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基于网络舆情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究

2018-05-17 13:41 今传媒  作者:陈  欣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针对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48字工作方针。他的讲话对新时期尤其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准确把握舆论生态、掌握传播规律,转变引导方式,对有效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822(2018)04-0053-02

一般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自己所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高校舆情则是高校师生民意集合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态度,而新媒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制造、传播、接受的主要阵地,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高校师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多样性、涌现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一)多样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公共事务充满热心。同时基于新媒体技术,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网络舆情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国际热点和校园话题,在适宜的生态催化下,都可能酝酿成一个个校园舆情,而且会随着关注者的兴趣改变而发生转变。

(二)涌现性

网络舆论场自组织的属性,使得舆论生成一般是以“涌现性”为特征的。在高校,某一热点或某一突发事件,在一定的表达空间和自主性的激活下,都有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展为校园网络舆情,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

(三)不稳定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一般包括伊始、聚集、爆发、回落四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信息发布,信息扩散,对某一信息或观点的大规模关注,以及信息因时效性而产生的自然回落[1]。”大学生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片面、主观等问题,容易发表一些情绪化的观点,同时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更注重参与感,对事件本身讨论并不深入,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

二、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之于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指出:“老百姓在哪儿,民意就在哪儿。我国有7亿网民,传统方式和网络渠道共同构成了现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途径[2]。”新媒体是网络舆情汇聚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表达意见的主渠道。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和意见诉求。而新媒体作为高校民意汇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高校舆情信息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概况反映。较之座谈会、调查问卷等传统形式的思政调研方法,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公众讨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交流气氛,能更真实、直接地反映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感。因此高校要把舆情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监测舆情的形成、研判舆情走向,进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注重权威性导向,做好信息发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沟通,注重把思想引领与解决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公共性导向,在尊重学生表达权的基础上,进行议程设置,积极生产网络内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引导大学生,凝聚共识。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针对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48字工作方针。他的讲话对新时期尤其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准确把握舆论生态、掌握传播规律,转变引导方式,对有效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822(2018)04-0053-02

一般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自己所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高校舆情则是高校师生民意集合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态度,而新媒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制造、传播、接受的主要阵地,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高校师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多样性、涌现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一)多样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公共事务充满热心。同时基于新媒体技术,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网络舆情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国际热点和校园话题,在适宜的生态催化下,都可能酝酿成一个个校园舆情,而且会随着关注者的兴趣改变而发生转变。

(二)涌现性

网络舆论场自组织的属性,使得舆论生成一般是以“涌现性”为特征的。在高校,某一热点或某一突发事件,在一定的表达空间和自主性的激活下,都有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展为校园网络舆情,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

(三)不稳定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一般包括伊始、聚集、爆发、回落四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信息发布,信息扩散,对某一信息或观点的大规模关注,以及信息因时效性而产生的自然回落[1]。”大学生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片面、主观等问题,容易发表一些情绪化的观点,同时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更注重参与感,对事件本身讨论并不深入,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

二、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之于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指出:“老百姓在哪儿,民意就在哪儿。我国有7亿网民,传统方式和网络渠道共同构成了现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途径[2]。”新媒体是网络舆情汇聚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表达意见的主渠道。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和意见诉求。而新媒体作为高校民意汇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高校舆情信息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概况反映。较之座谈会、调查问卷等传统形式的思政调研方法,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公众讨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交流气氛,能更真实、直接地反映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感。因此高校要把舆情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监测舆情的形成、研判舆情走向,进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注重权威性导向,做好信息发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沟通,注重把思想引领与解决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公共性导向,在尊重学生表达权的基础上,进行议程设置,积极生产网络内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引导大学生,凝聚共识。

 

三、利用新媒体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这不仅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需求,更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以及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3]。”目前,高校各新媒体平台在畅通信息渠道、丰富校园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缺少公共的协作交流平台,平台优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可以通过建立新媒体联盟,打造集群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舆情工作格局。

