为自己的动物伙伴购买了机票,但美联航还是不能放它通行。如果她的孔雀能再小一些,也许就真的登机了。

鹦鹉。用鸟类治疗心理问题是非常普遍的。情感支持动物都是不需要接受特别培训的宠物,能为主人提供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只要航空公司允许,鹦鹉也是你能在飞机上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感支持动物之一。

鸡。鸡可能比孔雀和鹦鹉还要少见,但它们的确也被当做精神疾病和焦虑症患者的情绪支持动物之一。而且,只要禽类的体型不超过规定的最大限度,许多公司允许乘客携带装有这类动物的笼式集装箱登机。

乌龟。乌龟也是能够提供情绪支持的飞行伴侣之一。西班牙布埃林航空公司就允许旅客携带狗、猫、鸟类、鱼类和乌龟,只要它们进行了认证运输且重量不超过8公斤。但航空公司一般不允许啮齿动物、猛禽、爬行动物或农场动物随行登机。

矮马。能在机舱里见到的最奇怪的服务性动物莫过于矮马了。服务性动物指的是经过培训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或完成任务的动物。最常见的是导盲犬。在美国,为帮助残疾人而训练有素的帮助残疾人矮马也被视为服务性动物,因此你也有可能在飞机上看到它们的身影。

猴子。美联航允许搭载各种情绪支持动物和服务性动物,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因此我们可能在美联航的航班上看到猴子。如果动物体型稍大,可以购买另一个座位。

猪。另一种可能和我们一起登机的动物是猪。包括墨西哥航空公司在内的一些航空公司除了狗、猫、猴子、矮马外还允许猪登机,只要重量不超过9公斤,且是经过认证的情感支持动物或服务性动物。

仓鼠。也有少数航空公司允许乘客携带啮齿类动物登机。西班牙欧罗巴航空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允许乘客携带作为情感支持动物的仓鼠,豚鼠和小兔子进入客舱。但其他乘客能否欣然接受就很难说了。(编译/韩超)

外媒:中国成功克隆猴子轰动世界 但无意“克隆人”

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外媒称,在克隆羊“多莉”出生20多年后,中国科学家首次克隆了猴子。他们24日宣布,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的两只长尾猕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

堪称遗传学“重大里程碑”

据德国《明星》周刊网站1月24日报道,两只猕猴目前分别有8周和6周大,据说它们也是利用1996年克隆“多莉”的方法被克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把一只雌性动物卵细胞中带有遗传物质的细胞核取出,然后替换为供体动物细胞的遗传物质,由此产生的克隆体与供体动物拥有完全一致的基因。

报道称,在“多莉”之后,又有20多种动物利用这种技术被克隆出来,包括狗、猪和猫,但没有猴子。迄今为止,灵长类动物被认为十分复杂。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说,这是一大科学“突破”。

另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月24日报道,两只可爱的长尾猕猴一出生就大幅推进了科学知识的进步。这两只猕猴出生数周时间,24日首次介绍给世界,但它们已经为科研的未来作出了比许多人一生都还要多的贡献。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只克隆猕猴预示着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实验室将可以创造并研究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在遗传背景相同的动物身上,科学家可进行更准确的研究,可分离并修改一些动物身上的某些基因,然后将结果与此前确定相同的基因版本进行比较。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负责人孙强说:“这将可以给由基因决定的脑疾病,以及肿瘤、免疫缺陷、代谢性疾病提供真实的模型,并可以让我们在药物临床应用前试验其对这些疾病的有效性。”

或为医学研究带来福音

据法新社1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家使用与20多年前创造克隆羊“多莉”相同的方法首次创造出克隆猴,这项突破可以推进对人类疾病的医学研究。

报道称,未来可以用这个方法制造出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克隆猴,用来进行医学研究,而不用从野外抓猴子。蒲慕明说:“仅在美国一个国家,药品公司每年就要进口3万至4万只猴子。”

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克隆“多莉”团队成员胚胎学家威廉·里奇说,“这些实验使用的方法与(1996年)克隆多莉时使用的方法类似”,但有几处“更新”。

