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全媒体背景下“金话筒”奖评奖规则变化趋势研究

2018-05-17 13:43 今传媒  作者:王   蕊

摘 要:金话筒奖是中国播音主持界业内最高级别的奖项,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体大环境的影响,金话筒的评奖规则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从金话筒奖评奖规则的变化趋势中,通过媒体环境变化、受众消费心理的原因分析,展望未来主持人如何从转变观念、强化内涵、提升能力等方面提升自我竞争力。

关键词:金话筒奖;全媒体;主持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070-03

一、引 言

金话筒奖成立于1993年,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经国家广电总局上报中宣部批准的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也是目前我国国内播音员主持人业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的参评者为中国大陆地区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在编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经历的专职主持人。

金话筒奖自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期间,采取两年一评的评奖方式,下设三类奖项,分别是特殊荣誉奖、广播金奖和电视金奖。到2006年,金话筒奖晋升为国家级奖项之后,评奖方式演变为一年一评,下设奖项与之前相比也有所不同,调整为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各十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各十名、广播播音作品五件、广播主持作品五件、电视播音作品五件以及电视主持作品五件。

金话筒奖专业性强、权威度高,涉及节目范围广,评选标准严苛,对于主持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激励性,是极大的精神奖励,远胜奖项所带来的经济以及职位升迁等方面的物质奖励。获得金话筒奖的殊荣对于主持人来说不仅是对其业务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对其工作态度的一种肯定,更象征着获奖主持人能够在中国播音主持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金话筒”奖评奖规则变化趋势

(一)中央媒体比例有所下调

自第三届至今,中央级、省级、市级媒体获奖比例分别为34.45%、50.19%、15.36%,省市级媒体的获奖比例远超中央媒体[1]。而从受众关注较多的获奖电视作品及主持人方向来看,1993年至2003年的6届金话筒奖电视金奖获奖者中,央视主持人所占据的人数总额为26人,约占总人数比重的43.3%。2006年至2014年期间的9届中金话筒奖电视金奖获奖者中,央视主持人所占据的人数总额为19人,约占总人数比重的21.6%。由此可见,金话筒奖的评奖规则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中央媒体的获奖比例,提升省市级媒体的获奖比例的趋势。

(二)新闻节目获奖数量增多

在早期金话筒奖的评选中,综艺节目、少儿节目、娱乐节目等节目类型较为盛行,频频获奖。如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杨澜的《正大综艺》等。而在后期的金话筒奖评选中,上述类型的节目获奖数量发生了一定的缩减,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是新闻类节目。新闻类节目其中有包括着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说新闻、新闻访谈、新闻评述、直播、转播等各类形式。如朱丹的《新闻夜航》、章艳的《直播港澳台》等。金话筒奖的评奖规则呈现减少综艺类等节目的获奖比重,转而更加侧重于新闻类节目的趋势。

(三)逐渐开始关注新媒体节目

金话筒奖的获奖作品中,除了有中央媒体、省市级媒体制作播出的节目外,由其他各类节目制作机构所制作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同样也有机会参与金话筒奖的评选。如2012年第十三届金话筒奖中,曾奎以首个播客节目《new radio之老友记》获奖。金话筒奖评奖规则呈现在涉及传统媒体之外,逐渐开始关注新媒体作品的趋势。

摘 要:金话筒奖是中国播音主持界业内最高级别的奖项,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体大环境的影响,金话筒的评奖规则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从金话筒奖评奖规则的变化趋势中,通过媒体环境变化、受众消费心理的原因分析,展望未来主持人如何从转变观念、强化内涵、提升能力等方面提升自我竞争力。

关键词:金话筒奖;全媒体;主持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070-03

一、引 言

金话筒奖成立于1993年,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经国家广电总局上报中宣部批准的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也是目前我国国内播音员主持人业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的参评者为中国大陆地区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在编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经历的专职主持人。

