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在媒体融合中彰显地市级报纸副刊的特色

2018-05-17 13:51 今传媒  作者:梁真鹏

摘 要:《安康日报》副刊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证明,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让地市级报纸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本文主要以《安康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媒体融合中,不断创新求变,办出地方特色,渐入佳境,探索出不负时代呼唤,走向更为广阔天地的报纸副刊。

关键词:媒体融合;安康日报;副刊;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123-02

创刊于1951年3月1日的《安康日报》,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办报办副刊的历史。一代代报人为地方党报文艺副刊创建了优良的办刊传统,这些文艺副刊不仅仅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品牌,也为培养文艺人才输送诗人作家,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与文艺精品,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新兴媒体等现代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在当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党报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变迁和改革,《安康日报》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证明,必须立足人文精神办出有特色、有品牌的地方副刊;必须立足本土文化,放眼纵观国内外的文化走势;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让地市级报纸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

一、突出地方文化,办出特色副刊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说:“每一个打算办好报纸的人,都必须同时办好它的副刊。”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服务读者的使命与责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康日报编辑于邦彦创作的民歌《我来了》风靡全国,收入人教版中小学教材;诗人党永庵创作的诗歌《我们这一代》,谱曲后成为英雄王杰生前最爱唱的歌曲之一。而八九十年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来紫阳采风创作的散文《紫阳城记》《茶事》,率先在《安康日报》副刊发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学新人。

地方报纸主要是在当地发行,其受众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作为本地唯一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安康日报副刊,是读者的精神氧吧、文化沙龙和文学驿站,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介绍推介地方历史文化和培育文艺新人的重任。安报副刊版面选稿始终遵循“不薄名人爱新人”,公平公正地处理新老作者的来稿,使副刊版面所刊发的文章尽可能多地来自本区域作者、在外的本地人或撰写本地人事的新人新作,以及不会使用新媒体的老作家从内容到形式创新不断的名人佳作,提供周到细腻的服务,让他们的新作及时与读者见面。副刊只有“开门办报”,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作者参与进来,乐在其中,逐渐建立起读者与版面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让广大作者树立归属感,增强对故土乡情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创特色副刊,应将视觉重点放在本地题材,即具有本地特点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沿革、历史风物、物产资源和文化传统等。为此,《安康日报》抓住地方资源特色,围绕安康是一个“天然生物基因库、中国硒谷、中国茶乡、西部水城”等美誉,浓墨重彩地推出“和森林城市一起生活”“最美乡村·茶乡平利”“江边渔家·美食发现”等精短散文大赛,皆历时一年有余,收到征文稿260余篇,刊发100余篇高质量、高水准的散文小品,状写时代印记、书写爱与责任、记录时代发展或富有思辩色彩的美食美味文化散文,在当地乃至省内外掀起了一股关注安康生态、美食和地域文化热潮。

坚持地方特色,为改革开放大潮迭起鼓与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威呐喊,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家园礼赞歌唱。《安康日报》还相继推出“文明城市无小事”“安康文学加力安康发展”“安康文化名人访谈”等系列文化笔谈和专访,对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安康地方文化、推介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 要:《安康日报》副刊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证明,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让地市级报纸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本文主要以《安康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媒体融合中,不断创新求变,办出地方特色,渐入佳境,探索出不负时代呼唤,走向更为广阔天地的报纸副刊。

关键词:媒体融合;安康日报;副刊;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123-02

创刊于1951年3月1日的《安康日报》,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办报办副刊的历史。一代代报人为地方党报文艺副刊创建了优良的办刊传统,这些文艺副刊不仅仅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品牌,也为培养文艺人才输送诗人作家,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与文艺精品,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新兴媒体等现代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在当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党报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变迁和改革,《安康日报》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证明,必须立足人文精神办出有特色、有品牌的地方副刊;必须立足本土文化,放眼纵观国内外的文化走势;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让地市级报纸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

一、突出地方文化,办出特色副刊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说:“每一个打算办好报纸的人,都必须同时办好它的副刊。”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服务读者的使命与责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康日报编辑于邦彦创作的民歌《我来了》风靡全国,收入人教版中小学教材;诗人党永庵创作的诗歌《我们这一代》,谱曲后成为英雄王杰生前最爱唱的歌曲之一。而八九十年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来紫阳采风创作的散文《紫阳城记》《茶事》,率先在《安康日报》副刊发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学新人。

地方报纸主要是在当地发行,其受众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作为本地唯一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安康日报副刊,是读者的精神氧吧、文化沙龙和文学驿站,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介绍推介地方历史文化和培育文艺新人的重任。安报副刊版面选稿始终遵循“不薄名人爱新人”,公平公正地处理新老作者的来稿,使副刊版面所刊发的文章尽可能多地来自本区域作者、在外的本地人或撰写本地人事的新人新作,以及不会使用新媒体的老作家从内容到形式创新不断的名人佳作,提供周到细腻的服务,让他们的新作及时与读者见面。副刊只有“开门办报”,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作者参与进来,乐在其中,逐渐建立起读者与版面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让广大作者树立归属感,增强对故土乡情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创特色副刊,应将视觉重点放在本地题材,即具有本地特点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沿革、历史风物、物产资源和文化传统等。为此,《安康日报》抓住地方资源特色,围绕安康是一个“天然生物基因库、中国硒谷、中国茶乡、西部水城”等美誉,浓墨重彩地推出“和森林城市一起生活”“最美乡村·茶乡平利”“江边渔家·美食发现”等精短散文大赛,皆历时一年有余,收到征文稿260余篇,刊发100余篇高质量、高水准的散文小品,状写时代印记、书写爱与责任、记录时代发展或富有思辩色彩的美食美味文化散文,在当地乃至省内外掀起了一股关注安康生态、美食和地域文化热潮。