肯特大学遗传学教授达伦·格里芬则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看待该项研究,称从技术角度来说“非常令人赞叹”。他补充说:“这种方法的益处很明显,能够建立已知和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模型,毫无疑问对于研究、理解以及最终治疗人类疾病来说非常有用,尤其是与基因相关的疾病。”

另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月24日报道,这两只雌性长尾猕猴的诞生将使我们有可能制造出可定制的、基因一致的猴子,从而加快治疗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速度。

克隆猴子的中国团队说,这些猴子具有很大潜力,因为它们都完全继承了相同的遗传物质。这将使科学家能够修改这些猴子身上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然后监测其对猴子的生物学影响,并与此前基因相同的猴子进行比较。研究小组称,这可能会更快地找到引发这些疾病的基因和出错过程,以及纠正方法。

中国的研究小组说,他们的重点是利用克隆猴创建更好的疾病动物模型,从而加快医学治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彼德·安德鲁斯说,这一概念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因为在老鼠身上模拟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这样的复杂疾病面临着长期困难。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所有治疗老鼠阿尔茨海默症状的疗法在人体试验时都失败了,反复失败的一个潜在原因是阿尔茨海默症的老鼠模型还不够接近该疾病的人类版本。

中国计划通过研究克隆和基因改造的猴子来加速医学治疗的发展。在2016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蒲慕明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只患有帕金森病的转基因猴,他还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称要扩大对猴子的使用来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久之后,他在《新科学家》周刊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由于猴子与人类十分接近,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复杂的社交网络,所以比起老鼠,它们会让我们对于大脑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中国科学家无意“克隆人”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月24日报道,“中中”和“华华”是迄今为止利用复制单个个体的DNA创造出来的最像人类的动物,因此中国的这项试验带来了一种伦理上存在争议的可能性——在具有相同基因的灵长类动物生产线上测试新的治疗方法。

报道称,因为在生物学上猴子比起通常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使用的老鼠更接近人类,这一突破理论上大大减少了在一些治疗方法上浪费的时间和金钱,这些治疗方法在老鼠身上效果明显但在人类身上却不成功。

克隆猴研究论文的作者之一孙强解释说,这将有助于科学家对无法利用老鼠进行试验的人类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阿尔茨海默症或帕金森症。

德国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专家吕迪格·贝尔说,这一试验将促使人们开始考虑克隆人类,肯特大学遗传学教授达伦·格里芬说:“现在需要对这种试验可以并且应该遵循的道德框架进行认真考虑。”

另据《今日美国报》网站1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说,中国科学家克隆猴子,是为了克隆出可以作为样板的灵长类动物以便了解人类医学问题,这个团队并不打算利用其技术克隆人类。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干细胞中心主任阿诺德·克里格斯坦说,中国研究人员曾试图利用来自一只成年猴子的细胞进行克隆,但是做不到这一点,利用来自流产的猕猴胎儿的细胞才取得了成功。

斯坦福大学法律和生物科学中心主任汉克·格里利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表明克隆人类不一定就迫在眉睫。他说:“如果任何人想要进行人类克隆,他们不会想要克隆一个胎儿。”

格里利说,克隆猕猴绝非证明人类也可以被克隆。他说,克隆出一种灵长类并不代表可以克隆出所有灵长类。

此外据埃菲社1月24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表示,“中中”和“华华”都非常活泼、健康。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克隆猴子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基因方面与人类非常相近;克隆猴的成功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在被问及是否有兴趣对人类进行克隆时,蒲慕明说:“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我们很清楚未来的非人灵长类研究需要遵循非常严格的伦理规定。”

20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位于上海的中科院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的恒温箱里。(路透社)

印度教育部长称进化论“不科学”:猴子转变成人 神话里都没提

参考消息网1月25日报道法媒称,印度教育部部长萨蒂亚帕尔·辛格1月22日重申,达尔文的进化论“不科学”,应当将其从教科书中删除。

据法国《快报》周刊网站1月23日报道,萨蒂亚帕尔是总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的成员。他20日的一次声明曾引起争议,称应当将进化论内容从教科书中删除。而22日他又对记者强调说:“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就始终是人类。”

萨蒂亚帕尔说:“没有任何人,尤其是在我们的祖先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口述,曾表示看到过猴子转变成人类。我们所读的书籍,以及我们的祖辈给我们讲的神话,也从未提过这种事。”