安徽大学成立的新媒体联盟,目前已有34个单位、287家新媒体加入。联盟成立后,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畅通沟通反馈渠道,及时掌握、研判、引导舆情动向发展。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正面发声,建立积极向上舆论场

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中。

如“十九大”“两会”“‘双一流’建设”等一些热点事件发生时,要主动占领校内新媒体主阵地,建立和强化“议程设置”意识,主动设置议题,依托新媒体联盟在各新媒体平台上联合发声,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进一步掌控校园舆情走向。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舆情搜集,畅通“下情上达”渠道

在高校,由于缺乏对舆论场域生成基础、演化机制、影响因子及引导方式的深入认识,一般还沿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来管理网络舆情。因为缺失“把关人”的角色,在负面舆情爆发时,“堵”和“禁”等传统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发展的态势,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升级。新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不仅增加了“上情下达”的平台,更打通了“下情上达”的渠道,可以通过新媒体搜集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惑,发挥新媒体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中的桥梁作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两会”开幕备受我校师生关注,广大师生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积极讨论“两会”热点。新媒体联盟利用各新媒体平台及时搜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开通“下情上达”的渠道。根据搜集的舆情,安徽大学官方微信策划推出“两会中的安大面孔”“两会-我也有话说”,主动设置议题。37家新媒体平台参与推送两会相关内容,一下一上、一来一回建立起舆情搜集——信息发布的循环机制,有效地提升了舆情工作的实效性。安徽大学新闻网、安徽大学学报也推出两会的相关报道,形成校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补充、有效联动引导校园舆论的新局面。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监测特殊时期学生思想动态,提升思政工作针对性

舆情,不仅仅作为社情民意的反映,更应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对舆论引导而言,呈现不了真实民意则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看不清舆论背后的社会真相则无法进行有效地引导[4]。”当社会上一些重大的舆情事件对高校产生影响时,或者是学校将出台一些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制度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关议题的舆情专题调研,以便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师生对政策制度的看法建议,为下一步开展思政工作或调整工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就业季,是校园舆情的高发期。针对毕业的不同心态和出现的不同声音,新媒体联盟一方面组织各平台加强网络监测,对可能发展为舆情的言论进行动态跟踪,另一方面依托联盟开展就业心态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呈现三方面的变化:求职薪资预期降低,看重晋升空间;优先考虑岗位匹配度,实现精准就业;找准自身定位,不盲目追求创业。根据调研结果,新闻网特推出深度访谈文章《2017毕业生就业选择多样化 心态趋于理性》,引导就业季校园舆论的主流走向,同时对学校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舆情应对联动机制,提升舆情应对效果

在舆情搜集分析方面,高校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一支专业的舆情工作队伍,引入“复杂网络视角”,对网络平台上的言论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借助深度数据挖掘,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的动态跟踪和数据采集,对网络舆论议题的类型、性质、动因、程度、影响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而把握舆情的整体面貌及变化趋势,并分别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

2017年5月16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为“合肥校园”的博主发布一条微博,直指学校为应付教学检查,完全不在乎学生隐私。作为一个拥有超过25万粉丝的微博账号,此条消息对学校形象影响巨大。联盟掌握这一舆情后,紧急通知各新媒体平台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并通过学生会微博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在学校召开相关会议,通报查寝的工作目的和工作程序后,联盟及时组织各平台报道工作相关情况。随着网上正面声音越来越多,5月17日,“合肥校园”删除原微博,并发表致歉声明,同时账号停止一切更新三天。至此,挽回了学校形象,还网民一个事实。

四、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建立立体化网络舆情工作引导格局,畅通网络舆情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处置报送的工作流程,在日常舆情管理中,要强化不是通过内容的直接输出来管理和引导舆论,而是通过构建规则、制定舆论表达体系来实现网络舆论场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郑洁,陈一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6.

[2] 姜洁.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强调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04-20.

[3] 贾博.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性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7(1):98.

[4] 张志安.新媒体与舆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61.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