坚持地方特色,为改革开放大潮迭起鼓与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威呐喊,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家园礼赞歌唱。《安康日报》还相继推出“文明城市无小事”“安康文学加力安康发展”“安康文化名人访谈”等系列文化笔谈和专访,对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安康地方文化、推介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与时俱进,在新媒体下创新求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1,2]《安康日报》走过67年的辉煌历程,始终如一地坚持办好文学副刊,与时俱进,在新媒体融合中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业发展遇到困境,影响力逐渐式微,报纸副刊也随之衰落。当阅读群体普遍更改阅读习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应当适应时代变革,全媒体的传播形态。拥有副刊传统的《安康日报》,在《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和新媒体矩阵融合中,借助报纸电子版、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在新闻呈现同质化倾向的当下,更加重视副刊的凝聚力、引导力和文化认同感,着力强化副刊的“留客”功能,着力赋予报纸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润的地方文化,彰显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3]。

为此,《安康日报》的副刊不减反增,保留副刊原有特色,经营副刊精品品牌。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每天基本有专刊,正报天天有副刊,开辟副刊《百姓茶坊》《理论与实践》《书香安康》《生活故事》《人文安康》《瀛湖》《视觉安康》等,将副刊专栏版块化、栏目化,摈弃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小资情调,充实直面人生、关注民生,关注生态环保理念,有效融入言论时评、历史掌故、地方人文、生活故事、当下热点、书香世界和摄影视频,既有名家名作,更多新人新作,雅俗共赏,庄谐共存,深受读者的器重和喜爱。各个副刊植根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产、生活的沃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越来越多地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成为《安康日报》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报纸社会测评受到读者喜爱的版面和栏目。同时,报社始终坚持选用优秀编辑负责报纸副刊,不断加强副刊编辑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学习借鉴各兄弟优秀报刊的工作先进经验。在关注新闻改革、做好做足新闻版面的同时,想方设法促进报纸专刊副刊的繁荣和发展,借此增加报纸版面的亮点。副刊编辑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脉博、了解社会需求乃至潜涌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悲欢忧乐,把那些弘扬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记录时代心声和步伐,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组织到版面上来,为当地读者和作者服务,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三、有长互补,媒体融合渐入佳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如何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媒体创新的重中之重。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传统品牌的副刊,其发展一样受到了关注。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报纸副刊必须融合新媒体传播的优长,突出重围,异军突起。因此,在副刊上苦下内功,力争办出特色来,应该成为地市级报媒体融合发展下应对市场报竞争的发展方向之一。

报纸副刊纷纷开设自己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推送若干篇文章,使读者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可以随时阅读美文佳作,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形态比报纸的传播更加迅速、便捷,报纸副刊与新媒体的互动共生与和谐共融,使新媒体融合渐入佳境。报纸的传播渠道虽然有所变了,但是以内容为本的精神却仍在绵绵延续,款款行进,一路高歌。副刊有前瞻意识地策划了一些读者喜闻乐见、思想健康向上、可读性强的版面。利用元旦、春节、妇女节、清明、中秋、重阳、国庆等一些重大节日、传统佳节来临前夕,提前组织一系列与节日相关的稿件作“节日造势”;利用热点问题、时事评论组织相关的鞭挞丑恶引领舆情的稿件作“引导造势”;利用来安康采风的名人名家、成功人士,组织约稿来安康风情见闻与沧桑巨变的稿件作“对比造势”;让本地作者融抒情叙事与热情吟唱的作品来“民众造势”。本报一些品牌栏目,譬如《百姓茶坊》《人文安康》多次在全省副刊评奖和全国副刊评奖中斩获一二三等奖,杂文《期待“大腕”出本土》、文化探谜随笔《中国当代民歌史疑案揭秘——“我来了”作者考》相继在中省年度副刊中摘取金银奖牌,获取安康市政府文艺奖。在2017年度第二届“三秦悦读”主题征文活动中,安报《书香安康》刊登作品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6件,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名列全省报纸副刊获奖前茅。

“新闻吸引读者,副刊留住读者”。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对地市级党报副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报人只有内练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办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特色,探索出不负时代呼唤,走向更为广阔天地的报纸副刊。

参考文献:

[1] 赵炎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党的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三篇重要讲话为研究对象[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4):59-68.

[2] 温朝霞,仇妙芹.论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文化思想[J].探求, 2016-09-26.

[3] 陈士娟,高亚平.媒体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今传媒,2016(5):80-81.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