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收藏

故宫博物院藏原始瓷赏析

2018-04-25 15:48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周,高13.1cm,口径8.4cm,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出土范围更加广阔。江南地区原始青瓷的出土量及器形比北方黄河流域多且丰富。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原始瓷青釉鐎斗,战国,高10.3cm,口径16cm,足距12.5cm。

鐎(jiāo音交)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诗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句。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周,高13.1cm,口径8.4cm,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出土范围更加广阔。江南地区原始青瓷的出土量及器形比北方黄河流域多且丰富。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原始瓷青釉鐎斗,战国,高10.3cm,口径16cm,足距12.5cm。

鐎(jiāo音交)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诗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句。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高19cm,口径19cm,足距17cm。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首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屈家岭、马家滨、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商周时代的鼎多为青铜制品,并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仿青铜器式样,多做随葬品。

原始瓷刻竖条纹双系罐,战国,高14cm,口径8.8cm,足径12.2cm。

罐圆口,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双系,每个系均由两个互相粘连的桥形纽组成。胎色黄白,仅在肩部有极薄的黄釉,肩部以下刻一周竖条纹。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生产范围,都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从器物出土情况和窑址调查看,原始青瓷产区以长江以南为主,其中以浙江的江山、绍兴、萧山等地窑址较为集中。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纹,釉色很不稳定。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西汉,高31.5cm,口径8.3cm,足径16.5cm。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凤鸟纹系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凤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是远古氏族图腾之一。其形象神秘奇异。凤鸟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以后瓷器上大量使用这种纹饰。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西汉,高32.5cm,口径14.2cm,底径13.6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双系,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颈、肩及腹部划有弦纹5道。

此壶造型敦厚古朴,纹饰简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成熟青瓷过渡期的产物。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体一般呈灰白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壶、罐等器物上多置双系或铺首。

青釉原始瓷四系洗,东汉,高6.8cm,口径21.3cm,底径16.2cm。

洗圆口内敛,弧腹,平底。灰白色胎。口沿下对称置四系。器里和口沿可见斑驳不匀的青釉。

洗有两种用途,一是盥洗器具,相当于盆。从汉至清代一直烧造,其中以宋、元时的磁州窑系和明、清时景德镇窑产量最大。二是文房用具,用于洗笔,故称笔洗。此洗应为盥洗器具。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原始瓷双系罐,东汉,高22.5cm,口径10.4cm。

罐敛口,平沿,上腹鼓出,下部斜收成平底。肩两侧安兽面纹套环双系,其上平贴卷曲状兽角,以贴、划花纹作装饰。上腹部凸起宽弦纹3道,将纹饰分为两层,上层为五、六头一体羽冠飞鸟4组,前后两面鸟纹之间划虎头纹,下层是三头一体羽冠飞鸟6组。罐体施青釉,腹下部无釉,呈红色。

此罐器型规整,刻划纹饰清晰,时代特点突出,为东汉原始青瓷的上品。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热点推荐

最新 社会 理财 军事 娱乐

进入新闻频道
进入社会频道
进入理财频道
进入军事频道
进入娱乐频道

社区热贴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