金话筒奖自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期间,采取两年一评的评奖方式,下设三类奖项,分别是特殊荣誉奖、广播金奖和电视金奖。到2006年,金话筒奖晋升为国家级奖项之后,评奖方式演变为一年一评,下设奖项与之前相比也有所不同,调整为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各十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各十名、广播播音作品五件、广播主持作品五件、电视播音作品五件以及电视主持作品五件。

金话筒奖专业性强、权威度高,涉及节目范围广,评选标准严苛,对于主持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激励性,是极大的精神奖励,远胜奖项所带来的经济以及职位升迁等方面的物质奖励。获得金话筒奖的殊荣对于主持人来说不仅是对其业务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对其工作态度的一种肯定,更象征着获奖主持人能够在中国播音主持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金话筒”奖评奖规则变化趋势

(一)中央媒体比例有所下调

自第三届至今,中央级、省级、市级媒体获奖比例分别为34.45%、50.19%、15.36%,省市级媒体的获奖比例远超中央媒体[1]。而从受众关注较多的获奖电视作品及主持人方向来看,1993年至2003年的6届金话筒奖电视金奖获奖者中,央视主持人所占据的人数总额为26人,约占总人数比重的43.3%。2006年至2014年期间的9届中金话筒奖电视金奖获奖者中,央视主持人所占据的人数总额为19人,约占总人数比重的21.6%。由此可见,金话筒奖的评奖规则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中央媒体的获奖比例,提升省市级媒体的获奖比例的趋势。

(二)新闻节目获奖数量增多

在早期金话筒奖的评选中,综艺节目、少儿节目、娱乐节目等节目类型较为盛行,频频获奖。如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杨澜的《正大综艺》等。而在后期的金话筒奖评选中,上述类型的节目获奖数量发生了一定的缩减,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是新闻类节目。新闻类节目其中有包括着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说新闻、新闻访谈、新闻评述、直播、转播等各类形式。如朱丹的《新闻夜航》、章艳的《直播港澳台》等。金话筒奖的评奖规则呈现减少综艺类等节目的获奖比重,转而更加侧重于新闻类节目的趋势。

(三)逐渐开始关注新媒体节目

金话筒奖的获奖作品中,除了有中央媒体、省市级媒体制作播出的节目外,由其他各类节目制作机构所制作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同样也有机会参与金话筒奖的评选。如2012年第十三届金话筒奖中,曾奎以首个播客节目《new radio之老友记》获奖。金话筒奖评奖规则呈现在涉及传统媒体之外,逐渐开始关注新媒体作品的趋势。

 

三、“金话筒”奖评奖规则变化原因分析

(一)媒体环境的变化

在全媒体背景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正在蓬勃发展、势不可挡,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在现如今的时代中,受众的休息时间普遍呈现碎片化状态,新媒体环境下,移动设备终端的风靡更加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要求[2]。受众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对于节目的自主选择性也越来越强。新媒体的影响在广播节目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在以往的传统媒体中,广播节目是在固定时间段内由广播电台进行播出,受众必须通过收音机进行收听,而且无法重复收听。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使受众不但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电台软件收听广播节目,还可以进行点播、选择节目回放和重复收听。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设备条件,过于专业的技术支持,这给主持人和其他节目制作机构创造自己的新媒体作品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新媒体作品参与金话筒奖的评奖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媒体环境正处于一个由“旧”向“新”的变化过程中,金话筒奖作为中国播音主持界唯一的国家级奖项,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新媒体上,评奖规则同样正在经历一个由“旧”向“新”的改变——在涉及传统媒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利用新媒体制作的优秀节目。

(二)受众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

广播电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如同市场与消费者一样。“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听众和观众是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唯一消费者,这就要求无论是广播台还是电视台,因其所要达到的传播目的和效果,都要去“生产”受众需要的“商品”。受众的消费心理的变化反映了受众倾向于对什么类型的节目更感兴趣。

