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浅析《盗梦空间》对希式悬疑片的继承与创新

2018-05-17 13:49 今传媒  作者:庞凯丹

摘 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二位导演的电影作品都以悬疑片见长。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诺兰无论是在悬念设置技巧方面,还是悬疑片的叙事结构方面,都对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做了较好的继承,并且在创作模式上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以诺兰的 《盗梦空间》为例,浅析该片对希式悬疑片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盗梦空间》;希区柯克;悬念;叙事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102-02

一、悬念设置

(一)《盗梦空间》对“希式悬念”的继承

1.巧妙的首个悬念设置

首个悬念设置得是否巧妙是剧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可以说,影片的前十分钟就决定了整部影片的魅力。在《精神病患者》中,女主人公玛丽安带着钱开始逃亡,悬念就已经产生了,观众会很自然地进入电影情境当中,关心她的出逃会遇到什么样的遭遇。而且这个情节出现在11分钟20秒处,这样快速出现的悬念,使得影片很好地利用了观众的“无意注意”,让观众的兴趣点得到了满足。《盗梦空间》的多个悬念:Cobb在海边醒来,是为什么?小男孩和小女孩分别是谁?Cobb找的那位老人是谁?陀螺这个小道具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盗梦是什么?植梦又是什么?......一系列的悬念,在影片开始的十分钟之内就一一展现出来,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说,诺兰在首个悬念的设置上,对“希式悬念”的技巧运用得非常娴熟。

2.总悬念与小悬念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精神病患者》可以说是“希式悬念”的最好诠释。在该片中,最大的悬念就是“女主玛丽安是被谁杀死的”,这个悬念构成了全剧的一个主要冲突,但是导演并没有把这个总悬念设置在影片的最开始。影片前半段有一个小悬念就是“女主玛丽安逃亡得是否顺利”。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玛丽安的死使观众意识到还有一个更大的悬念——“谁杀死了玛丽安”,自己先前不过是沉浸在小悬念中。这种总悬念与小悬念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技巧,使得“杀死玛丽安的凶手到底是谁”这一悬念更加吸引人。

而在《盗梦空间》中,诺兰也十分娴熟地运用了这一剧作技巧,这部影片的总悬念就是Cobb与mol的情感悬念以及费舍与他父亲的情感悬念,这两条情感悬念从始至终贯贯穿于整个影片,并且随着剧情发展,这两条悬念分别都被揭晓。由于Cobb把“我们一直在梦中”的观念放进了mol的潜意识,让处于现实中的mol不相信自己是处于现实生活中,使得mol选择自杀的方式回归现实。而警察认为Cobb是直接杀死mol的嫌疑犯,所以Cobb无法与他的孩子团聚,同时Cobb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的内疚。而这两条感情线的交织点就是柯布需要对费舍的潜意识植入一个思想(父亲对他很失望,希望他不要像他父亲一样走重复的路),从而让费舍父亲的产业瓦解,让齐藤获胜,只有这样,齐藤就可以让Cobb回到美国。在《盗梦空间》中,也还有许多小悬念。比如,在影片开始出现的两个孩子,我们就会产生这是谁的孩子?柯布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滩上?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柯布的妻子为什么不在了......每一个小悬念的出现都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并且为影片的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样总悬念与小悬念交织的技巧,也使整部影片节奏感非常强,每分每秒都吸引着观众的兴趣点。而这种技巧无疑不可以说是对“希式悬念”的完美继承。

(二)《盗梦空间》对“希式悬念”的创新

希区柯克还有一大擅长之处就是会运用费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去塑造人物性格,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悬念,并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在《精神病患者》中,诺曼“俄狄浦斯情结”使他杀掉玛丽安,也就是说他有两重人格(他自己和他母亲),而他认为他的母亲是不可能接受他与别的女人相爱,所以他选择杀人;而在《爱德华大夫》中,约翰自以为是他杀害了爱德华大夫,并以为他就是爱德华大夫,而这一切是童年创伤经历导致的。这是因为他在小时候滑滑梯的时候误伤了弟弟,从而一直对弟弟有一种负罪感。所以当爱德华大夫跟约翰在一起滑雪时不小心滑下了山坡,他会觉得是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