报道称,在自己的话语引起轩然大波之后,萨蒂亚帕尔进一步辩解说:“全世界的一些大科学家都支持这样的观点:没有任何事实能证明进化论是正确的。”他建议就进化论留在教科书中的利弊进行全国大讨论,那些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可以与其他人共同参与。

对这一问题,印度总理莫迪并未作出回应。(编译/芦龙军)

猴子体内检测出持续性埃博拉病毒感染

科技日报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微生物学》16日在线发表的一篇重要研究论文显示:从埃博拉病毒感染中幸存的恒河猴,虽然不再表现出感染症状,体内却检测出持续性埃博拉病毒感染,而这与我们人类对病毒的反应极其相似。

持续性埃博拉病毒感染,指的是病毒持续存在于疾病康复者的某些组织(比如眼睛、大脑和睾丸)但不再表现出任何疾病症状的现象。2013年至2016年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其规模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自那以后,持续性感染及其长期影响(比如失明、头痛和关节痛)就一直是公共卫生的关注重点。

而除了长期的疾病症状,持续性感染还能导致新的感染——有证据显示治愈的人仍旧可以传播病毒。因此,持续性感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然而,之前科学家因始终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无法研究埃博拉病毒如何在宿主体内传播以及如何在幸存者中持续感染。

此次,美国马里兰州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埃博拉病毒通过血管传播,并能从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幸存且不再表现感染症状的恒河猴的眼睛、大脑及睾丸中检测出来。在眼睛中,病毒潜伏期间可能就存在于巨噬细胞表面。团队还发现,持续性病毒感染出现在接受试验性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猴子中,表明这些可能的医学治疗方案,或已不能完全清除埃博拉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表示,本次以恒河猴为对象的试验模型,能为研究持续感染的埃博拉病毒及相关长期影响提供基础,并将有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总编辑圈点

埃博拉病毒本身就难以对付,坊间称它为“人命的黑板擦”。这次科研人员又发现,感染病毒并被“治愈”的恒河猴,也并没有完全摆脱病毒。不再表现感染症状,不等于病毒已经彻底清除。他们只是蛰伏,或许还在等待时机。好在,研究人员可以紧盯住这些恒河猴,对埃博拉病毒展开长期研究。不过,对埃博拉病毒感染幸存者的随访工作,恐怕也得尽快全面展开。否则,若病毒自他们身上卷土重来,后果难测。

计算机模型揭示猴子更适用于痴呆研究

新华社莫斯科7月1日电(记者 栾海)俄罗斯研究人员发现用老鼠开展早老性痴呆治疗研究所得出的某些结论,一旦用于人体就会出问题。为探究其中原委,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计算机模型,其分析结果显示,这种病在老鼠和人体内的表达有很大差别,而猴子更适合用于研究这种疾病。

医学界此前发现,大脑中贝塔淀粉样蛋白大量积聚是导致早老性痴呆的直接原因。其实所有脑细胞都会生成贝塔淀粉样蛋白,但只有当这种蛋白积聚成粥样斑块后,才会阻断脑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并引发早老性痴呆。

位于莫斯科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的子刊《定量药理学与系统药理学》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些实验药物在患有这种疾病的老鼠身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如果对药物剂量和成分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用于人体临床试验时,往往会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导致试验失败。

为减少这类尝试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计算机模型,可依据事先存储、被详细分类的数据资料,分析患有早老性痴呆的实验动物的脑脊液等病理实验样本,并推测其脑神经细胞的病变程度。这种模型还可以根据某种药物对动物产生的疗效,预测该药对人脑神经细胞的作用。

计算机模型显示,人体和老鼠致病基因的活跃程度不同,其生成贝塔淀粉样蛋白的速度不同,两个物种体内限制生命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交换机制也完全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仅仅根据体重和代谢速度调整对老鼠有效的实验药物,远不能满足人体治疗要求。

但计算机模型显示,猴子等灵长目动物罹患早老性痴呆的机理远比老鼠更接近人类,猴子的早老性痴呆药物实验结果更适合用于临床研究。

(责任编辑:陈琦)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