首先,受众消费心理趋向“新奇”。“新奇”拆开来解释的话,“新”即为信息时效要新,“奇”即为信息内容要奇。尽管综艺类、娱乐类节目在萤幕上层出不穷,但无可置疑的是新闻类节目依然在媒体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流地位。这是由于受众追求“新奇”的消费心理导致了他们希望获得最新的事实变动状况,了解身边发生的最新信息。直播、转播、访谈等多种多样的新闻节目形式也更好适应了不同受众倾向接受新闻信息的不同方式。

其次,受众消费心理趋向“认知”[3]。随着国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受众的“认知”欲望越来越强烈。受众希望能够通过新闻类节目所报道的社会各界及或国内外新闻信息中获取关于科学、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多种类型的丰富知识,对于受众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

最后,受众的消费心理趋向“认同”。“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对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可以激发肯定性的情感。新闻节目所报道的事实内容、所报道的对象、所反映的情感和观念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受众自身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就构成了众“认同”的消费心理,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关注和选择让自己产生“认同”心理的新闻节目及内容。

由此可见,在金话筒奖的评奖规则变化趋势中,新闻类节目的获奖比重逐步超越综艺类、娱乐类等其他节目类型,这与受众群体的消费心理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顺应变化,提升主持人竞争力

(一)转变观念

在现如今的媒体传播过程中,以往的“传者中心论”已经更替为“受者中心论”。“受者中心论”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尤其在全媒体背景下,主持人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到想受众所想,心系受众,牢记时刻以受众为中心,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捷,聆听受众的声音,加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互性。首先,主持人可以开通自己的个人社交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受众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在网络上吸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尽管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受众流在各方面因素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受众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在网络上网友的评论往往的有贬有褒,层次不齐的,但通过这种方式,主持人不仅可以更好地看到自身所有的问题,还可以从另一种角度上了解受众所喜爱的口味和风格,不断地改进自身工作方式。其次,节目自身也可以通过利用各种社交软件开通公众平台,举行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增强与受众的交互性。这样做一方面不仅能提升节目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在无形之中对主持人的工作形成监督,同时也增强了与受众的交流感。

总而言之,全媒体背景下,受众从以往的只能“看”不能“说”,转变为既能“看”也能“说”。而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想要提升自身竞争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观念上应当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切忌主持人“明星化”,不可高高在上,仿佛站在“神坛”之上。主持人要积极树立受众第一的工作理想,在岗位上要时刻怀揣平等、服务的态度和理念,积极与受众进行沟通,了解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倾向,脚踏实地提升业务水平。

(二)强化内涵

播音主持界泰斗张颂前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稿播音,出口成章”[4]。对于主持人来说,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基本功和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内在所具备的丰富知识储备量。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中有这样一个定义是“广义备稿”,“广义备稿”是指主持人平时应当不断学习和积累,也就是指主持人应当不断强化自身内涵。主持人强化自身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主持人应当提升自我文化素养。主持人应当具备一定储备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主持人关于人文领域的知识积累,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主持人应该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熟练的技巧。这都需要学习、实践、日积月累,播音的质量高低,进步快慢,往往取决于这种学习、积累的深广程度。越到播音主持的成熟阶段,这种对于人文知识的储备就更能为主持人锦上添花,在工作中使主持人能妙语连珠,体现个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让受众能记得住。

其次,主持人应当具备正确的政治眼光。正确的政治眼光是主持人强化自身内涵中的根本一环。主持人作为电视机构的代表,一档节目的标志,其一言一行都需要谨小慎微。因为其观点、言论是面向整个社会的,面向全体受众的,受众无论是从年龄阶段、受教育层次、家庭因素等许多方面来说具有不平衡性,是参差不齐的。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是在播音主持的工作中带入了太多不该有的个人感情色彩,那么很有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舆论也走向了错误的路线。另外,主持人还应当积极响应正确的国家政策,坚定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方针,树立大局意识,着力提升正确舆论导向,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