而诺兰导演更擅长的是将费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理论运用到整个叙事的发展过程中,使观众会对梦中梦进行层层分析推理,开创了新的悬疑片的创作模式。在《盗梦空间》中,诺兰设置了四层梦境,上一层梦境都与下一层梦境紧密相连,而且在每层梦境中都有一个梦主,在梦中也是有风险的,梦主的“映射”会攻击梦中人。还有就是超现实的梦中建筑,比如彭罗斯楼梯、旋转的高楼街道等等。诺兰运用梦的解析理论,在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梦做了详细阐释,让观众非常烧脑,但却能够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诺兰导演在制造悬念的创作模式上就进行了较大的创新。

摘 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二位导演的电影作品都以悬疑片见长。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诺兰无论是在悬念设置技巧方面,还是悬疑片的叙事结构方面,都对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做了较好的继承,并且在创作模式上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以诺兰的 《盗梦空间》为例,浅析该片对希式悬疑片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盗梦空间》;希区柯克;悬念;叙事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102-02

一、悬念设置

(一)《盗梦空间》对“希式悬念”的继承

1.巧妙的首个悬念设置

首个悬念设置得是否巧妙是剧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可以说,影片的前十分钟就决定了整部影片的魅力。在《精神病患者》中,女主人公玛丽安带着钱开始逃亡,悬念就已经产生了,观众会很自然地进入电影情境当中,关心她的出逃会遇到什么样的遭遇。而且这个情节出现在11分钟20秒处,这样快速出现的悬念,使得影片很好地利用了观众的“无意注意”,让观众的兴趣点得到了满足。《盗梦空间》的多个悬念:Cobb在海边醒来,是为什么?小男孩和小女孩分别是谁?Cobb找的那位老人是谁?陀螺这个小道具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盗梦是什么?植梦又是什么?......一系列的悬念,在影片开始的十分钟之内就一一展现出来,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说,诺兰在首个悬念的设置上,对“希式悬念”的技巧运用得非常娴熟。

2.总悬念与小悬念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精神病患者》可以说是“希式悬念”的最好诠释。在该片中,最大的悬念就是“女主玛丽安是被谁杀死的”,这个悬念构成了全剧的一个主要冲突,但是导演并没有把这个总悬念设置在影片的最开始。影片前半段有一个小悬念就是“女主玛丽安逃亡得是否顺利”。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玛丽安的死使观众意识到还有一个更大的悬念——“谁杀死了玛丽安”,自己先前不过是沉浸在小悬念中。这种总悬念与小悬念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技巧,使得“杀死玛丽安的凶手到底是谁”这一悬念更加吸引人。

而在《盗梦空间》中,诺兰也十分娴熟地运用了这一剧作技巧,这部影片的总悬念就是Cobb与mol的情感悬念以及费舍与他父亲的情感悬念,这两条情感悬念从始至终贯贯穿于整个影片,并且随着剧情发展,这两条悬念分别都被揭晓。由于Cobb把“我们一直在梦中”的观念放进了mol的潜意识,让处于现实中的mol不相信自己是处于现实生活中,使得mol选择自杀的方式回归现实。而警察认为Cobb是直接杀死mol的嫌疑犯,所以Cobb无法与他的孩子团聚,同时Cobb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的内疚。而这两条感情线的交织点就是柯布需要对费舍的潜意识植入一个思想(父亲对他很失望,希望他不要像他父亲一样走重复的路),从而让费舍父亲的产业瓦解,让齐藤获胜,只有这样,齐藤就可以让Cobb回到美国。在《盗梦空间》中,也还有许多小悬念。比如,在影片开始出现的两个孩子,我们就会产生这是谁的孩子?柯布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滩上?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柯布的妻子为什么不在了......每一个小悬念的出现都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并且为影片的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样总悬念与小悬念交织的技巧,也使整部影片节奏感非常强,每分每秒都吸引着观众的兴趣点。而这种技巧无疑不可以说是对“希式悬念”的完美继承。