最后,主持人应当丰富自身思想内涵。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主持人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否能够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下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主持人的思想内涵不仅与自身强大的知识储备量有关,更重要的是思想内涵能够指导主持人正确的“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主持人在岗位上要突出以人为主体的原则,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最终诉求,突出人高于物的特殊地位,突出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思想内涵能够直接反映出主持人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一名具备丰富思想内涵的主持人,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当把节目做的深刻、有力,使自身在受众群体里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由此可见,在全媒体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收者,对于主持人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水准都在逐步提高。而主持人强化自我内涵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积淀,主持人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形之于声、及于受众。

(三)提升能力

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更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一个前进的过程。尤其是在全媒体背景下,主持人更应当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能力的灵活变迁。

首先,主持人应当提升业务能力。在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下,主持人的业务能力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以往在演播厅中会“说”,会“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以往的采编播一体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已经远远不够,现如今的主持人应当做到采、写、编、评、摄、播以及新媒体的熟练运用为一体。伴随科技的进步,主持人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节目制作播出技术。特别是在今年两会的报道中,集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于一体,只需要一名人员就能独立完成节目视频、全景、VR的录制与上传的多信道直播云台“钢铁侠5”的首次亮相更是突出了主持人需要提升熟练操控高科技传媒工具的业务能力的必要性。

其次,主持人应当加强个人风格塑造能力。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批网络自制节目涌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相比于传统媒体上的节目,网络自制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倾向,符合受众的口味。那么对于主持人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机遇在于对主持人来说,能够施展个人能力的平台正在逐渐拓宽,能够将自身展现给受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挑战则是主持人在新媒体播出平台多元化,节目类型多样化的背景下,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灵活塑造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在新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优秀的主持人在个人风格塑造能力上很强,总是能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如主持人撒贝宁,在央视主持《今日说法》时的个人风格,与他在作为脱口秀嘉宾参加由腾讯视频和笑果文化制作的网络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时的个人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撒贝宁在《今日说法》节目中,主持风格严肃认真,语言风格严谨,不仅符合法制节目的基调,同时也塑造出他作为一名法制节目主持人公正公平的个人形象特点。而撒贝宁在网络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上作为脱口秀嘉宾时,他的主持风格诙谐搞笑,语言风格“接地气”,并善于使用各种“冷笑话”调动现场气氛,塑造出他作为一名脱口秀嘉宾风趣幽默的个人形象特点。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形势下,主持人是面向千千万万受众进行工作的,所服务的对象、所面对的受众流广泛,主持人能否被受众记住并喜爱,极强的个人风格塑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应当是为自身打上一个固有的标签,这个标签永远伴随着自己的工作过程,永远不变化。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是抱着“集邮”的心态,在不同的节目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节目的特性要求和受众范围灵活改变自身的个人风格,让自己身上所贴的标签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也是主持人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加强个人风格塑造能力,不但能够赋予主持人自身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主持人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不断地完善自己,也能够更好地契合受众的口味,赢得良好的口碑。

 

五、结 语

获得金话筒奖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主持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认可,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肯定和认可经过思考,转化为鞭策主持人工作进步的鼓励和帮助。在全媒体背景下,金话筒奖这一国家级奖项的评价规则正在顺应大环境的潮流进行潜移默化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变,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媒体进步机遇的主持人及节目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获此殊荣。同时主持人和各媒体也应意识到,想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必须随着科技和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永不止步。因为成功没有尽头,成功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陈虹,张宏.弱冠之年:金话筒奖还能火多久?[J].新闻界,2013(19).

[2] 孙聪英.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播音主持生存环境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3).

[3] 杨亚新.广播电视受众的信息消费心理[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5dc3dc0100qpdi.html

[4]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5] 高赛,刘炼.拍摄神器“钢铁侠”亮相“两会”被围观[EB/OL]. http://news.china.com/2017lh/news/gd/13000366/20170303/30296777.html.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