(二)《盗梦空间》对“希式悬念”的创新

希区柯克还有一大擅长之处就是会运用费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去塑造人物性格,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悬念,并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在《精神病患者》中,诺曼“俄狄浦斯情结”使他杀掉玛丽安,也就是说他有两重人格(他自己和他母亲),而他认为他的母亲是不可能接受他与别的女人相爱,所以他选择杀人;而在《爱德华大夫》中,约翰自以为是他杀害了爱德华大夫,并以为他就是爱德华大夫,而这一切是童年创伤经历导致的。这是因为他在小时候滑滑梯的时候误伤了弟弟,从而一直对弟弟有一种负罪感。所以当爱德华大夫跟约翰在一起滑雪时不小心滑下了山坡,他会觉得是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

而诺兰导演更擅长的是将费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理论运用到整个叙事的发展过程中,使观众会对梦中梦进行层层分析推理,开创了新的悬疑片的创作模式。在《盗梦空间》中,诺兰设置了四层梦境,上一层梦境都与下一层梦境紧密相连,而且在每层梦境中都有一个梦主,在梦中也是有风险的,梦主的“映射”会攻击梦中人。还有就是超现实的梦中建筑,比如彭罗斯楼梯、旋转的高楼街道等等。诺兰运用梦的解析理论,在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梦做了详细阐释,让观众非常烧脑,但却能够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诺兰导演在制造悬念的创作模式上就进行了较大的创新。

 

二、叙事结构

“通过对电影叙事结构的模式分析,能够使电影艺术叙事的实践得到理论上的梳理和深化,从而进一步把握住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1]所以通过分析《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可以发现他与希式悬疑片的叙事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他在创作模式上的创新。

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可以说都是单一的线性叙事结构,这种常见的叙事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情节发展,并通过悬念的设置将电影推向高潮。比如影片《精神病患者》,女主人公玛丽安带着钱逃亡,玛丽安的逃亡就成为观众关注的点。但是当玛丽安入住诺曼的旅店时,突然被杀,观众就在想是谁杀了玛丽安,事件随之事情的发展一步步清晰明了,最后我们得知是患有精神病的诺曼杀掉了玛丽安。而《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明显与希区柯克的悬疑片都不同,而且按照《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的五种电影叙事结构去分析《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会发现它是多种叙事结构的融合。

(一)因果式线性结构

整部影片最大的一个叙事动力就是Cobb对齐藤内心秘密的盗取以及要达到对费舍的潜意识植入一个思想的目标,这一叙事动力推动了整个影片的情节发展。而且在梦境时空中,也遵循着这样一个因果线性结构,一层套着一层,上一层的梦境直接影响着下一层的梦境背景。整部影片最后也以Cobb完成对费舍的植梦任务,完成与齐藤之间的交易,使得Cobb可以回家结束。

(二)交织式对比结构

《盗梦空间》的叙事时空有两条,即现实时空和梦境时空相对应的,整部影片的两条叙事线索分别是柯布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线索和费舍与他父亲的情感线索。而且第二条叙事线索才是主线索,整部影片以梦中的时空为主时空,与第一条现实的时空交织对比,共同推动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梦幻式复调结构

《盗梦空间》设置了四层梦境+一层“迷失域”,每一层梦境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够删减掉任何一部分,否则这部影片就显得不完整。而且《盗梦空间》整部影片的画面呈现都是现实与梦幻进行不断切换,从而实现现实与梦幻的对比,映衬。梦境其实是对现实的另一种呈现,无论是筑梦师的有意识创造,还是柯布内心的负罪感,所营造的梦境与现实总是对立的。梦幻世界的主观创造性,与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影片更具有一种矛盾对比性,增加了影片叙事上的张力和审美上的魅力。

三、结 语

《盗梦空间》作为一部优秀的悬疑片,无论是从悬念设置方面,以及它复杂的叙事结构,都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而且在悬疑片的创作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后世的悬疑电影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 王京姝.电影《盗梦空间》悬念设置及叙事结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赵琳燕.以《盗梦空间》为主例分析诺兰电影的创新意识[D].浙江农林大学,2012.

[4] 廖艳君,罗娟.电影《盗梦空间》叙事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7,24(5):72-75.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